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梅内伊会见杨尚昆 |
空前绝后的“三无”会谈
1991年10月底,时任中国国家的杨尚昆来到了伊朗德黑兰。杨尚昆与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的会谈很顺畅,两人还当面谈妥了中国援建德黑兰地铁的项目。随后,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又提出要与杨见面。得到这个消息,我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有些忐忑不安。他知道,哈梅内伊会见客人有个特殊的规矩——席地而坐。为了尊重对方,7月份总理与其见面时就盘腿坐在了地毯上,可是站起来时,总理的两条腿都发麻了。而当时杨尚昆已经86岁高龄了,对于他来说,不要说坐,连蹲下去都十分困难……
按照钱外长的指示,华大使找到了伊朗总统府典礼:“我们年纪大了,席地而坐有困难,希望与领袖会面时能够安排一把椅子,什么椅子都可以。”不料,对方却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一口予以回绝:“不行。”再次交涉,还是谈不下来。这时钱外长给出了底牌——如果对方还是坚持,那不见也罢。果然,华大使第三次找到典礼时,对方的立场依然没有松动。于是华大使说:“既然你们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那么这次就不见了。”
很快事情又有转折,伊外交部出面干预了。典礼找到华大使说:“可以考虑安排座位,但这是99%的可能性。”听到这话,大使反问道:“为什么是99%,如果出现那1%怎么办?”对方还是说不能保证100%。大使回应:如果出现了那1%,到了之后最多也就是握个手,照个相,就不坐下来谈了。
会见那天,进入大厅,果然只有一块地毯。见状,华大使跟杨咬了咬耳朵,“握个手照个相就完了。”尽管哈梅内伊很殷勤,请中国领导人坐下来谈,但是杨说:“对不起了,我年纪大了,坐在地上很困难,这次咱们就见个面,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这件事,成了外交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三无”会见——没有会谈,没有记录,也没有座位。
此后,伊朗方面终于妥协了。华大使注意到,伊朗宗教领袖再会见外国元首的时候,座位都已换成了椅子。
布莱尔的“玩笑话”
在离1997年7月1日政权交接仪式还有三个多月时,时任驻英大使的马振岗提前到了伦敦。
到任不久,马大使突然接到了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夫人的家宴邀请。马大使到后发现,默多克家里上宾如云,很多5月1日刚刚执政的工党成员(保守党大选失利)都已到场。由于此前一直未与新首相布莱尔谋面,马大使打算利用这个场合向他表示祝贺。出乎意料的是,大使刚起身向布莱尔走去,布莱尔身边的呼啦一下全都散开了,而此时,聚光灯似乎只停留在了两个人的身上。马大使向布莱尔表示了祝贺,后者也很高兴,他说:“相信英中关系将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信回归会很成功。”谈了几句话后,神采奕奕的布莱尔像跟马大使开玩笑似地说:“我也希望去参加政权交接仪式啊!”
宴会结束,马大使终于有时间来认真揣摩那个“玩笑”了。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中英两国此前已有确定的安排:出席的领导人只有中国国家、英国查尔斯王子和两国外交(外交大臣),并没有中国总理和英国首相。那么,布莱尔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句?他揣测,布莱尔这句“玩笑”是在有意释放一个信号——他本人愿意出席交接仪式。
果然,当天深夜,英国首相府给中国使馆打来了电话:“刚才我们首相向你们大使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你们大使注意到了没有?”使馆回复:“注意到了。”对方又回答:“很好!”第二天一早,英国外交部又打来了电话:“昨晚我们首相向马大使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不知你们大使有没有向国内传达?如果没有,请赶紧传达……”其实,离开默多克的家宴后,早在英国首相府的电话打来之前,马大使就已在第一时间将此“敏感信息”向国内做了汇报,并且得到了国内的确认……
于是,1997年6月30日的午夜,在政权交接仪式上,人们发现,查尔斯王子的身边果然多了一张新面孔——托尼·布莱尔来了。 袁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