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古至陇西脉裔)
天地生人,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传流,李氏传人文臣武将,名士大儒,彪炳史册,灿然有不可掩者,巾短不足以举其万一,然同姓有荣焉。所谓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我李氏自开姓始祖李利贞公起至今数千载,子孙播迁四海,瓜瓞绵延,分系愈众,遂为天下姓氏之冠,真可谓:“我李万万叶,柯挑遍九州;”亦无愧矣。
李、上声,徽音属火,陇西、秦地,陕西巩昌府,属邑近长安都城。
公孙、姬、李、理皆作理字通用。
世说皋陶尧士师理官,子孙因官为姓,殷末有理徽,改为李字,旧本若云伯益,虽同出皋陶,然舜已赐赢姓,则理李恐非,窃谓系出皋陶公,而不知上世实自少典公氏始。
皇帝公本姓公孙,长于姬水,又姓姬,四世颛瑞公,五世庭坚以后,至利贞公姓李理,因逃难食李得存,逐改理为李姓。
我上古太祖少典公,妣附宝太夫人,生子轩辕。
少典公;原姓公孙,以公国于有熊,故称有熊国君,有熊国即古轩辕丘是也,丘因二世祖黄帝公生处,故名轩辕,其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新郑县。至若姬、理、李皆后世子孙,因地、因官、因事以为姓者。
上古鼻祖考讳轩辕,号黄帝有熊氏,妣帝后缧祖西陵氏元妃;生三子,长昌意、次玄嚣、三浑沌。
上古三世祖考讳昌意;妣蜀山女枢氏,生子颛顼。
上古四世祖考讳颛顼;号高阳氏,妣邹屠氏,胜渎氏帝后;生子八人,长苍舒、次隤岂、三俦寅、四大临、五厐降、六庭坚、七仲客、八树达。
上古五世祖考讳庭坚,又名咎繇,字隤,号皋陶;舜大理官士师,明五刑,典礼谟,公德道法之传亦见也,妣夫人生子伯益。
上古六世祖考讳伯益;妣夫人生子恩成。
上古七世祖考讳恩成;于商、夏世为大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继子徽。
上古继世祖考讳徽,姓理名徽,字德灵;妣陈国契和氏,生子利贞。
理徽公;字德灵,公在纣王无道之时为翼隶中吴伯,因直柬死忠,妣陈国契何氏携子利贞妣逃难于伊候之墟,因食李得存,为报其恩,故将理姓改为李姓,至此我李氏于此得姓,利贞公乃为我李姓开姓一世始祖。
谱序起;
一世祖考讳利贞,理德灵公之子,妣契和氏,生子昌祖。
二世祖考讳昌祖;妣契和夫人,生子彤德。
昌祖公为陈国大夫,家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即河南归德府邑县)。
三世祖考讳彤德。妣生子志复。
四世祖考讳志复,妣生子绍原。
五世祖考讳绍原。妣生子启珍。
六世祖考讳启珍,妣生子文灿。
七世祖考讳文灿,妣生子明学。
八世祖考讳明学,妣生子玉修。
九世祖考讳玉修,妣生子树珠。
十世祖考讳树珠,妣生子连秀。
十一世祖考讳连秀,妣生子枝荣。
十二世祖考讳枝荣,妣生子乾。
十三世祖考讳乾,字元果,妣益寿氏,生子耳。
乾公为周朝御史。
十四世祖考讳耳,单名聃;妣生子宗。
李耳公,单名聃,字伯阳,为周柱下史,居楚国苦县,为道教之宗,生于周定王三年,相传其母怀孕八十年,始剖右肋而生,生时须眉皆白,故曰老子,我李氏族人供奉家神所称谓为老子家风系由此而源。
十五世祖考讳宗,妣生子注。
李宗公,字遵祖;仕周有公封为将军,封于葭为干木大夫。
十六世祖考讳注,妣生二子;长宫、次同。
十七世祖考讳同,妣生子兑。
李同公,注公次子,为赵国将军。
十八世祖考讳兑,妣生子跻。
李兑公,仕赵为宰相。
十九世祖考讳跻,妣生二子;长云、次恪。
李跻公,仕赵峰为安阳君。
二十世祖考讳恪,妣生子洪。
二十一世祖考讳洪,妣生子旺。
李洪公,字道弘;仕秦封为太傅。
二十二世祖考讳旺,妣生子昙。
李旺公,字育坤,号兴族;仕秦为将军。
二十三世祖考讳昙,妣生四子;长崇、次箱、三昭、四矶。
李昙公,字贵远;仕秦为御史大夫,有公封百人候,卒葬柏人之西,所生四子有云仕赵;陇西、赵郡从此两分也;
二十四世祖、陇西始祖考讳崇,妣生二子,长平燕、次瑶。
李崇公,字伯佑;昙公长子,我陇西李氏始祖,初为陇西太守,后升寻阳刺史。因功加封郑南公。
二十五世、陇西二祖考世祖考讳瑶,字内德;为狄道候,妣生子信。
二十六世、陇西三世祖考讳信,字有成;为陇西候;妣生子超。
二十七世、陇西四世祖考讳超,又名伉;字仁高;公为汉阳太守,妣生二子,长元旷、次仲翔。
二十八世、陇西五世祖考讳仲翔;妣生子伯考。
李仲翔公,河东太守,后封征西将军,讨羌战殁,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
二十九世、陇西六世祖考讳伯考;妣生二子,长尚秩、次尚徒。
三十世、陇西七世祖考讳尚秩,公为纪成县令,为纪成房祖妣生子广。
叔祖尚徒,为范阳县令,分为范阳房祖。
三十一世、陇西八世祖考讳广;妣生二子,长当户、次敢。
李广公为汉武帝时右北平太守,以数神用奇箭,匈奴号飞虎将军。
三十二世、陇西九世祖考讳敢,仕汉,为关内候,妣生二子,长禹、次忠。
三十三世、陇西十世祖考讳禹,字子通,妣生子蒸。
叔祖李忠,为顿丘房祖。
