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4:23:29
文档

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

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目前已知全球蛇类有2700余种,毒蛇种类共有600余种,分布于我国的毒蛇有50余种,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毒蛇有眼镜蛇科(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亚蛇科(蝮蛇、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即尖吻蝮))、蜂蛇科的蜂亚蛇科(蜂蛇)、海蛇科(海蛇)等。毒蛇咬伤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受害者多为农民、渔民、海上作业者及从事毒蛇研究人员,通常在野外作业时发生,咬伤部位以四肢最为常见。一、中毒机制毒蛇的有毒部位在毒牙和毒腺,毒腺分泌的毒液为半透明状液体,也有乳,白、灰白、淡
推荐度:
导读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目前已知全球蛇类有2700余种,毒蛇种类共有600余种,分布于我国的毒蛇有50余种,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毒蛇有眼镜蛇科(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亚蛇科(蝮蛇、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即尖吻蝮))、蜂蛇科的蜂亚蛇科(蜂蛇)、海蛇科(海蛇)等。毒蛇咬伤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受害者多为农民、渔民、海上作业者及从事毒蛇研究人员,通常在野外作业时发生,咬伤部位以四肢最为常见。一、中毒机制毒蛇的有毒部位在毒牙和毒腺,毒腺分泌的毒液为半透明状液体,也有乳,白、灰白、淡
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

目前已知全球蛇类有2700余种,毒蛇种类共有600 余种,分布于我国的毒蛇有 50 余种,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毒蛇有眼镜蛇科(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亚蛇科(蝮蛇、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即尖吻蝮))、蜂蛇科的蜂亚蛇科(蜂蛇)、海蛇科(海蛇)等。毒蛇咬伤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受害者多为农民、渔民、海上作业者及从事毒蛇研究人员,通常在野外作业时发生,咬伤部位以四肢最为常见。

一、中毒机制

毒蛇的有毒部位在毒牙和毒腺,毒腺分泌的毒液为半透明状液体,也有乳,白、灰白、淡黄、金黄或黄绿色,带有腥味。毒液储存在毒囊内,毒腺前端通过排毒导管与毒牙相连,当毒蛇咬伤人和动物后,毒腺受挤压使毒液迅速经排毒导管流经毒牙,再随毒牙咬伤的伤口进入中毒者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导致中毒。毒蛇种类不一,蛇毒成分也不同,致死成分是多肽类,为不具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主要毒理作用如下。

(一)神经毒

神经毒为多肽类或小分子蛋白质,包括神经毒甲、乙等。主要存在于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的毒液中,选择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中枢、损害周围神经和运动神经-骨骼肌传导,致使骨骼肌弛缓性麻痹,尤其是呼吸肌麻痹,从而威胁中毒者性命。

(二)心脏毒

心脏毒为直接溶解因子、细胞毒等碱性多肽,使心肌细胞膜发生不可逆除极化,细胞结构改变、功能障碍,导致心肌变性、坏死,而且心肌短暂兴奋后转抑制,继之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等。

(三)血液毒

1.凝血毒素

(1)直接激活X因子,在V因子、钙离子、磷脂参与下形成凝血活素,使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促进凝血。

(2)直接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

(3)激活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使血液凝固。由于凝血物质消耗过多,最终发展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出血毒素 损伤毛细血管壁细胞间黏合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咬伤局部出血,出现血疱、瘀斑或渗血不止,引起血浆和红细胞外渗出血,伤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3.溶血毒素 直接破坏伤者红细胞膜引起溶血。

(四)蛇毒酶

蛇毒酶中主要发挥致病作用的有以下三种。

1.卵磷脂酶 A2 使红细胞膜卵磷脂水解引起红细胞溶解和血小板崩解,使毒素进入神经组织中,表现出严重的周围神经症状。

2.蛋白水解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局部水肿、出血 、坏死,使组织释放出组胺及血管活性物质,产生中毒性休克,还可加重其他中毒症状。

3.透明质酸酶 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破坏透明质酸屏障,加重蛇毒扩散而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

(一)神经毒表现

神经毒表现多见于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蝮蛇、海蛇等咬伤。蛇毒吸收迅速,伤口反应较轻,局部表现不明显,因此咬伤后易忽视,一旦出现全身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且危重。

