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4:38:32
文档

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825679(2002)0120065202【适宜技术】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张雅琴1,郭海燕2,周沈融2,文江舸2,杜杨2,李智勇2(1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海南海口570001;2沈阳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辽宁沈阳110032)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摘要:【目的】采用医疗、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矫治方法,探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1年1月对辽宁地区采用ABC量表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
推荐度:
导读文章编号:100825679(2002)0120065202【适宜技术】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张雅琴1,郭海燕2,周沈融2,文江舸2,杜杨2,李智勇2(1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海南海口570001;2沈阳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辽宁沈阳110032)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摘要:【目的】采用医疗、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矫治方法,探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1年1月对辽宁地区采用ABC量表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
文章编号:100825679(2002)0120065202【适宜技术】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

张雅琴1,郭海燕2,周沈融2,文江舸2,杜杨2,李智勇2

(1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海南海口 570001;2沈阳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辽宁沈阳 110032)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目的】 采用医疗、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矫治方法,探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 【方法】

 2000年1月~2001年1月对辽宁地区采用ABC量表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 【结果】 训练

前后对患儿进行ABC量表、津守2稻毛发育商、评估表的评定,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采用医

疗、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矫治方法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孤独症;行为训练;特殊教育;儿童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终生的、广泛的发育障碍,发病率占儿童的4/104~5/104,病因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多数研究者认为胎儿时期,可能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遗传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感知觉异常,语言、思维、情感和社会交往障碍,刻板、怪异的行为[1]。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孤独症儿童采取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的治疗方法,国内仅有几个这样的非临床机构,反应疗效较好[2]。依据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规律施以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及功能强化矫正学为基础,其内容包括指令、强化、辅助塑造连环法等。为了探索孤独症康复的有效方法,我院于2000年1月~2001年1月对30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该方法治疗,并指导家长了解功能矫正方法的重要意义及实施手段,从中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感受。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辽宁地区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30例,年龄3~7岁;男童24例、女童6例,男女比例4∶1;其中,根本没有依从性的8例,有部分依从性的7例,没有语言的7例,语言异常的8例。ABC量表分均大于53分,其中大于67分的10例;津守2稻毛测发育商只有1例81分,其余均低于70分,最低为22分,平均为49分。有2例为高龄生产,母亲年龄分别为36,37岁,其余母亲年龄均小于30岁,有5例孕产期有过难产、用药、过期产、先兆流产等不同异常情况。经评定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另外,医生对患儿的观察和家长的述说作为参考依据。

1.2 方法 首先对每位患儿做评估和检查,根据不同水平制定训练计划,利用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的原理,采取上课的形式以一对一的方法对患儿的配合力、模仿力、不良行为进行训练和矫正,对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大运动[4]、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教授。每周5天,训练疗程为3~6个月。

1.3 疗效判定 ABC量表的内容为孤独

症儿童各种障碍,包括感觉、交往、躯体动

作、语言、自理能力和怪异行为的表现,分数

越高说明患儿孤独病情越重,不良行为越

多。津手2稻毛发育商是从运动、探索、操

作、社会、生活自理五个方面测定儿童的智

力情况。我院自制的评估表主要根据孤独

症儿童的特点结合正常儿童发育顺序,在依

从性、模仿力、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和大运

动、生活自理、交往等方面制定的综合评分

表,此表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综合能力越

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对训练前后

结果进行比较。

2 结 果

治疗前后比较该30例患儿,ABC量表

分训练前后差值为(224.53±13.42),训练

前后均有恢复,呈下降趋势;训练后量表分

低于训练前,表明训练前后ABC量表分差

异有极显著意义(t=7.08,P<0.001)。训

练前后津手2稻毛发育商差值为(14.0±9.

