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文版)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27:19
文档

(语文版)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

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栖息(qī)拾级(shí)烙印(luò)潸然泪下(shān)B.安谧(mì)星宿(xiù)逶迤(wēi)悲天悯人(mǐn)C.肆虐(lǜe)尴尬(gān)带挈(qì)咄咄逼人(dūo)D.喧嚣(xiāo)凝重(líng)招徕(lái)泰然处之(chù)2.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A.稍纵即逝瞬息万变如诉如泣张灯结采B.油然而生容光换发脍炙人口娓娓动听C.分
推荐度:
导读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栖息(qī)拾级(shí)烙印(luò)潸然泪下(shān)B.安谧(mì)星宿(xiù)逶迤(wēi)悲天悯人(mǐn)C.肆虐(lǜe)尴尬(gān)带挈(qì)咄咄逼人(dūo)D.喧嚣(xiāo)凝重(líng)招徕(lái)泰然处之(chù)2.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A.稍纵即逝瞬息万变如诉如泣张灯结采B.油然而生容光换发脍炙人口娓娓动听C.分
         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 

一、(12分,每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栖息( qī )  拾级 ( shí )   烙印 ( luò )    潸然泪下( shān )

B.安谧 ( mì )   星宿 ( xiù )   逶迤 ( wēi )   悲天悯人( mǐn )

C.肆虐 ( lǜe )  尴尬 ( gān )   带挈  ( qì )    咄咄逼人( dūo )

D.喧嚣 ( xiāo ) 凝重 ( líng )  招徕  ( lái )  泰然处之 ( chù )

2.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     )

A.稍纵即逝     瞬息万变      如诉如泣      张灯结采

B.油然而生     容光换发      脍炙人口      娓娓动听

C.分道扬镳     风度翩翩      无动于中      不言而喻

D.劫后余生     弄巧成拙      按部就班      不假思考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 、球鞋和衣柜等乒乓器材。

B.同学们应端正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风光秀丽的喀纳斯,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B.尽管这次他做错了事,但是他仍然对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批评不以为然。

C.有些优秀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拈轻怕重。

D.李小明考试时总是非常小心,答题认真,从来就不假思考,所以他常取得好成绩。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性情的        。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         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         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过高       机器设备。

A.陶醉   清脆    柔和    损伤       B.   嘹亮    柔顺    损害

C.陶冶   悠扬    柔弱    损坏       D.培养   悠长    软弱    损失 

6.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4个字。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汪松教授本月在英国爱丁堡市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爱丁堡科学奖。1998年起设立的爱丁堡科学奖,每年颁发给一位世界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汪松教授是中国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二、据提示和理解填空。(8分,每小题1分)

14.东风不与周郎便,                   。

15.谁道人生无再少?                   。

16.浩荡离愁白日斜,                   。

17.《过故人庄》中描写作者进村时见到的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            _。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19.《渔家傲》抒发将士们思乡之情和建功之志的诗句是               ,    

                

20.《观刈麦》一诗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诗句是       

         ,                 。

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回答6-10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曹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著作《           》。本文记述的

           (战役名)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战例。(2分)

7.下列各组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 

C.登轼而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8.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一战                         B.肉食者鄙

C.下视其辙                         D.牺牲玉帛

9.翻译句子。(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B.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邦之道,劝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C.宋濂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罢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9.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20.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1.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2.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3.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4题。(14分)

妙趣横生话钥匙

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②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③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④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⑤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⑥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⑦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⑧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⑨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因而发明了避雷针。

⑩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11)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选自2009年1月21日《参考消息》,有改动)

2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4分)

24.第⑦段加点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5~28题。(13分)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汪金友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6. 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3分)

27.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28.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

(一)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选),完成1——7题。(19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色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利、序是(    )。(1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上文运用了        、        、        等说明方法。(3分)

4.根据上文内容,以“大丽花”为例,填写下表。(4分)

 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大丽花  
结论  
5.这段文字在说明时,行文眉目清楚,先以       句式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       ,然后再        ,这种结构方式属于        式。(4分)