1.局部表现 表现为局部轻度麻木感,无红肿,无疼痛感,出血少,齿痕小而无渗出液。

2.全身症状 1~3 h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乏力、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及全身不适,继而眼睑下垂、视物不清、吞咽困难、牙关紧闭、语言障碍,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呼吸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病程较短,危险期在1~2 d 内,幸存者常无后遗症。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扩展至胸部、膈肌,好转时则以反方向恢复。

(二)血循毒表现

血循毒表现常见于五步蛇、蝮蛇、蜂蛇、竹叶青、眼镜蛇、烙铁头、眼镜王蛇等咬伤。局部症状明显。

1.局部表现 局部表现为严重肿胀向近心端扩散,皮肤红肿、热痛,出现瘀斑、水疱、血疱、出血及坏死,伤口剧痛且不易愈合,附近淋巴结肿痛。

2.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多于咬伤后 2~3 h 出现,可有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心悸、口干、大汗、发热等症状,全身广泛皮肤出血,鼻腔、牙龈出血,大量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全身主要脏器受损。

因为局部症状出现早且明显,救治一般比较及时。但病程持久,危险期较长,脏器出血、循环系统衰竭是主要死因。幸存者常留下局部及相关系统后遗症。

(三)肌肉毒表现

海蛇咬伤患者除神经毒表现外,可发生横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称为肌肉毒损伤。 患者肌肉大量坏死,继发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幸存者肌力恢复较为缓慢。

(四)混合毒表现

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咬伤可同时出现神经毒、血循毒的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局部与全身症状均明显的特点。

1.局部表现 局部表现为红肿、水疱或血疱、皮肤出现瘀斑、组织坏死、伤口剧痛,快速向近心端蔓延。

2.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有四肢无力、全身酸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循环系统衰竭、意识障碍,严重者心搏、呼吸停止。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结果为白细胞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3P试验呈阳性。

(二)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检查结果为胆红素增高,血钾、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三)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结果为蛋白尿或血尿、血红蛋白尿等,可有管型。

(四)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心肌损害、心律失常。

(五)特异性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免疫测定对诊断都有特异性,但在咬伤 24 h后常呈阴性。

四、诊断

根据毒蛇咬伤史、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诊断。

(一)鉴别毒蛇咬伤

若已捕获或现场打死毒蛇,可据标本鉴定。毒蛇常头大颈细,头部呈三角形,尾短而突然变细,蛇体花纹色彩鲜艳,上颌有成对的毒牙。无毒蛇一般头呈钝圆形,尾部细长,体表花纹不明显。

一般依据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判别。毒蛇咬伤的伤口局部常留有1对深而粗的毒牙痕,可见局部出血、血疱甚至坏死,周围肿胀、疼痛,全身表现明显。无毒蛇咬伤的局部留有2排细小的锯齿形牙痕,轻度刺痛,全身多无症状。

(二)分析毒蛇种类

临床表现类型是鉴别毒蛇咬伤种类的重要依据,还可根据伤口的牙距及牙痕形态鉴别,五步蛇、眼镜王蛇牙痕间距较大(1.5~3.5 cm),其他较小。

五、治疗与护理要点

(一)防止蛇毒进—步吸收和扩散

1.伤者制动,局部结扎 通常蛇毒于3~5 min 入血,受伤后伤肢活动,在伤口近心端 4~5 cm 处做环形结扎,阻断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使伤肢处于低位,每隔 15~20 min 放松结扎带1~2min,以免影响远端肢体血供。结扎时间最好在2 h 内,尽快护送伤者入院。

2.伤口处理

1)伤口冲洗 选用清水、肥皂水、生理盐水、1:5000 高锰酸钾溶液或 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起到破坏、中和、减少蛇毒的目的,现场可用口吸吮法吸出毒液,但要注意避免毒素由破损的口腔动脉侵入造成施救者中毒。冲洗时可用负压吸引,冲洗后行局部湿敷。

2)切开排毒 将局部消毒,以牙痕为中心呈“十”字切划皮肤 1~2 cm 或连贯两牙痕为限切划,深达皮下但不伤及筋膜,使血液及淋巴液渗出。若咬伤手与足,在指、趾间用粗针针刺排毒。伤口较深且污染,或伤口组织有坏死,及时予以切开清创。仍可用各种药物进行局部冲洗或湿敷。

