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博野县坐落在河北保定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县域资源较为丰富,胶带、衬布、林业、油漆等是家乡的支柱产业,家乡人民比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基于家乡的支柱产业发展了三、四家乡镇企业:衬布厂、饼干厂等并开始蓬勃发展,曾经一度引来日本和韩国人的购买投资。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家乡企业没落的现实。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学校对及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和要求,2012年夏,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时间较短且调查范围较小,所以仅从我的角度谈谈我对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不成熟的见解。
二、调查过程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有些企业建厂较早倒闭也早且厂里的主要负责人也均举家搬迁,所以调查大多是访问一些原在职工人。我想在他们的嘴里应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油漆厂
工厂概况:19年基于家乡的油漆建厂,建厂是有工人43人。曾经因产品价格低廉一度引来韩国人的疯狂收购。94年,企业倒闭。
调查过程:为调查企业的发展及最终倒闭的原因,我走访了原油漆厂的厂办主任和部分老工人。两位老人如是说:“刚开始建厂的时候我们干劲足,但干着干着就没人张罗了”。“刚开始最好的时候吧,职工基本隔几天就发东西”。“咱东西都卖给外国人了,当时就咱东西便宜”。 “一开始挣钱的时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里揣,后来厂里缺钱呢让大伙拿钱又没人干”。“后来污染太严重,部分村集体上告,没办法就得关了”。
调查结果:1、建厂的原因
1) 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所用厂房均为原村支部,仅需廉价购些淘汰设备,投资较少,并由和村支部共同承担。
2) 当地有很好的油漆产业基础,原料易购得且廉价。
3)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和村支对建厂可谓大力支持,倾其全部。
4) 建厂初农民心齐,热情高。
2、兴厂的原因
1) 当时中国生活水平普遍还很低,生产的油漆产品有一定的市场。
2) 劳动力廉价,生产过程简单,所以产品价格超低。
3) 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工,没有企业保障,企业没什么负担。
3、亡厂的原因
1) 企业没有严禁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哄而来,一哄而去。
2) 企业没有很好的财务制度,有钱就发,没钱就集资。
3) 企业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过于平均主义。工厂效益差时,职工积极性几乎丧之殆尽。
4) 企业在效益好时没有居安思危,考虑到更长远的发展。
5)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本没考虑社会效益,导致污染严重。
三、调查思考
乡镇企业由兴而衰的原因:
经过调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均是依靠资源优势,在的一定量的投入兴建起来,加上农村劳动力低廉和改革开放初期及地域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些厂子开始兴盛。但是,由农民组成的企业群体缺乏知识、技术、安全意识、忧患意识,管理经营办法,导致“大锅饭”经营、失火、诚信、社会责任以及在企业发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想这是乡镇企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职工负担、领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税收等也是企业没落的制约因素。
四、调查建议
1、在以农民为主要力量的企业里,学习应该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其中基础诚信教育更是重中之中。
2、在管理经营上,乡镇企业更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一方面切莫盲目自信,另一面一定要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产品的技术质量上,如果抓的紧,乡镇产品的低成本将是其在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3、乡镇企业福利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因富而多,因贫而无。
4、建立较完善的责任制度及激励制度。
5、乡镇企业多依靠当地资源建厂,所以更要注意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