三十四世、陇西十一世祖考讳蒸,河南太守,妣生子先。
三十五世、陇西十二世祖考讳先,字敬宗,又字伯礼;蜀郡太守,妣生子君贶。
三十六世、陇西十三世祖考讳君贶,字叔干、又字子期;妣生子本。
三十七世、陇西十四世祖考讳本,字上明;阆中太守,妣生二子,长次恭、次次恪。
三十八世、陇西十五世祖考讳次恭,字仲居;蜀郡太守,妣生二子,长轨、次潜。
三十九世、陇西十六世祖考讳轨,字文远;为太子木,妣生子隆。
四十世、陇西十七世祖讳隆,字业绪;为将军,妣生子艾。
四十一世、陇西十八世祖考讳艾,字世积;魏郡太守,妣生子雍。
四十二世、陇西十九世祖考讳雍,字隽熙;妣生二子,长纶、次柔。
四十三世、陇西二十世祖考讳柔,字德远;晋太守,妣生子良、后改为弁。
四十四世、陇西二十一世祖考讳弁(同弇),字季子;妣梁氏生子昶。
四十五世、陇西二十二世祖考讳昶,字仲坚;为太子侍讲,公八十高寿而终;妣生子暠。
四十六世、陇西二十三世祖考讳暠;妣黄氏生十子,长谭、次歆、三让、四愔、五恂、六藩、七豫、八容、九睡、十亮。
李暠公,字玄盛;生于陕西巩昌府陇西县上原平昌乡,父殁,母更适宋,抚于祖母梁氏,及长,仕晋;据地是雄,号西凉武圣王,时人无思不服。
四十七世、陇西二十四世祖考讳歆,为平凉房祖;妣生八子,长勗、次绍、三重耳、四弘元、、五崇明、六崇庸、七崇产、八崇佑。
四十八世、陇西二十五世祖考讳重耳;为汝南太守,妣生子熙。
四十九世、陇西二十六世祖考讳熙,为金门镇将,戌于武川,留家居焉,妣生子天赐。
五十世、陇西二十七世祖考讳天赐,字德修;为幢主,妣生三子,长起头、次仲虎、三乞豆。
五十一世、陇西二十八世祖考讳仲虎,妣祁氏生八子,长植、次相、三炳、四焕、五绘、六纬、七蔚、八亮。
李仲虎公,陇西脉系之陕西始祖,西魏时赐大野氏,官至大尉,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史,闵帝受禅,既卒;追录其功,封为唐国公,溢曰襄。
五十二世、陇西二十九世祖考讳炳,妣独孤氏生四子,长澄、次湛、三洪、四渊。
李炳公,仕后周,保定四年九月,以追录左命元功,封唐公。
五十三世、陇西三十世祖考讳渊,妣窦氏皇后、推运土德,生四子;长建成、次世民、三元吉、四元霸。(又云:渊公妣共生二十二子;长智云、次元景、三元礼建成、四元嘉世民、五元吉、六元则、七元懿元霸、八元轨、九元庆、十元裕、十一元名、十二元虁、十三元翔、十四元晓、十五荘凤、十六元婴。)
李渊公,字淑德;生于安,体有三乳,仕隋,为太原太守,袭父爵,晋封唐王,受隋禅位,改国号唐,帝号唐高祖,年号武德,在位九年,传位太宗世民。公七十一岁而终,以武德九年乙丑五月崩,十月葬西安府三原县献陵。
五十四世、陇西三十一世祖考讳世民,妣长孙皇后,生三子,长承贞、次乾凤、泰治。
李世民公,自幼聪明勇决,识量过人,方四岁识者见之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之冠,必能济世安民;”因采其语名世民,年十八,举义兵,高祖得天下,皆其之功也;后受父传位,帝号太宗,年号贞观,在位三十三年,传位高宗李治。世民公五十四岁而终,贞观季年己酉五月崩,八月葬西安府醴泉县峻山昭陵;长孙皇后亦合葬此处。
五十五世、陇西三十二世祖考讳泰治,妣周皇后、(肖、王、武)氏;生四子,长弘、次贤、三显、四旦。
李泰治公,单名治,字为善;帝号高宗,年号永辉、显庆、龙溯、麟德、乾封、统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公在位三十四年,寿五十六岁而终,以弘道元年癸未十二月崩,文明元年八月葬西安府乾州乾陵。
五十六世、陇西三十三世祖考讳旦,妣刘氏、窦氏生二子,长宪、太子隆基。
李旦公,帝号睿宗,年号文明,先被母武氏废为皇嗣相王,幸子隆基,讨平武氏乱,迎父复位,号景云,太极年五十五岁而终,开元四年丙辰六月崩,十月葬西安府蒲城县乔陵。
五十七世、陇西三十四世祖考讳隆基,妣杨氏、王氏、武氏生太子亨。
李隆基,号明皇,帝号玄宗,以平武氏乱而得位,年号开元、天宝。明皇在位四十四年,享年七十八岁而终,天宝十五年壬午四月崩,至德元丙申三月,葬西安府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金栗山泰陵。
五十八世、陇西三十五世祖考讳亨,妣张氏、吴氏生四子;长豫、次佋、三俶、四侗。
李亨,又名嗣升,初为西安大都护,陈王更忠王,更封更名浚,领河北道行军,十八总管,更名屿,及登位,更名亨,在位七年。
五十九世、陇西三十六世祖考讳豫,妣沈氏、独孤氏生太子适。
李豫,平乱守城,帝号代宗,年号广德,在位十七年,永泰、大历年五十三岁崩,葬西安府。
六十世、陇西三十七世祖考讳适,妣王氏生子涌。
李适,守城二十五年,帝号德宗,年号贞元,公六十四岁而终,以季年乙酉正月崩,十月葬泾阳县崇陵。
六十一世、陇西三十八世祖考讳涌,妣王氏生二子,长纯、次绾。
李涌,帝号顺宗,年号永贞,在位八月,四十六岁而终,元和元年丙戌正月崩,七月葬富平县甕山丰陵。
六十二世、陇西三十九世祖考讳纯,妣郭氏生二子,长恒、次忱。
