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与意义
在国内较早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是总理。总理于2009年9月21、22日3次召开新兴战略性产
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
家的意见建议。47名中科院院士
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
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
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就发
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
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
产业建言献策。就有关产
业的战略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
局、科研攻关和支撑等问题,
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就是在这
几次座谈会上,总理多次
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的重大战略选择,应该以国际视
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
战略性产业。
温总理同时还提出了发展新
兴战略性产业的原则。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科
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
技术和产业变革;要兼顾一、二、
三产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
筹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发展
规模和建设时序,在最有基础、最
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为此,必
须做好战略决策储备、科技创新
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储
备,这四项储备将决定未来竞争
的成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对我
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
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
大意义。这次发生的国际金融危
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
的。为应对这场危机,主要发达国
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把争夺科
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都把科
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
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
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中国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选择,既
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
要的支撑作用,更能引领中国未◎文/王忠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天津经济发展
摘要: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讨论的升温,可以预见2010年将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变之年。发达国家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危险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途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可以称为新兴的经济刺激方案。天津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天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可喜成绩。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天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1255-(2010)08-0022-04
作者简介:王忠文(1950—),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邮编:300191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其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世界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景象,但支撑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普遍薄弱;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看,仍然具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从我国发展情况看,虽然我国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增长,但是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我国虽然已经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而在满足高层次需求方面仍然是相对短缺,比如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即使在城市里仍有相当部分人群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人均住房标准,我们现在的市场饱和是低层次的市场饱和,而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而且是不断增长的。不能增加有效供给,内需是无法启动的。增加有效供给可以进一步启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动力。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全社会高层次需求只有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解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判断与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战略性和新兴产业两个基本特征。关于新兴产业特征,新兴产业是指伴随最新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新行业,一般是伴随最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兴产业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新产业。新技术在开始时期,只是属于一种知识形
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成果
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例
如,生物工程技术,在上世纪它
只是一项技术,现在则成为生物
工程产业,研究成果服务于社
会。第二,就是用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几百年前
用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在
当时就是新兴产业。使用最新技
术改造传统行业就会形成新兴
产业,例如,对钢铁行业的改造
就成就了新材料产业。
关于战略性特征,战略性新
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
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具
有重大长远影响的行业。2009年
11月3日,温总理在《让科技引
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
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标准和方向,并特别指出,要着力
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
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
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
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
机”。在中国目前怎样判断“战略
性新兴产业”呢?总理给
出了明确而科学的答案。温总理
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
展》的讲话中还指出:“战略性新
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
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的特征。”选择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
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
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
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
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目前我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认定有五大产业、七大产业
和十大产业之说。2009年经
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要加快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部门正在
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这是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
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国
家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产业
发展方向,已经将新能源产业、传
感网与物联网、微电子等新型材
料、生物医药、海洋工程五大领域
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产业规划
之中。
目前形成共识的、极为
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
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
车等七大领域。1.新能源产业,将
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
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
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
煤洁净利用等。2.新材料产业,新
材料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
关重要。中国提出加快微电子和
光电子材料器件、新型功能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材料
等领域的科技攻关。3.信息通信
产业,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
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作为信息
网络产业支柱将是推动产业升
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4.
