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路瑞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4期
[摘要]“就业还是考研”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生并非理智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形成了高校的“考研热”,“考研热”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应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
[关键词]就业 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路瑞峰(1970-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0-02
直接就业还是考研,一直是大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并非理智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形成了高校的“考研热”。还有很多同学徘徊在所谓“就业考研都不误”的两手准备中,考研未必成功,就业也受到影响。那么,如何对待考研或是就业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考研热”的成因分析
1.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以往的“天之骄子”越来越为就业发愁,“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同时,由于近几年许多高校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考上研究生也并非那么遥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形成了“考研热”。2007年全国共有128.2万人参加考试,其中应届本科生约占51.28万。为确保考研成功,一些同学甚至从大二开始就加入了“职业考研人”的行列。由于提前进入考研复习,许多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不再专注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对与考研关系不密切的课程如公选课、实验课等更是不屑一顾,或以应付的心态去对待,以60分过关为目标。对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等也不热心,一切似乎都要为考研让路。这种现象不但背离了高校的培养目标,而且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一旦考研不成功,就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高校和学生家长的推波助澜。目前,和教育部门对高校就业率有硬性要求,而学生考取研究生将被统计到就业率内;况且在一些评比和检查中,高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所以,各高校对考研都表现出比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更大的兴趣,为考研的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便利条件,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而家长的鼓励也是促成“考研热”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知道社会上的人是有“等级”之分的,而这个“等级”往往又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所以当本科毕业出现困难,研究生就业形势要好些,而在考研也不再高不可攀时,家长就会鼓励子女早做考研准备,毕业时一鼓作气直接考研。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不充分,他们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后的路该怎样走,价值观几乎是父母灌输的,所以他们也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
3.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大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最终以职业的形式服务于社会。考研是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是否有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也要视各人情况来决定。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不同类型的人格适合不同类型的职业。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考研并非有利于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研究型人格特征的人更适宜在研究领域发展,以后取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但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将考上研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读完研是否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和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因此,考研并不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它可能只是一种盲目从众或被动选择。
二、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
1.以平常心态看读研。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才地位、价值的变迁,研究生的内在价值明显提升。在我国,目前研究生在就业时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可以说,读研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台阶,甚至成为一个人改变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望的重要方法。“知识改变命运”被许多在校生奉若圭臬。但是读研是否能改变命运,是否意味着就容易找到理想职业,这不仅与文凭有关,更与个人的真才实系在一起。每个人的能力不能以其曾经获得的学历来判断,用人单位需要员工给其创造价值,所以他们更重视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重的是真才实学,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2003年,青岛一家企业为招聘高级塑料模具技工,竟然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高价,即为明例。
研究生招生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报考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录取比例并不太高,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从这几年情况看,录取率约为5∶1,某些热门的专业达到了100∶1的惊人比例。读研可能意味着眼前良好的就业机会,还要花费多年心血,较大的经济投入,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此情况下,一些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分析形势,最终放弃考研,虽然可惜却不失明智。读研究生也不是学习的唯一手段,在许多领域如管理工作、美术绘画等,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更重要的,而且工作以后,可以根据自己将要终生为之奉献的那个特定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毕竟许多人可能要在市场中遨游几年,换好几个工作岗位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及兴趣所在。除了在工作中学习、自学之外,以后系统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脱岗学习、在职读研、在职进修都是系统学习的好方法。
2.以理性眼光看就业。据报道,深圳有企业曾到全国各地去招聘高级钳工,开出了6600元的月薪,结果一无所获。“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成为近两年人才市场爆出的新闻。应用型人才的紧缺现象告诉我们:直接走向社会寻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适合不适合市场的问题。只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照样能够拿高工资。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动辄几百万的设备,谁敢放心交给那些只有理论而没有一点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操作呢?”许多学生不重视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练习和实习实践活动,只是“黑板上开机床,嘴巴里做试验”,缺乏起码的操作经验,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这是大学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人才相对过剩的原因,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是研究生在就业道路上也不会平坦。
在我国,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有人称之为“白领情结”。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许多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目标是越高越好,而对于接受就业型教育,缺乏认识,没有激情。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限度和局限,是成熟的开始。
总之,就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的现实来看,高学历、高文凭的硕博士与应用型人才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也都是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自身不能“有文凭没文化”。在决定读研还是工作之前,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家庭情况,认真、仔细地分析,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避免头脑发热,匆忙决定。事实上,英美发达社会的常态是准备成为律师、医生、大学教授、高级咨询专家等职业的人,才会去读研究生。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
1.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生经过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储备后最终将走向职场,其大半生也将在职场中打拼,在为推进社会进步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创造自我的幸福人生。从人职匹配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人可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但却未必能在任何一种职业中取得成功或得到快乐。只有从事自己既喜爱又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职业才能够在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的感受。人职和谐是创造美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据北森测评网调查,有40%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正是着眼于未来发展,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今天的我该怎么做,将自己的今天与明天结合起来,通过培养自我职业意识,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并积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努力。
2.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其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安排下学习。另外,中学阶段他们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行业与职业分类,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导致在报考专业时有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进入大学后,有的同学专业思想不稳定,有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也不知道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是没有职业规划,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规划却不够科学,要么自我评价和职业期望过高,要么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如大学生中出现的跟风考研现象,就是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真正结合自身需要的不理智选择。有的学生一旦考研不成功,因缺乏职业方向性,在毕业之际仓促应战,乱投简历,求职成本很高,成功率却不高。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是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确定如何安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关键。
3.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明确未来的道路。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渴望通过提升自身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难可以说是形成校园“考研热”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真正的原因应当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当然,对就业或是考研的困惑,也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果。那么大学生应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首先,高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注意教育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知识、技能、道德水准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大学生的四年生活中,每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重点都不一样,高校应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比如,一年级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结合自我个性特点制定职业目标;二、三年级应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己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并督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四年级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检查职业目标是否需要修订。其次,大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早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自己的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和实现途径,按照规划安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订和完善,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在一步步的实际行动中实现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于是考研还是就业,由于有前期根据自身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了脚踏实地的准备过程,因此,在如何选择方面也许就不再困惑,也避免了盲目被动和从众跟风。
[参考文献]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胡敏,赵姝.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07(6).
[3]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现代企业教育,2007(9).
[4]赵建彬,等.加强就业指导全程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