李纯公,帝号宪宗,年号元和,宪宗刚明果断,克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到成功,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足称中兴之王,纯公在位十五年,四十三岁而终,以季年庚子正月崩,六月葬西安府金炽山景陵。
六十三世,陇西四十世祖考讳忱,妣晁氏生二子,长凗、次杰。
李忱公,帝号宣宗;公初不慧,后威严明敏,每得大臣章疏,必盥于焚香而读之,公在位十三年。
六十四世、陇西四十一世祖考讳凗,妣王氏生二子,长俨、次杰(后更名晔)。
李凗公,亦曰权,国号懿宗、年号咸通;在位十四年,五十一岁而终,以季年癸巳七月崩,乾符元年甲午二月葬西安富平县紫金山箭陵。
六十五世、陇西四十二世祖考讳晔,妣何氏生十八子,长裕、次祺,三祚、四祝.............。
李晔公,原名杰,国号昭宗,年号龙纪、大顺、富景、乾宁、光化、天复、天佑。公三十八岁而终,天佑元年甲子八月崩,乙丑二月葬河南偃师县和陵。
六十六世、陇西四十三世祖考讳祺,妣甘氏生子珠。
李祺公,单子奇,公始逃于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姓构讼,隐于海滨者八年,继入闽地汀州府宜兴县,以商为业。
六十七世、陇西四十四世祖考讳珠,妣陶氏、钟氏生七子,长金德、次木德、三水德、四火德、五土德、六显德、七耀德。
李珠公,卒后葬松江佛祖高。公宋朝经魁,联捷进士,钦点翰林,建业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筑室于石壁村李家坊,上承祖宗之贻祧,派衍富、浙两省,下启子孙之盛业,光照世代千秋。
诗酒情豪拙笔辑撰
公元二零一三年六月于北京
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宗谱序
(二:福建上杭至广东长乐脉系)
族谱之立,且累世传承,使居于故里者能知自身之脉派,而迁移异乡者可溯家族之渊源。故曰:“撰编族谱,乃光前裕后之大事,千秋万代之伟业,也是尊祖睦族之美德,”
度德量力,吾实不足胜此伟大而艰巨之使命,然我辈受祖宗之富荫,焉能数典忘祖,抛弃自身之根本渊源于不顾对先人嘉言善行,又岂不可留之纸帛以垂训,而漠然坐视其灭没也。
家之有谱,则能知祖之本源,族之脉派,故怀敬祖爱族者,莫不以谱为重也,但人皆知谱重而未能立谱者,何哉?盖世之气运不常至,人之居处无定址,当兵贼凶年,只图保全性命,值搬迁几岁,惟谋求知本,其能知书者,未留意记其祖系,其不识字者,弗及思以志其族图,则能立谱者寡也。
因无立谱,越数代后,其或祠毁而年节无共祀,其或祭业缺而坟墓不同不同祭,斯无论举家迁移只身流离者,不知祖宗之统系,即在处世桑梓,分房远众者,少识族姓之亲疏,且近世以来,凡身后没称法号郎名,以至混同者众,而生前名字、世次、房分竟不可稽,凡世人孝子,欲以光耀前人慰为旺族,能忘其本源支派而不动其敬者也。
李氏六十七世、陇西四十五世祖珠公,妣陶氏共生七子,长子金德、次子木德仍居宜兴县,三子水德居少武,五子土德少年夭殒,六子显德、七子耀德不详,无据可考。
惟我福建上杭始祖火德公,珠公四子也,原居常州府宜兴县南门,后游历福建汀州府清流县四堡里官田等处,且由宁远石壁村之李家坊移居上杭之胜运里风浪岗,偕配武氏同居,火德公为人忠直温和、孝友忠信、义不苟取。因武氏无子,续取陈氏生三子,长乾培、次坤培、三象培。
谱序起:
六十八世、陇西四十六世、福建上杭太始祖考讳火德,妣武氏、陈氏生三子,长乾培三一郎、次坤培三二郎、三巽培三三郎。
李火德公,字炳凤;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岁十一月初八日子时,殁于宋仁宗七年壬寅岁八月十五日,享年九十七岁高寿而终,于九月丙午日寅时葬于风浪岗,其墓壬山丙向、天财入首、螃蟹游江之形,后即立碑以祀,亘万古而不易焉;公前妣武祖母葬风浪岗公之右上侧数丈许,余无杂坟;后妣陈祖母葬风浪岗李家山头溪背田垄里,其墓紫气木星入首、飞鸦落洋之形。
六十九世、陇西四十七世、福建上杭二世祖考讳巺培,妣郑氏生二子,长萼藩四六郎、次萼华四八郎。
李巺培公,法名三三郎;殁后与妣合葬于福建丁张坑余屋角。
二世伯祖考讳乾培,法名三一郎;妣田氏、庶邱氏生四子,长利生,娶邬氏;次达生,娶郑氏;三建生,幼磒;四易生,娶周氏。
二世伯祖考讳坤培,法名三二郎,妣郑氏生五子,长仁、次义、三礼、四智、五信。
七十世、陇西四十八世、福建上杭三世祖考讳萼藩,法名四六郎,妣陈氏生一子千八郎,公卒后与妣骸合葬于丁张坑巽培公妣下一穴。
三世叔祖考萼华公,详情未录,无据可考。
七十一世、陇西四十九世、福建上杭四世祖考讳千八郎,妣许氏,幼亡;续娶陈氏四娘,生五子,长念二郎、次念三郎、三念四郎、四千二郎、五千三郎。
千八郎公卒后葬于葵坑尾石碑坑。陈妣葬化后村塅水寨。
七十二世、陇西五十世、福建上杭五世祖考讳念三郎,配祖妣刘氏生五子,长万一郎朝华、次万二郎日华、三万三郎春华、四万四郎、五万五郎。
公骸葬于蔡坑水口石门岗,妣葬于蔡坑尾苦竹凹,今人称薛公墓是也。
七十三世、陇西五十一世、福建上杭六世祖考讳春华,法名万三郎,配妣陈氏(福建总祠有特牌),生三子,长敏、次捷、三挺。
