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育对象进行全面地反思,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达到高效,使教师找到自信,从而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一些专家的见解,谈谈现阶段我们语文方面的教学反思。
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我们每听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总觉得课堂气氛热烈,师生配合默契,就定为那是一节成功的课。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合适和最佳的方法来小学语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地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讲读课文时,多半是以读为本,以读来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读书百篇,其意自现”。当老师宣布“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到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需不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趁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是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重点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伍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