62),训练后发育商比训练前提高,差异有极

显著性意义(t=5.44,P<0.001)。治疗前

后评估分差值为(38.80±21.97),治疗后分

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

84,P<0.001)。

3 讨 论

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治疗后,30例患

儿的ABC量表分数下降,发育商提高,评估

表分数提高,前后差异显著,说明他们的不

良行为在减少,2例患儿治疗2月后发作性

尖叫消失,20例治疗后暴躁性脾气行为有

不同程度的减轻。在语言、精细动作和大运

动、交往能力、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有

提高。

通过行为训练,可以使患儿的依从性和

模仿力增强,减少不适当的行为,增加与正

常群体儿童适应行为,使之能适应对家庭、

群体活动和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会

到孤独症儿童的依从性、模仿力都很差,从

而使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等多方面的训练

受到阻碍,因为只有具有了一定的配合力,

才能使“教与学”成为可能。没有依从性和

模仿力,就不存在接受训练的能力,也就不

会有其他方面的进步。本组治疗观察的无

依从性和配合力的孤独症8例,经过3~6

个月的训练,约80%~90%的指令能够听

从,模仿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可模仿1

步、2步,甚至连续动作、语言、语音的模仿,

使多方面的教育顺利进行。故行为训练是

治疗孤独症的基础。

在治疗中体会到,按年龄组语言发育规

律进行语言训练非常重要,应贯穿训练的始

终。训练时随时随地对其解释周围发生的

事件及原因,应有的正确反应及交往手段。

从而提高他们感知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

表达能力,使之更能适应社会。30例患儿

的语言程度有的以能进行部分单字或词、短

语的模仿表达,有的以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如“这是什么?”),原来有一定语言基础的,

治疗后主动语言增加、对答增加、语言理解

能力增强。故语言训练是治疗的中心,目的

是提高患儿的人群交流、社会适应能力。

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是

治疗人员和家长的配合,提高家长自身的认

识水平和素质以及自信心,是患儿能否获得

有效康复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

中将此强化功能训练方法交给家长,使他们

在医院外仍能对患儿进行随时随地就地取

材的训练与培养,并对其讲解有关孤独症的

知识,要有恒心、耐心和爱心,若对患儿打

骂、强迫、激烈的言词都会使患儿产生逆反

的情绪,使其惧怕与人交往,进一步退缩从

而使病情加重,使一切训练效果更加困难。

且行为训练重要的是坚持原则,在医院时治

疗人员坚持原则,回到家中,家长如不坚持

原则,则进步缓慢。

加强在各级医疗保健部门、家长、幼儿园中普及孤独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使患儿早发现、早诊治。30例患儿中部分孤独症儿童就诊较迟,错过了语言发育及训练的最佳时机,进步比较缓慢。7例无语言能的患儿中,3例年龄6~7岁,经3~6个月的治疗,只能模仿引发部分音节、单音,而8例年龄3~4岁的患儿,治疗后已能模仿发单音字、词、短语。我们从训练中体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矫正孤独症患儿所采用医疗、教育

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大部分病人做了脑电地

形图、头部磁共振、微量元素等检查。根据

脑部的不同改变给予恢复脑功能的药物,以

促进脑功能发育,增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江苏:江

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2215.

 [2] 陶国泰,杨晓玲.走出孤独的世界2儿童孤

独症释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20.

 [3] 曹春兰.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体会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2):732

74.

 [4]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感觉训练体会

[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3230.

收稿日期:2001206224

作者简介:张雅琴(19602),女,辽宁人,学士学位,

副主任医师,儿保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

保健及儿童心理卫生。

文章编号:100826579(2002)0120066201【基层儿保园地】纳络酮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刘兆生,刘凤丽 (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儿科,山东金乡 272200)

中图分类号:R174+.1  文献标识码:B

关键词: 纳络酮;新生儿;脑缺氧;脑缺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早期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及脑脊液β2内啡肽(β2EP)含量增高与新生儿窒息及HIE密切相关。纳络酮则能有效地逆转β2EP所介导的各种效应。为了探讨纳络酮对重度HIE的治疗价值,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1997年2月~2000年12月住入我院N ICU病房的60例重度HIE 患儿,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两组的窒息程度、出生体重、胎龄、出生后时龄相似。两组入院时症状、体征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同样严格的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络酮0. 4mg溶于10%葡萄糖30ml中静滴,速度为10~20μg/(kg.h),每日1~2次,连用3~5天。所有病例均逐日检查体温、呼吸、心率、面色、腹部体征和神经症状(包括意识状态、肢体肌张力、惊厥和原始反射),并由专人记录。