春华公卒后葬福建蔡坑口石荀坑对门,墓地呈“饱虎掌肉”之形。李春华公妣所生三子,长敏,震抚;次捷,亦曰振,通判;三锭(挺),翰林院;为避金人乱,兄弟三人皆辞官就养,齐奉双亲,迁广东长乐紫金山居住,后因修庙让基,又迁宜兴县。
七十四世、陇西五十二世、福建上杭七世、广东长乐始祖考讳敏,配祖妣周氏三十八娘(福建总祠有特牌)生二子,长上达、次上通。
李敏公,字捷达,号达先,法名百八郎;于宋建炎二年戊戌岁八月初六日,自汀州府清流县迁广东循州(即嘉应州)长乐县紫金山下居住,后迁玉茶塘。公年四十授平章千户镇之职,封为震抚大邦将军。享年七十七岁而终,葬绩龙潭,墓乾山巽向,穴呈“卧猪喷兜”之形。妣周孺人,先葬冷水坑,因被范姓侵占,后复与敏公合葬。
福建上杭七世叔祖考讳捷,法名百四郎;公仍居福建清流县。
福建上杭七世叔祖考讳挺(锭),法名百六郎;今黄布、乐溪、下举等处是其派也。
七十五世、陇西五十三世、福建上杭八世、广东长乐二世祖考讳上达,配祖妣林氏、窦氏、黄氏,生四子,长藩、次华、三翱、四翔。
李上达公,字克明,号庭用;受义民冠带,凑给法名念三十六郎,官授提举,享年七十九岁高寿而终,卒后葬玉茶寨背海螺湾,墓壬山丙向,穴呈“转岗海螺”之形。妣林氏妙清十四娘,葬于揭阳河坡大坝埠,丁山癸向;窦氏妙庄十二娘,葬于草虻岗,墓坤山艮向;黄氏妙惠十三娘,葬于横坡铁炉湖,墓辰山戌向。
长乐二世叔祖考讳上通,年二十二岁卒,配妣刘氏,生一子英。
七十六世、陇西五十四世、福建上杭九世、广东长乐三世祖考讳藩,配祖妣黄夫人,生四子,长致祯、次致幹、三致翔、四致祚。
李藩公,字卫宁,号永清;于绍兴二年迁揭阳林田都猪嘴岭梅花坑居住,又置园埠后村张家寨居焉,因考未遂,于绍兴五年迁回长乐琴江都坡下居焉,于绍兴十五年乙卯科登刘章榜进士,官授户部迪功郎,任云南;遇乱殉节任亡,柩止云南,邑志有传。妣黄氏夫人,寿六十八岁而终,葬于揭阳坡阳坊河坑岗,墓乙山辛向,穴呈“狮子捆球”又名“飞天蜈蚣”之形。
旧谱云:黄夫人想,因藩公难,应加封,其墓在苦竹溪,因被人占葬,其占者科场被妣显灵打晕,许起回过,客蒿里碑,是次节是梦金号觉亭邑痒纳监传录。
广东长乐三世叔祖考讳华,配妣张氏,生二子,长卯生、次赵保、于绍兴二年迁广西,绍兴八年迁广州府新令县
广东长乐三世叔祖考讳翺,配妣刘氏、杨氏;生四子,长秀实、次秀兴、三秀林、四秀昌;(因醉酒打死七都驿官,分别改名,次改受兴、三改友梅、四改紫青。)
李秀实公;配曾氏生三子,长子新、次子梅、三子亮。立有石下三山祠,今横坡石下、叶荷布、梨塘里、县前下、旱旗坑等处是其派也。
李秀兴公,又名受兴;配妣刘氏、黎氏生六子,长子荣、次子华、三子富、四子贵、五子林、六子盛;立有石崖祠,今水寨大布上、增塘下、黄井、咀头里、河坡、樟树头、李子园等处是其派也;惟子贵公之子文通,移居周潭嶂背增坑桥田。
李秀林公,又名友梅;配妣陈氏生五子,长德耀、次德集、三德明、四德贵、五德进;今簸箕洞、及程乡大坝、兴宁二丈围等处是其派也。
李秀昌公,又名紫青;配妣苏氏生二子,长子贵、次子茂;其孙李涛,号斗垫,于嘉靖戊午科中第二名经魁,登进士而官布政都院;今水寨阳州山、周潭蓝布隔背、黄渡滩是其派也。
广东长乐三世叔祖考讳翔,配妣曾氏生三子,长光、次邦、三忠,今燕塘、黄东塘、社前岗等处是其派也;又移铁厂、徙江西及归善皆其裔也。
七十七世、陇西五十五世、福建上杭十世、广东长乐四世祖考讳致祯,配妣张氏生六子,长桥生、次乙贵、三卯龙、四栢寿、五樟寿、六亚寿。
广东长乐四世叔祖考讳致幹;配妣黄氏生三子,长龙英、次龙楼、三凤先。今揭阳坡、甘坑、岭黄、高龙、老坡阳、苦竹溪、单竹坑、下岭等处是其派也。
广东长乐四世叔祖考讳致翔,字兆泰,号逐安;配妣叶氏五娘,因处乱世,居所靡定,迁揭阳圆埠枫树坪,官授千总指挥,寿六十九岁而终,公妣生三子,长子标、次子崇、三子高,今广东五华等处李氏是其派也。
广东长乐四世叔祖考讳致祚,配妣詹氏,生二子,长子青、次子淮;移居高车洞为业,今杨梅坑及惠来日坑等处是其派也。
注;(此序部分资料辑录于广东五华对镜村李镜章老先生发表《广东五华老谱》手抄本)。
四川筠连腾达龙井李天均(字海军、号诗酒情豪)拙笔辑撰
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岁六月于北京
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宗谱序
(三: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锡坑甲脉系)
《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李氏宗祠原委系》记载,锡坑甲、石宁围;吏目李卯龙(字贤真)公与兄乙贵(字真久)公,领袖聚族捐资,于大明崇祯十三年丙辰岁建造,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锡坑甲李氏创业者,即李氏宗祠聚族捐资之首贤真公与真久公,贤真公妣吴氏乃我四川省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李氏宗系之一世始祖,其十四世裔孙李林茂、李林佑在清万硕年间重修《李氏族谱》(现存于上四川省珙县上罗李于华家;被视为我族家宝之首。)有详实记载。
