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25:57
文档

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社科纵横Mar,2008总第23卷第3期SOCIALSCIENCESREVIEWVOL.23NO.3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孔庆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内容摘要】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一直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以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抑郁表现原因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
推荐度:
导读2008年3月社科纵横Mar,2008总第23卷第3期SOCIALSCIENCESREVIEWVOL.23NO.3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孔庆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内容摘要】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一直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以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抑郁表现原因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
 2008年3月社科纵横M a r,2008

总第23卷第3期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R E V I E W V O L.23N O.3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

孔庆来*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武威 733006)

【内容摘要】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一直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以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心理健康 抑郁 表现 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03-0153-03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为此,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于2005年初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因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青春期困惑、家庭失和缺乏关爱、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会适应不良、心理脆弱等造成的心理问题显著增多,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日趋严重。据调查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高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倾向明显高于初中生,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最严重,高二学生次之[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有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的计划”,两项合计共25.6%,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4。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在对2383名学生进行的心理症状自评中,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浙江省的—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焦虑症状更加突出。哈尔滨医科大学去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2]。另外,据媒体报道,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5-34岁人群的头号杀手,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中国每天大约有685人自杀,每年大约有200万人试图自杀。2006年9月上期,近l/4北京地区的大学生患有临床忧郁症,反映了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学业上的竞争以及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三,而国际上平均自杀率仅为十万分之十,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3]。调查显示,中国的自杀危险因素依次为: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抑郁(占90%)、贫穷、失业、判刑前的恐惧、家庭不快、情欲、生活厌烦和重病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出现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危机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自杀高危人群,大部分自杀的学生患有因心理疾病导致的抑郁症。

另外,国外的调查研究资料也显示出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随着日本社会矛盾的增多以及竞争压力加剧,日本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6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13%的人有抑郁症倾向,青少年学生患抑郁症主要与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师生关系等因素有关。研究人员对日本北部的333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在13岁至15岁的中学生中,23%的人经常有抑郁情绪;在12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中,这一比例为8%[4]。美国《华盛顿邮报》2004年8月发表文章也指出,2003年,日本未成年人自杀率连续第五年上升,增加了22.1%,成年人的自杀率在同期内仅上升6.9%[5]。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令人担忧。在一系列心理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心理抑郁的问题和自杀问题,而自杀问题往往与抑郁问题相关,大部分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中,

153

*作者简介:孔庆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心理教育。

心理抑郁是最重要的原因。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大约每200个抑郁者中就有一个人试图自杀,而大部分自杀的人都在近期有抑郁体验[6](P202)。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

抑郁一般被定义为一种心境,一种症状,或者是一种紊乱状态。抑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经常出现大量的负情绪(如悲伤、内疚),缺少正情绪(如兴趣、快乐)的心境,抑郁比任何单一负性情绪的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情绪,主要包含痛苦,并依着不同情况而合并诱发愤怒、悲伤、忧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绪[7](P306)。

一般而言,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者会感到压抑,情绪低落、郁闷、悲观或自责。平常的抑郁和临床上的抑郁并无严格的界限,区分平常的抑郁达到某一特定的严重程度,就意味着这个青少年学生不能正常地进行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一点上,某人可以被说成是患有临床抑郁。在心理学领域,临床抑郁不仅是指各种感觉,而且还指情绪、认知和行为特征。国外心理学家把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概括如下:(1)压抑的心情;(2)兴趣或快乐减退;(3)消极的自我观念(自我抱怨和负罪感);(4)体重激增或剧减;

(5)睡眠困扰(很难入睡或过早醒来);(6)易激动或行动迟缓;(7)注意力不集中;(8)想死和自杀[8](P848)。由此可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黑洞或无底洞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都失去兴趣,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常伴有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认知改变可以是一般性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功能衰退或者很难做出决定。在思考中可能也有更多心境转变,如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很难回忆起美好的记忆,不适当地责怪自己,认为他人更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感到悲观等。