1.3 疗效判定 显效:用药48小时内患儿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心率>100次/分,心音有力,腹胀或上消化道出血控制。有效:用药72小时内患儿出现以上症状体征。无效:用药72小时后以上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病情恶化者。

2 结 果

2.1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纳络酮治

疗组(n=2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不

良、胃肠功能紊乱的总有效率(72小时内症

状消失)分别为91.3%(21/23)、73.9%

(17/23)、87.0%(20/23);而对照组(n=20

例)总有效率分别为45.0%、30.0%和10.

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

01)。

2.2 两组昏迷及神经体征比较 治疗组

30例,对照组9例。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

为(5.68±1.95)天,对照组为(8.45±1.91)

天;治疗组原始反射恢复时间为(8.42±2.

44)天,对照组为(10.28±2.75)天;治疗组

肌张力恢复时间为(9.86±2.86)天,对照组

为(12.57±3.24)天。两组3种情况比较差

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

2.3 治疗转归 治疗组32例中30例在应

用纳络酮4~6天内从昏迷中苏醒,住院天

数为(11.3±2.05)天,死亡2例,病死率为

6.3%;对照组28例中9例于住院3~7天

死亡,病死率为32.1%,放弃治疗10例,痊

愈出院9例,住院天数为(15.2±0.86)天。

两组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均

<0.01)。

3 讨 论

HIE严重地影响着新生儿的生存率和

生存质量。国内报道,HIE患儿脑脊液中β2

EP含量明显增高,提示β2EP参与了HIE

的病理生理过程。纳络酮是阿片受体特异

性拮抗剂,可通过阻断脑中阿片受体,解除

β2EP对脑、呼吸心血管中枢以及交感—肾

上腺素系统的抑制作用,使中枢性呼吸衰竭

得以改善,心输出量增多,脑灌注压和脑血

流量增加,改善脑功能,使神经传导和胃肠

功能也得以改善。还能抑制氧自由基释放,

稳定细胞膜,阻断继发性脑损伤。

本文资料表明,重度HIE患儿使用纳

络酮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消

失时间缩短。大多数患儿于7~10天时神

经症状消失,显著短于对照组。对伴有中枢

性呼吸衰竭、频繁惊厥、循环衰竭、胃肠功能

紊乱的重症患儿纳络酮效果更为明显。这

对于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经过临床观

察,得到以下体会:①HIE患儿凡出现严重

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惊厥等症状时是

其适用指征。②纳络酮应用愈早愈好,尽量

在生后12小时内应用,否则将影响疗效。

观察组死亡的2例患儿,均是在生后72小

时已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时才用纳络酮,是

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③该药起效快,静脉

给药3~5分钟患儿即出现面红、心率快、呼

吸改善等变化,但由于血浆半衰期短,为90

分钟,作用持续时间仅45~90分钟,故宜重

复给药。④目前临床上关于纳络酮治疗

HIE剂量和滴速尚未统一。我们应用纳络

酮剂量为0.4~0.8mg/d静滴,相当于0.

15~0.26mg/(kg.d)滴速为10~20μg/

(kg.h),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总之,我们认

为纳络酮对重度HIE疗效显著,而且用药

安全,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01205216

文档

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825679(2002)0120065202【适宜技术】儿童孤独症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临床意义的研究张雅琴1,郭海燕2,周沈融2,文江舸2,杜杨2,李智勇2(1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海南海口570001;2沈阳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辽宁沈阳110032)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摘要:【目的】采用医疗、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矫治方法,探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01年1月对辽宁地区采用ABC量表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进行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