我长乐锡坑甲李氏,乃一邑之望族,编厥祖之谱,特以示予,本文以示之,于是诗酒以重修谱也,非以夸耀门第,重族亲宗之道,为我锡坑李氏宗族聚宗之义,其意无穷也;谱序起:
七十八世、陇西五十六世、福建上杭十一世、广东长乐五世、广东长乐锡坑始祖考讳卯龙,配妣吴氏生一子人美。
我广东长乐锡坑始祖李卯龙公,字贤贞;乃广东长乐始祖李敏公之五世裔孙,明崇祯年间与其兄乙贵,字真久;领袖聚众捐资,于大明崇桢十三年丙辰岁建李氏宗祠,因修祠挖基时在基坑中掘得锡香炉一对,故命名为锡坑李氏宗祠,公即为我锡坑李氏创始人,后裔尊为锡坑甲李氏创业始祖。
七十九世、陇西五十七世、福建上杭十二世、广东长乐六世、广东长乐锡坑二世祖考讳人美,配妣曾氏,生五子,长恂、次慄、三恺、四惟、五恕。
我锡坑一脉,当时数慄公一脉最盛,人美公之十世孙李展成公,名潭,号静波;贡生,家资巨富,施田于通学并历代祖宗、嘉应州建总祠为经理买地基,预支银几千,以子贵,赠封文林郎,嫡配妣周氏,庶叶氏、,生十二子;
长桔而,字世馨;以子贵,诰封直大夫。六招发,中进士,钦点御前侍卫,永发;任太平府正堂。次廷而、三芳而、四箐而、六莱而、七荊而,字玳馨;邑庠,纳贡生,任湖南湘乡县知县,其孙荣畅,名显扬,任守府。八葵而、九英而、十槐而,字南馨;于乾隆乙卯科中举,辛卯科中进士,官至福建提督,诰封四世为:“震威将军”;十一筠而,字薦馨;乾隆庚辰恩科中举,乙丑科中进士,官封御前侍卫。十二幼殉。耀扬,任崖州府参将;明亮,任碣石左营游撃;宁远,字本白,于乾隆乙巳春,举家迁移四川成都府华西县,任申中副榜,癸酉中举人,连捷进士,官封夔府教授。今横流约上郑坑、舟潭良、宁围是恕公后裔。
锡坑三世伯祖恂公、叔祖惟公暂无据可考。
八十世、陇西五十八世、福建上杭十三世、广东长乐七世、广东长乐锡坑三世祖考讳恺;配妣钟氏;生八子,长质、次量、三和、四充、五锡、六贵、七佳、八道。
八十一世、陇西五十九世、福建上杭十四世、广东长乐八世、长乐锡坑四世祖考讳和;配妣温氏生四子,长清、次白、三明、四亮。
八十二世、陇西六十世、福建上杭十五世、广东长乐九世、长乐锡坑五世祖考讳五世祖考讳清;配妣杨氏、钟氏,生二子;长凯、次伦。
八十三世、陇西六十一世、福建上杭十六世、广东长乐十世、长乐锡坑六世祖考讳凯;配妣古氏生二子,长诰、次奎。
八十四世、陇西六十二世、福建上杭十七世、广东长乐十一世、长乐锡坑七世祖考讳诰,字命;配妣张氏,生二子,长根、次深。
八十五世、陇西六十三世、福建上杭十八世、广东长乐十二世、长乐锡坑八世祖考讳根,字怀远;配妣王氏生一子名岗。
八十六世、陇西六十四世、福建上杭十九世、广东长乐十三世、长乐锡坑九世祖考讳岗,配妣曹氏,生一子名玉质。
八十七世、陇西六十五世、福建上杭二十世、广东长乐十四世、长乐锡坑十世祖考讳玉质,配妣杨氏生二子,长宜颛、次宜琐。
八十八世、陇西六十六世、福建上杭二十一世、广东长乐十五世、长乐锡坑十一世祖考讳宜颛,配妣钟氏,生一子名良训。
锡坑十一世叔祖考宜琐公之裔孙,分别于(雍正十一年、乾隆十三年、乾隆十七年)入川后居住于四川兴文县壤方水畔、东坝、共和等地,有祠为证;但兴文、江安、长宁等地锡坑李氏多出自乃升公,与我族有同源一本之思
清乾隆初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宜颛公之子李良训公,为求生计,于清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一年)率全家六口(即良训公妣陈氏、子李绍清、媳赖氏、孙李林茂、李林佑)取道入川,暂居于四川省叙州府上南道南广河(又名符江河与黑水河)上游的木送坝(即今四川省珙县沐滩乡沐滩村付家坝),拓荒耕种为业,从此又为我四川省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李氏谱写了新的篇章。
四川筠连腾达龙井李天均(字海军、号诗酒情豪)拙笔辑撰
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岁六月仲夏于北京
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宗谱序
(四: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甲李氏脉系)
夫万物之生本于天,长于地,人之生本于祖,延于孙,数旧典而忘厥祖,周先忘其讥也;而求其不忘者,则惟谱也; 诗酒愚钝,饮思先贤,斗胆又执拙笔,再续新谱,于此间拙书数言,略做谱序;
诗云:
中华盛世,威震九邦。国运昌隆,民奔小康。
李氏诗酒,又撰谱昌。延续文明,谱写华章。
中华李氏,利贞自强。千载余年,渊源流长。
传至火德,移居上杭。孝友忠义,人财两旺。
再至敏公,移迁粤邦。锡坑贤真,裔孙荣昌。
清局动荡,民心恐慌,我祖良训,入川发祥。
华夏崛起,巨龙腾翔。甘霖普降,润泽八方。
先灵荫佑,光耀四方。天道酬勤,富佑善良。
李氏后裔,福泽绵长。祖德同钦,祖训毋忘。
敬宗亲族,团结互帮。为善邻里,和平谦让。
业精于勤,毁之于荒。好学上进,挣做栋梁。
科学兴业,定邦。扶贫济困,除暴安良。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勤俭持家,为国争光。