3)局部用药

(1)使用胰蛋白酶 2000~4000 IU或糜蛋白酶5~10 mg 以0.25%普鲁卡因(先做过敏试验)5~20 mL 稀释,在伤口及周围皮下组织浸润注射或做环形封闭。

(2)使用2%~5%依地酸二钠注射液 25 mL 冲洗伤口,可加 1%普鲁卡因做伤口及周围皮下组织浸润注射。

(3)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1/4~1/2 支、地塞米松5~10 mg、2%利多卡因5 mL 加入 20 mL. 生理盐水中,于绷扎上缘或伤口周围做环形浸润封闭。

(4)将蛇药片剂溶化后涂于伤口周围。

(二)解毒治疗

1.抗蛇毒血清应用 抗蛇毒血清为特效解毒剂,目前已成为治疗蛇毒咬伤的首选特效药。

应在咬伤后 24 h 内尽早足量应用,6~8 h 内更好。现国内使用的有眼镜蛇抗毒素、蝮蛇抗毒素、银环蛇抗毒素和海蛇抗毒素等。应用前先做过敏试验,具体方法为以0.1 ml 抗蛇毒血清加 1.9 mL 生理盐水,然后吸取 0.1 mL 稀释后的血清在前臂做皮内注射,观察15~20 min。皮试呈阴性者采用静脉注射,皮试呈阳性者必须应用时需做脱敏治疗。若病情进行性加重,应重复使用,或再次评估毒蛇种类,必要时联合使用多种抗蛇毒血清。

2.中医中药应用 中医中药应用治疗要点在于清热解毒。国内研制较多,如上海蛇药、南通蛇药、云南蛇药、广东蛇药、群生蛇药等。口服首次剂量加倍,以后每隔4~6 h 再服,3 ~5d为1个疗程。

3.民间中草药治疗 这些民间中草药包括七叶一枝花、半边莲、鲜白花蛇舌草、地工草、两面针等数种中草药,可取等量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 50 mL,每天 3~4 次口服。

(三)对症支持治疗

(1)利尿剂使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每天2 次;呋塞米 20 mg 静脉注射等。

(2)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IU。

(3)酌情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4)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短程应用,可抑制和减轻组织过敏反应和坏死,减轻伤口局部和全身症状。

(5)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6)抗心律失常:对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小剂量毛花苷C等);心搏、呼吸骤停按心肺复苏处理。

(7)血液净化治疗加速蛇毒排出。

(8)急性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治疗,应及时行手术减压。

(9)防治各器官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 等。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多活动,伤肢放低,减少毒素吸收。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藕粉、豆浆、果汁、瘦肉等,不宜吃辛辣、生硬、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毒素排泄。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适度湿化,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床头30°~45°,避免误吸。

2.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意识的变化。观察大小便量、色泽、性状,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色泽,准确记录 24 h 出入量。注意大脑低温保护,头部可置冰帽。床边准备必要的气管插管抢救设备和物品,观察有无呼吸肌麻痹现象,若患者呼吸频率减慢,血氧饱和度下降,随时给予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

3.患肢及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创面清洁,将蛇药研磨成粉状加水调匀外敷伤口周围,避免涂抹伤口,以免引发感染。患肢充血肿胀伴剧烈疼痛,可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疼痛。恢复期在肿胀消退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争取患肢早日恢复功能。

4.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受伤,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医护人员要以镇静、沉着的态度关心、安慰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减少患者精神负担,使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文档

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

毒蛇咬伤中毒患者护理要点目前已知全球蛇类有2700余种,毒蛇种类共有600余种,分布于我国的毒蛇有50余种,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毒蛇有眼镜蛇科(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亚蛇科(蝮蛇、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即尖吻蝮))、蜂蛇科的蜂亚蛇科(蜂蛇)、海蛇科(海蛇)等。毒蛇咬伤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受害者多为农民、渔民、海上作业者及从事毒蛇研究人员,通常在野外作业时发生,咬伤部位以四肢最为常见。一、中毒机制毒蛇的有毒部位在毒牙和毒腺,毒腺分泌的毒液为半透明状液体,也有乳,白、灰白、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