6.文中加“   ”的“只有”和“仅”分别起什么作用?(2分)

                                                                       

7.牡丹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被誉为“         ”,周敦颐《爱莲说》称它是“                               ”。(3分)

(二)阅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节选),完成1——5题。(18分)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氧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更从的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地球在过去的5亿年岁月中,已经历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但这不是最严重的一次。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到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同以前所发生的灾难一样,生命将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以及身体几乎透明和骨头为绿色的草蛙。

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查里斯·威廉·毕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如果某种生命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现新天体或地球重新恢复生机之后,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

1.读第一段文字后作答。(7分)

①划分层次。(2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②“首先”、“其次”两个词语表明说明的顺序是         。(1分)

③括号里的文字起到         的作用。(1分)

④“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指的是(用文中3个短语回答):      、      、      。(3分)

2.画出能概括第二、三段说明内容的一个句子。(2分)

3.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2分)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①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

                                                                        

                                                                        

②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5.最后一段引文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参】

BDCAC
汪松获爱丁堡科学奖

14. 铜雀春深锁二乔 

15.  门前流水尚能西 

16.  吟鞭东指即天涯 

17.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18.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9.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20.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21.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6.(2分。每空1分)《左传》  长勺之战  

7. (2分)D (B中“生于忧患”的“于”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8. (2分)C 

9.(6分)(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消失殆尽。(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虽)不能一一明察,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10.(3分)A

19.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    

20.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

21.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22.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3.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三)21.钥匙的发展历史、创下的“世界之最”、重要地位及用途。(“钥匙的发展历史”答成“钥匙的类型”也可以。每点1分,共4分。)   22.时间顺序(2分)    23.示例:列数字,如:第⑦段“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举例子,如:第⑨段讲述富兰克林利用钥匙发明避雷针的故事。(说明方法各1分,共2分;举例每条1分,共2分。本小题共4分。)  24.到如今或到现在(1分); 不可以(1分); 这个词语从时间上加以限定约瑟夫•布拉默发明的锁和钥匙的组合是最多的,以后还可能出现更多的。使表达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分)。(本小题共4分)

(四)25.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或“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2分)   26.引出论题;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    27.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鲜明地论证了本段的论点(本文的分论点)“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从而有力地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各1分,作用2分,共4分。)   28. 第④段由列举典型事例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⑤~⑦段提出三个分论点,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是被证明和证明之间的关系。(4分)

二、(一)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从人工选择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归功于人工选择的原因。)

2.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利、序是(C)。(1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上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3分)

4.根据上文内容,以“大丽花”为例,填写下表。(4分)

 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结论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进程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果)
5.这段文字在说明时,行文眉目清楚,先以设问句式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种结构方式属于总分式。(4分)

6.文中加“   ”的“只有”和“仅”分别起什么作用?(2分)

“只有”强调花瓣颜色种类太少,“仅”强调时间之短。

7.牡丹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被誉为“国色天香”,周敦颐《爱莲说》称它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3分)

①划分层次。(2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②“首先”、“其次”两个词语表明说明的顺序是从主到次。(1分)

③括号里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1分)

④“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指的是(用文中3个短语回答):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3分)

2.画出能概括第二、三段说明内容的一个句子。(2分)

3.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2分)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①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

“大约”说明句中的时间只是推测,目前尚不能确定,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②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是否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并不能断言,所以用了表示猜测的“很可能”,用语严密、准确。

5.最后一段引文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警告世人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让人们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文档

(语文版)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

2009——2010学年辽宁省兴城市八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题一、(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栖息(qī)拾级(shí)烙印(luò)潸然泪下(shān)B.安谧(mì)星宿(xiù)逶迤(wēi)悲天悯人(mǐn)C.肆虐(lǜe)尴尬(gān)带挈(qì)咄咄逼人(dūo)D.喧嚣(xiāo)凝重(líng)招徕(lái)泰然处之(chù)2.选出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A.稍纵即逝瞬息万变如诉如泣张灯结采B.油然而生容光换发脍炙人口娓娓动听C.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