锡坑李氏,和谐畅旺。千秋万代,地久天长。
又云:
清庭兵戈起烽烟,始祖良训入蜀川。
木送坝里把家建,为躲水患川移滇。
勤劳忠信世人赞,佑茂持家铁肩担。
兄弟离滇重归蜀,择迁叙府生基湾。
勤劳换得家丰硕,食足衣丰屋宇宽。
富不忘根迁祖墓,祖妣安息大坪边。
团包吉穴传龙脉,子孙荣昌富泽绵。
先祖忠孝持家远,我辈勤勉兴家园。
诗酒拙笔续新谱,李氏裔孙世代传。
清朝乾隆初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李氏得姓开基始祖李利贞公第八十九世、陇西始祖李崇公第六十七世、福建上杭始祖李火德公第二十二世、广东长乐始祖李敏公第十六世、广东长乐锡坑始祖贤真公第十二世裔孙;我四川省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甲李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为求生计,于清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一年)率全家三代六人取道入川,良训入川后即暂居于四川省叙州府上南道南广河上游的木送坝(即今四川省珙县沐滩乡沐滩村付家坝)拓荒耕种为生,然当时木送坝荆棘丛生,且又水患连年,良训公因当时家人力薄耳无力稼蘠,故不久又迁往云南省彝良环山子板栗坪居住。
公元一七六五至一七七五年左右,李良训公之孙李林茂、李林佑兄弟
俩在两辈先人故逝后,又举家重返四川省叙州府高邑县宁安乡建乙甲(即今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三组)生基湾定居,至今共繁衍后昆十二房人,分别居住在四川省筠连县县城、筠连县巡司镇、筠连县腾达镇街村、泉水村、龙井村;筠连县维新镇、宜宾柏溪、珙县上罗、落表、巡场、沐滩付家坝等地。
谱序起:
八十九世、陇西六十八世、福建上杭二十二世、广东长乐十六世、广东长乐锡坑十二世、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始祖考讳良训,配妣陈氏太君,生一子,名绍清。
李良训公;乃我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之入川始祖,卒后葬于云南省彝良县环山子板栗坪罗汉林(憾其墓址今已无迹可寻);妣陈氏太君,卒后先葬于罗汉林,后被其孙李林茂、李林佑迁葬至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五组团包上大坪头,并立碑诚讳,其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
九十世、陇西六十九世、福建上杭二十三世、广东长乐十七世、广东长乐锡坑十三世、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二世祖考讳绍清,配妣赖氏,生二子;长林茂、次林佑。
李绍清公,自小随父良训公从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入川,在木送坝暂居不久后迁往云南;卒后葬于云南省彝良县环山子板栗坪罗汉林(憾其墓址今已无迹可寻);妣赖老儒人,卒后先葬于罗汉林,后由其子李林茂、李林佑兄弟迁葬至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五组团包上大坪头,即陈老太君墓前右下侧三十米处,并立碑诚讳,其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见。
九十一世、陇西七十世、广东长乐十八世。广东长乐锡坑十四世、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三世祖考讳林茂;配妣王氏生四子;长发华、次发荣、三发元、四发进。
李林茂公,乃入川始祖李良训公之长孙、入川二世始祖李绍清公之长子是也,公故后葬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泉水村四组蛇化龙;其裔孙李学伦、李学锦兄弟共繁衍筠连支系六房后裔,分别居住于今筠连城关镇、巡司镇、腾达镇、维新镇、珙县沐滩付家坝、宜宾柏溪镇等地;故公被尊为我筠连支系房祖。
九十二世、陇西七十一世、广东长乐十九世、广东长乐锡坑十五世、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四世祖考讳发荣;配妣杨氏,生五子,长世珍、次世通、三世元、四世瑞、五世传。
筠支四世伯祖发华、叔祖发元、叔祖发进详情失录,暂无据可考。
九十三世、陇西七十二世、广东长乐二十世、广东长乐锡坑十六世、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五世祖考讳世通,配妣王氏,生二子,长学伦、次学锦。
筠支五世伯祖世珍、叔祖世元、世瑞、世传详情失录,暂无据可考。
九十四世、陇西七十三世、广东长乐二十一世、广东长乐锡坑十七世、筠珙宜三县入川六世祖考讳学伦,配妣蔡氏生一子,友才。