我国关于心理抑郁的表现众说纷纭,一般而言,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 C M D3)的规定,当一个人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或无任何原因地出现以下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不能自行缓解,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功能如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应当考虑是否患了抑郁症。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如下: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以上9项症状中存在4项即可作出诊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外的心理学标准还是我国的正式标准,其包含的实质内容并无差异。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

由于青少年学生严重的心理抑郁是他们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对心理障碍的解释主要有三类,即社会解释、心理解释和生物解释。社会解释强调个人事件的重要性,比如青少年学生早期在家庭或学校受到虐待或经历了消极生活事件,如父母丧失、家庭解体、自尊严重受损等。心理解释是通过错误的思考或学习模式来说明心理障碍。生物解释强调大脑异常过程的作用,抑郁可能被遗传下来。现在人们逐步认识到,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诸如抑郁等心理障碍,它们并不相互排斥。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抑郁是一种负面情感,在人格心理学中,情感在人格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正确理解抑郁,必须借助于人格理论。在人格理论中,对负性情感的解释大致有精神分析论、特质论、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论三种方法。精神分析论认为,抑郁是与以正要达到的理想或标准为基础的自尊的丧失相联系的;抑郁时人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已经失去了一切,现在整个世界都没有意义”或“我们不值得拥有一切,我失去了一切,我恨自己”。因为个体认为他没有实现理想或达到超我的严格标准,他就充满自责,自责使自尊降低,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感觉自己没用。事事可能要向与失败和损失相联系的他人或情景发泄的愤怒现在转向了自己,以自责和自我鞭挞的形式表现出来。抑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早期发展的心理表征受损或抚养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受损害,也就是说,青少年学生早期受干扰的关系、受损害的心理表征导致了后来的抑郁。他们特别提出,遭受拒绝和冷漠的儿童发展了一个自我的工作模型,认为自己不可爱又;也发展了一个对他人的工作模型,认为他人不可靠、冷漠、疏远。这些模型的发展导致了对拒绝和失败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会歪曲对事物的感知,甚至潜意识地引用他人的行为来证实自己不值得被别人爱这种看法。总之,除了负面的自我表征之外,该模型还指出,由于有与最初抚养者如父母等的负面经历,成人依恋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危险的工作模型,并易于发展成为抑郁。抑郁与不安全的依恋工作模型相关,还与早期和父母间较少的正面关系相联系。特质理论认为,心境和情绪都与各种特质因素相联系。例如,焦虑、敌意和抑郁与神经质相联系,而热心和正面情绪与外倾相联系。具有高负面情感状态的人不是不能体验到快乐、兴奋以及热情,而是被视为倾向于体验消极情绪、忧伤和不安。正面情感与迈向目标的进度有关,而负面情感与远离目标的进度有关;正面心境与积极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有关,而负面心境与回避相关。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论认为,焦虑是对于负面结果相关的低自我效能感的情绪反应,而抑郁是对于正面结果相关的低自我效能感的情绪反应。因此,当今体觉得不能够处理可能有心理或生理伤害的情境时人就会焦虑,而觉得不能够应对可能会失去奖赏的情境时人就会抑郁。

一般而言,青少年学生抑郁的产生需要两个一般性的因素。一个因素是消极的生活事件(或应激源),这些事件一般指青少年学生失去了爱、安全、自我认同或者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例如亲人去世、家庭解体、学业失败、工作受挫等。另一个因素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素质,它是一个易感因素,它影响着一个应激事件所带来的伤害的大小。即当一个容易抑郁的人经历了一个消极生活事件时,他的抑郁反应就产生了。这种抑郁反应的特征是无望感和无价值感,即当人们认为自己或者他人不能给予他们希望的结果,或者使他们避免消极的结果时,会感到无望(h o p e l e s s n e s s);无望引起沮丧和退缩,这是抑郁的两个方面。当青少年学生认为自己软弱、堕落或者一无是处时,会感到无价值(w o r t h l e s s n e s s),这种知觉也是抑郁的主要特征。无助在抑郁中也较为常见,当青少年学生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一个糟糕的情况,就会产生无助,无助是无望的一种表现,无助也会导致无价值感。有些抑郁是短期的反应,而有些是

