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展示课堂教学魅力,这是每个地理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中投入的精力不是很多,针对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展示地理学应有的魅力,把地理课教“活”,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一、用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语言,引“学生”入胜
如何改变平铺直叙、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魅力,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这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永恒课题。教师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例如经常性地运用诗歌、词、歌谣,有关地理方面的诗歌是相当多的,如描述三峡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述冬季风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横断山气候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这些诗句形象生动,琅琅上口,倍感贴切。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听课注意力,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紧密联系实际,教“活”地理,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很多地理问题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特别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说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一条重要原则。
——紧密联系乡土实际。乡土地理是学生耳闻目睹的。在这些材料基础上,经教师的点拨,很易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在讲到季风气候时,可让学生分析三峡地区为什么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在讲到河流的水文特征、土壤、工农业生产等,可让学生观察长江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分析长江两岸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秭归县发展柑橘的有利条件等。
——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例天气预报,气候特征,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状况,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等。如讲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时,可让学生思考,三峡大坝蓄水对库区气候有什么影响?不难看出,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不仅易懂,而且会觉得这些知识离自己很近,并不陌生,听起来很亲切,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联系国内外的事。例讲到地震、火山时,可插入近年世界上发生的火山地震,并可适当加以描述;讲水电站建设时,可联系三峡工程建设以及巨大的效益;讲西亚地位重要性时,可联系海湾战争、阿以冲突;讲我国西部地区时可联系西部大开发等。通过对最新地理信息的补充,使教学更有说服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代气息,对地理学科产生亲切感,喜欢学地理。
三、坚持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彰显地理课堂特色
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包括地理示意图表、地理漫画及素描图、人地关系相关图、地理模型图等,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幻灯、投影、微机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会画、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四、构建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两方面的要素: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像、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要把握好读、动、讲、练几个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应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 “读、动、讲、练”等教学环节的时段、形式、内容等加以精心设计,上课时再积极引导和组织实施。
读:指教师应精心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勾画、标注等方法学会读书、读图,掌握读书、读图的基本方法。
动:指教师应在课堂上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恰倒好处地安排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充实、愉快、有趣。可以说,缺乏学生活动的地理课,决非一堂好课。
讲: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师讲的重点在于“画龙点睛”和释疑解惑。
练: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答问、读图、识图、析图、完成口头和书面作业等。教师应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要突出“趣味、能力、参与、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示,吸引、指导、培养和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