筠支六世叔祖学锦,配妣陈氏,生一子,友广。
九十五世、陇西七十四世、广东长乐二十二世、广东长乐锡坑十八世、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七世祖考讳友才,配妣胡氏生五子,长兴兰(为筠支长房)、次兴炳(为筠支二房)、三兴泰(为筠支三房)、四兴和(为筠支四房)、五兴顺(为筠支五房)。后另著有各房简介详叙。
李友才公,故后葬于四川省珙县沐滩乡沐滩村一组四厢田,妣胡氏,故后葬四川省珙县沐滩乡沐滩村一组四厢田;这也是我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近几十年清明节一直聚集在此祭祀的祖坟,
筠支七世叔祖友广,配妣陈氏,生一子兴贵(为筠支六房);后另著有各房简介详叙。
珙支三世祖考讳林佑,乃珙县支系房祖;配妣沈氏,生五子,长发箐、次发贵、三发兰、四发祥、五发魁。
珙支四世祖考讳发箐,配妣范氏,生五子,长世乾、次世坤、三世隆、四世润、五世璋。
珙支四世叔祖发贵、发兰、发祥、发魁四兄弟详情失录,暂无据可考。
清仁宗嘉庆(公元一八零零年至一八一零年)前后,发箐公长子世乾、四子世润二公分别由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三组生基湾移居珙县孝友乡(即今上罗)镇棺材岩定居,共繁衍后昆六房人,分别居住今珙县上罗、洛表、巡场等地;故林佑公被尊为珙县支系房祖。
珙支五世祖考讳世乾,妣生四子,长学海、次学仲、三学恒、四学富。
珙支五世祖考讳世润,妣生三子,长(失记)、次学刚、三(失记)。
珙支五世叔祖世坤、世隆、世璋三兄弟详情失录。暂无据可考。
珙支六世祖考讳学富,配妣叶氏,生三子,长友钦(为珙支长房)、次友林(为珙支二房)、三友芳(为珙支三房)。
珙支五世祖世润公长子;学富公堂弟,公名字失记。配妣尹晋明,生一子;友龙(为珙支四房)。
珙支五世祖世润公次子讳学刚,配妣叶氏;生二子,长友朋(为珙支五房)、次友财(为珙支六房)。
我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之裔孙发荣、发箐公脉系共一十二房后裔(筠支六房、珙支六房);近几十年来,每年清明节都积聚于入川始祖良训公妣陈氏老太君、入川二世祖绍清公妣赖氏老孺人、筠支入川七世祖李友才公、妣胡氏等先祖墓前祭祀拜扫,此遵祖敬宗,诰慰先灵之举,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无不令他族羡慕而夸赞也。
古人云:“孝也,莫远具尔,以联同气;仁也,会文讲武,以御外敌;”盖一举而善备焉,自此而子子孙孙,勿潜隐之,陇西之派,蕃者甚蕃,李氏之门,大者益大,诗云:“贻溯孙谋,以燕翼子,燕及皇天,克昌朔后。”正所谓萃众人之欢心,以祀先人,祖宗享之、皇天佑之,和气致祥,云开雾散,端基于此,岂一家人庆己哉。
我锡坑李氏历代谱序成,族人皆喜,族中先辈文人墨客,纷纷不吝挥毫泼墨,为之献词作赋,为感其孝祖敬宗之美德,今择录于后,以供众族亲参阅。
(一):湖广李崇诚,字明善为赞谱成赋诗曰:
殷殷辑校谱图成,时代相传次第明。
水为源深流必远,木由根深叶长荣。
陇闽诗礼应无敌,粤锡衣冠亦有声。
始信祖先遗德厚,儿孙世代播芳馨。
(二):广东长乐锡坑甲创业始祖第十四世祀孙李廷芳赋诗赞曰:
传来图谱既多年,世系始终自井然。
武烈文模推独步,光前俗后世多贤。
欧公笔造家图谱,苏老追踪族秉编。
看看青松与翠柏,千枝万叶总同源。
(三):广东长乐锡坑甲创业始祖第十六世祀孙李允泰赋诗一首赞曰:
历传宗谱几千年,唯有我族序井然。
先代名人多有杰,今时英士讵无贤。
家图出自哲人作,秉族还需智者编。
绿水滔滔蔟蔟木,流长枝叶亦由源。
(四):广东长乐锡坑甲创业始祖第二十代后裔、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第十代裔孙、四川省珙县付家坝李于坤分别赋诗词各一首;诗曰:
粤长创业有兹山,良训祖公入蜀川。
繁衍生息兴百代,后裔续谱祀祖先。
词曰: 陇西溯源,闽汀展转,移迹粤中长乐县, 望族子孙绵延;乾隆社政稳板,博学鸿儒科箝;民以食物断,始祖取到入川。
吾族宗亲先辈,个个孝友忠信,人人皆饱墨文雅之士, 知识渊博,运笔如神,所谱之词,意境深奥,韵律幽美,使人阅后赏心悦目,倍感陶醉,而吾作为本谱之主编,因腹内文墨甚少,胸中无有妙词佳句,甚感羞惭也,无奈之余,悉仿先辈之妙笔和韵律,愚作拙词几首,敬录于后,望族内宗亲及众位朋友阅后多加指正,余不胜感激也。
一:为谱成赋诗曰;
李氏族谱终又成,世系支脉更分明。
陇闽诗酒应无敌,粤锡滇蜀亦有声。
南广碧波源流远,犀山顶古树长青。
筠之族裔著新谱,尊亲敬宗祀祖魂。
宗祖九泉阴灵佑,后世裔孙福禄荣。
(二):为入川始祖李良训公妣陈老太君和入川二世李绍清公妣赖老孺人俩座祖坟赋诗曰:
茂佑二祖择慈山,俩世祖妣佳城安。
顶古青山盘龙虎,符水碧波舞凤鸾。
奇花吐蕊相争艳,妙峰相叠纵蜿蜒。
悠悠符波源流远,郁郁青松枝叶繁。
族系人才垂百代,后裔儿孙福泽绵
始祖忠孝传后裔,世代沿承千万年。
(三):为我入川始祖李良训公之孙李林茂、李林佑二公赋诗曰:
入川始祖遗二丁,蜀川衍脉族秉承。
