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关考试情况的说明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
1、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2、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3、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4、论述(15分)
5、材料分析题(10分)
◆ 各章节重要内容辅导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1、信息
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的因素,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2、社会传播
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二、要点
传播学研究的四大先驱是拉斯韦尔、卢因、扎斯菲尔德、霍夫兰,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答: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2、心理学家卢因:主要贡献在于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了许多研究,此外他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是他的两极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主要贡献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的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开拓了广阔的视野。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的学科。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
三、传播学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特征及差别。
答: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和以欧洲为首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根植于科学主义,来源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以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集大成者施拉姆为代表。而批判学派则根植于人本主义,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两大学派的对立,主要在于立场的不同,经验学派的立场总是肯定性的,而批判学派的立场总是否定性的。
具体来说,两大学派的主要差异在于:
1 、研究内容不同: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
2 、研究方法不同:经验学派更关注事实判断,强调从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得到实证结论;而批判学派更关注价值判断,带有思辩特征。
3 、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经验学派对现状持肯定性的立场,而批判学派对现状持否定性的立场。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概念
符号作为传播活动的基因,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要点
1、符号的功能:一是传播信息; 二是帮助思维。
2、语言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最基本的、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
第三章 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一、概念
1、5W模式即新闻的五要素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给谁(接受者)、取得什么效果(效果)
2、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就是把微观的传播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着眼点不在于透视传播过程的内在环节,而在于把握它的外在联系,体现着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思想。
3、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人内传播就是一个以象征符为中介的互动过程,表现为“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主我与客我是构成自我的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方面,前者体现着自我的主体意识,后者显示着自我的社会角色。人的自我,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
二、要点
1.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是传播主体、传播对象、讯息、媒介、反馈
2. 传播过程的特征:①动态性;②序列性;③结构性。
3. 传播过程的模式有直线模式、循环模式、 系统模式。
4. 传播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组织传播的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三、分析理解
人内传播的特性是:
(1)它是个体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的过程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人内传播是其它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第四章 大众传播
一、概念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要点
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和提供娱乐。
第五章 大众传播媒介
一、概念
1.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2. “把关人”理论
任何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都只是无限丰富的客观信息的一小部分,大众传播媒介必然也必须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个筛选和过滤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把关,其中包括记者、编辑、各部主任、主编,以及其他各级相关部门在信息采集、加工、复制、传播各个环节中的把关。
二、要点
1.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专业的组织。
2.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
3. 传播媒介的运行要受一定制度和社会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和的政治控制、社会利益集团的控制、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媒介的内部控制。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概念
1、受众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受众具有差异性、分散性、大量性、匿名性的特征。
2、受众媒介观念
受众媒介观念是支配受众使用媒介的基本看法,其本质是受众的媒介理性,通过媒介了解程度、媒介信任程度、媒介参与程度来衡量。
二、要点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拥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和接近权
三、理解论述
“受众即市场”
“受众即市场”是指将受众是为大众传播产品的消费者,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与其在超市购买商品一样,能否满足个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标准。传播者与受众是一种买卖关系,大众传播者是信息产品的制造企业,受众是信息产品的购买者。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有其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它强化了受众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受众的主动性,避免了“传而不通”的零效果或负效果现象;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
不过这种观点将受众仅仅视为消费者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传播着不仅仅是经营者、牟利者。大众传播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肩负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受众不仅仅把大众传播视为物质消费。对受众来说,大众传播带来的不仅是娱乐价值,还有信息价值、教育价值,尽管感官的刺激可以满足一时的需求,但并不能让受众得到更深层次的、更长久的满足。第三,信息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衣食住行的产品与信息产品不一样,前者关注物质的丰富,后者重视精神的提升。信息产品的影响力是物质产品远远不能匹敌的。
因此,简单的买卖关系是不能用来定义大众传播的传受关系的,只有全面看待大众传播产品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概念
1.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狭义和微观的层面上,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变化;一是在广义和宏观的层面上,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的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 传播效果的逻辑顺序和表现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引起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第二,作用于人们的情绪或感情,引起心理或态度的变化;第三,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最终成为行为层面的效果。这个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 选择性因素
选择性因素,是指受众传播活动中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其基本思想是: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那些与自己固有的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信息;选择性接受的结果,往往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固有的立场和态度,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4.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得一项重要功能,,由美国学者M.麦库姆斯和D.肖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心什么。换言之,媒介的议程不仅与受众的议程相互吻合,而且受众的议程就来自媒介的议程。
5.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是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三者的关系出发,考察大众传播强大影响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一纽曼提出。
它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表明和沉默的螺旋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媒介具有的强大力量。现实中具有从众心理的公众,会按照占据强势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观点,而媒介意见常作为社会的强势意见出现。因此,大众媒介往往就成为社会的引导者。
二、要点
1. 效果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强效果阶段、弱效果阶段和超强效果阶段。
1. 传播效果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
3. 具体的传播效果,受制于三个方面: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对象。
4. 传播对象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三个:听从性、恐惧诉求和免疫论。
三、分析理解
传播技巧方面,涉及四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要因地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1、正反之选: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
2、先后之选:先说沾光还是后说有利;
3、明暗之选:结论是明确说出还是诱导启发;
其规律是: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
(3)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理解论旨的场合。
4、情理之选: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
第八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概念
1. 全球传播
一国之内的信息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两国或多国之间的信息传播称为国际传播,而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全球人类为关照对象的就是所谓的全球传播。国内传播的重点在于本国事物,国际传播的重点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而全球传播的重点则在于“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涉及人口爆炸、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困蔓延以及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
二、要点
1. 国际传播的范围十分广泛,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类:新闻报道、大众文化和资料流通。
2. 全球传播的新特点: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增强、互动交流增加、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增大。
3. “信息自由流通”不平衡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生产的不平衡,二是信息流通的不平衡,三是传播内容的不平衡,四是资源利用的不平衡。
4. 国际传播不平衡现象的根源实质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
5. 新闻价值、信息主权和文化帝国主义,是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研究领域的三大课题。
三、理解论述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就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系统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使之服从帝国主义利益目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文化的扩张主要借助大众媒介来实现;二是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消费主义的后现代文化;三是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实施不平等的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已经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深切关注,不少发达国家也受到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开始有所警惕,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第九章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要点:
1. 科学研究有别于其他认知方法的地方在于认知过程。
2. 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是公开,客观,可证性,系统、累计。
3. 实验法根据场地划分,有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