新医药产业,把生命科学前沿、高
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结合起
来,研发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
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
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
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
医药研发产业链。5.生物育种产
业,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大发展
的世纪,中国要解决13亿人的吃
饭问题,优先发展农业要靠生物科技。6.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全球的节能环保技术主要掌握在日美等发达国家手中,如何实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已经成为国家间贸易谈判焦点。中国应该在自主研发、推广应用方面下大功夫。7.电动汽车产业,当前紧迫任务是通过充分论证,尽快确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也为各国提供了经验教训,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关注对经济发展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可以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开始新的国际竞争。从历史角度看,美国、日本、欧盟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在经济增长方面如果再依靠传统模式来提高经济增长难度很大,技术再次成为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深层次动力。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走出经济危机靠的都是技术。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美国奥巴马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期待以新能源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同样,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希望在这些领域能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法国宣
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
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
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
入股。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
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
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
希望经济尽快以“低碳经济模式”
从衰退中复苏。德国批准了
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
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
内的3家研究伙伴在2011年实
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
动汽车产业发展。
在亚太地区,日本在
2009年3月就出台为期3年的
信息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发展环
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
医疗护理与太阳能发电等,为配
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推出新增
长策略,制订“技术创新25”并加
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
略和科技指南。韩国制定《新
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
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
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
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
程中,各国扶持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力度前所未有。以美国为
例,奥巴马上台之后大力发展电
动汽车产业,采取一系列补贴、减
税、担保贷款等措施,累计
140亿美元财政支持。尽管各国
的政治经济不同,但无论是
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
还是以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
亚国家和地区,大多都会对
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
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扶持
的重点一般包括4个方面:相关
配套体系的建立;对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
的创新投入;注重产业链整体技
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引导新兴产
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
这说明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
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用。
四、天津注重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
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方面,天津做了大量工作。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竞
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天津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也下
大功夫并取得很大进展。天津牢
记并积极落实总对天
津工作的指示,即要求天津充分
发挥“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
国前列”“五个下功夫、见成效”
“四个着力”的指示精神,充分认
识天津的战略地位,按照总
的指示精神,制订“一二三四五
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做出
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
战”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央企和
外部资金,做好大项目、好项目,
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
高点,抢占新一轮产业和科技竞
争的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
动权。
在总的亲切关怀下,天
津充分认识到大项目、好项目的
实施是战胜金融危机冲击的制胜
法宝,也是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
越的支撑所在。全市工业战线按
照、市构筑“三个高地”
打好“五个攻坚战”的决策部署,
(下转第31页)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坚持把抓好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天津日报》报道,自2007年以来截至2010年上半年,共组织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82,投资规模达到11127.4亿元,其中竣工项目943项,完成投资3105亿元;在建项目681项,投资6381.6亿元,已经签约落实近期开工项目204项,投资10.5亿元。天津注重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6个国家级大型科研院所在
天津成立科研基地,建立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0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高性能计算机、大推力火箭、大直径子午线轮胎、锂动力电池等重大技术实现产业化。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运行速度不断加快。随着一批龙头项目的实施和配套项目的建设,天津已在滨海新区建成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
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六大标志性的产业聚集区,其中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成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汽车产业聚集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滨海新区的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为天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良好基础,照
这样的步伐走下去,天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能够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育及其取向[J].改革.2010年(3).
[2]冯长根.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几点建议[J].科技导报.2010年(9).
[3]袁天昂.资本市场支持我国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10(3).
[4]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J].环境经济.2010(5).
[5]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
济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
责任编辑:仲成春
(上接第24页)实现,也许首先成为像汉堡、热那亚那样的国际化港口城市正是前进的第一步。
二、结语
天津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把握这一机遇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内外部环境和关系。通过京津同城、金融助力、科技起舞、双城双港,天津的发展必将走上新的高峰。我们希望看到天津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崛起屹立于渤海之滨,在21世纪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加快天津经济发展,重
塑北方经济中心[J].天津社会科学,1996(3):5~9.
[2]傅韬.关于天津经济地位问题
的看法[J].天津经济,2003(3):16~18.
[3]韩万满,许文建.关于北京、天
津与张家口、承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7):
48~50.
[4]江曼琦,唐茂华.北京-天津与
首尔-仁川产业结构与效率比较及其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5(6):24~
29.
[5]刘继欣.近代天津金融业在国
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北金融,
19(2):42~45.
[6]刘明哲.以港兴市建设天津现
代物流中心城市[J].港口经济,2005(2):
42~43.
[7]王爱兰.天津与国际化港口城
市发展进程比较[J].天津社会科学,1999(2):41~44.
[8]王玲.北京地位变迁与天津历
史发展(上)[J].天津社会科学,1986(1):
92~96.
[9]王平.600年:诉说天津沧桑[J].
中国政协,2003(11):61~63.
[10]王玉明.港口在天津城市发展
中的作用[J].港口经济,2008(9):43~
44.
[11]吴良镛.从京津冀及更大空间
范围看天津和滨海新区的战略意义[J].港口经济,2005(5):5~7.
[12]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
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6(2):1~
3.
[13]闫凌州.滨海新区科技发展对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存量和增量效应分析[R].科技战略研究报告(内部刊物),
2009(4).
[14]杨继绳.天津经济:80年代关
于指导思想的争论[J],中国改革,2004(7):42~43.
[15]杨义芹.重塑天津北方金融中
心的地位[J].天津经济,2005(4):50~
52.
[16]张旭.浅议天津与北京的发展
关系[J].城市,1993(1):47~50.
[17]周立群,潘宏胜.国内城市金
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天津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3(2):93-
98.
责任编辑:石芳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