勤俭忠义传美德,孝友恭慈教儿孙。
诗酒堂中二贤俊,礼智仁孝留美名。
万古贤德吾先祖,千秋功绩古风存。
(四):为我入川七世祖考李友才公、妣胡氏老孺人俩所祖坟赋诗曰:
犀山脉衍四厢田,友才公妣吉穴眠。
青松翠竹如诗画,碧波稼禾映蓝天。
锡坑李氏震华夏,青出于蓝胜于蓝。
族系繁衍千载远,裔孙后辈福禄全。
(五):为我《李氏族谱》初稿完稿赋诗曰:
粤锡始祖创慈山,良训祖公入蜀川。
日照犀山迎紫气,凤栖顶古大坪边。
茂佑衍系宜筠珙,勤朴忠孝永相传。
仰观青松常青翠,俯视碧波远流源 。
诗酒拙笔著新谱,族亲后裔永传沿。
诗酒所著之谱,其谱序历史文献基础取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东五华李镜章老先生发表于百度的《广东五华李氏族谱》之老谱手抄本,其文献资料详细记叙了我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锡坑李氏自李卯龙公以上的相关祖系脉源,其内容历史依据真实可靠;无妄编乱加之嫌。
二:我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三世祖李林佑、林茂兄弟在清朝万硕年间修编的《李氏宗谱》(现存于四川省珙县上罗李于华、李于春家,被视为家宝之首),该谱岁历经百年风雨侵蚀,虫咬蚁蛀。但相关字迹任然清晰可辩;其中内容详细记载了我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以上祖源族系和入川之后相关族系迁徙事迹,而且与我族祖辈世代遗训相同,无有丝毫差异。
三:我族宗亲遵循祖辈遗训在近几十年一直祭扫的四川省筠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五组团包上大坪头李相军屋外边和李相林屋后边的俩座祖坟,其碑志与李良训公之孙李林佑、李林茂二公在清万硕年间所修编的《李氏宗谱》中的叙述完全一致。
四:族伯李于坤于公元二零零六丙戌岁修编的《李氏宗谱续编》,该谱虽然屡有错误、遗漏之处,但主观线条尚为清晰,且重要部件记载详实清楚,实为本谱之重要文献资料。
取决与上述基础,本人在决心重新编撰新谱之后,即重新着手收集相关资料、重新拼文组稿,并借鉴异族族谱文本模式,仿拟他族和前人之族谱版本,结合中华历代李氏族谱相关内容进行反复的推论和研究,注重修定错处,填补遗漏、剔除杂芜,把我锡坑李氏自上古太祖少典公—李氏开姓始祖李利贞公—陇西李氏始祖李崇公—福建上杭李氏始祖李火德公—广东长乐李氏始祖李敏公—广东长乐锡坑始祖李卯龙(字贤贞)公—我筠珙宜三县锡坑李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的世系支脉一直沿续至今;诚言曰:史实记载,支系文理明晰,务真务实也。
有诗为证赞曰:
先祖忠孝传佳话,开基鸿业泽无涯。
创业艰辛歌颂德,陇闽粤蜀择宜家。
后辈裔孙锦宗纪,著谱敬宗世人夸。
南符碧波源流远,筠珙宜裔绽奇葩。
天下姓氏多无数,看我李氏溢中华。
窃闻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故即创旧谱于前,自必重修于后,以笃源本之恩,兹乱世之时,先人尚能告厥成功,而今国泰民安,吾等躬逢盛世,若族谱多年未续,不亦愧乎?
本族谱初稿由族叔李于坤公初撰成于公元二零零六年丙戌岁,吾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四年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岁重加修辑,庶祖德宗功不忧滅殁,左昭右穆无虞紊乱;故族内诸族亲鸠商斯举,纲罗散失,一一考正,汇入谱牒,了无疏漏,然后此心乃失耳,欲使后之族裔者阅后了如指掌,亦知前代之本本源源,后人之绳绳继继,坟墓之累累可考,谱系之凿凿堪凭,斯不与家之乘,国之史,同为百代所珍存耶,族人属余作序,吾自愧才疏,承凡斯任,勉为其难,唯念自兹以往,凡我宗系族人,齐志睦族,以联子孙,功在斯世,利在千秋;是为序。
中华李氏开姓始祖李利真公第九十九世、陇西始祖李崇公第七十七世、福建上杭开基始祖李火德公第三十二世、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李氏创业始祖李敏公第二十六世、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锡坑甲李氏创业始祖李卯龙(字贤贞)公第二十二世、四川省筠珙宜三县锡坑甲李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第十一世祀孙:四川省筠宜宾市连县腾达镇龙井村二组李天均(字海军;号诗酒情豪)拙笔撰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四年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岁六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