154长期的反应,当抑郁反应变成长期的且无法自我消解时,临床抑郁症就产生了。按照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布朗的总结,导致抑郁的与自我有关的原因主要有个体的自尊、个体的认知方式、个体的归因风格和注意过程,并分别提出了几种理论模型[6](P205)。应该讲,这些理论对于揭示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是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现分述之:一是抑郁的自尊模型。该理论认为低自尊和易变的自尊是导致抑郁的两个高危因素。这是因为,根据研究者的发现,在面临失败时,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有更强烈的情绪困扰,部分原因在于失败使得低自尊的人自我感觉很糟糕。青少年学生先前的社会经历,包括失去亲人或者缺乏亲密关系,导致了他们的低自尊,而低自尊与后来的消极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加大了青少年学生产生抑郁的可能性。抑郁的自尊模型具体又包括抑郁的自我价值关联模型、精神分析模型、社会认同模型和相符模型。自我价值关联模型认为,青少年学生有尽量使自我感觉变得良好的愿望。容易抑郁的青少年学生具有高条件性的自我价值感,当某些条件得到满足,如成绩优秀、工作顺利、学业成功、家庭和睦幸福时,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当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自我感觉不好。当经历威胁到这些“自我价值的条件时”,抑郁就产生了。精神分析模型认为,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学生有过高的人际依赖需求,他们过高追求他人的赞同和认可,当这种追求失败时,抑郁就产生了。社会认同模型认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通常源于他们的社会角色,而且扮演这种角色需要有其它人的存在;当失去一个人,而使自己不能再扮演被赋予较高价值的社会角色,同时又不存在别的可供选择的自我价值来源时,抑郁就会产生。相符模型认为两种人格类型有抑郁倾向,一种是过分依赖赞同的社会来源;另一种是过分依赖成就的结果。具体包括条件性人际定向和条件性成就定向两种。条件性人际定向的青少年学生具有过高的人际依赖需求,他们通过别人的接纳和爱,来改善自我感觉;条件性成就定向的青少年学生,其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是获得成功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们的目标和愿望不能满足或达成时,就容易产生抑郁。

二是贝克提出的抑郁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看待自己以及加工个人信息的方式使人保持抑郁。在这一理论中,功能失调的观念是一种易感素质,这些功能失调的观念在适当的环境事件的刺激下,导致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学生以消极、歪曲的方式解释自己的经历。这些消极的解释转而导致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的消极看法。这些消极看法就是贝克所指的三组消极认知,它被认为是抑郁的主要症状,并且导致了抑郁的其他症状,包括躯体紊乱(失眠)、动机障碍(被动性)和情感失调(悲伤)。功能失调的观念是关于自我和世界的过分僵化的观念,它们源自童年早期,是指人们用来判断自我的不现实的、完美主义的标准。例如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学生通常认为:“如果我做的没有别人好,就意味着我是一个劣等人,或者作为一个人,我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他人的评价”。消极的信息加工支持着消极观念,青少年学生抑郁者具有一种消极的自我图式,它导致抑郁者以一种消极的、歪曲的方式加工信息。他们关注生活中的消极面,以自挫的方式解释生活事件,这些消极信息加工倾向转而支持着三组消极认知。当然,这些解释生活事件的方式经常是歪曲的、不合逻辑的,它是由错误的信息加工倾向造成的。

三是抑郁的归因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风格是导致抑郁的高危因素。也就是青少年学生对重要生活事件的归因(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发生?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什么?)影响着抑郁的产生、严重性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艾布拉姆森等人创造了新的习得性无助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人们感到无法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以及将这些归为内部的(这是我们的原因而不是环境的原因),稳定的(这不是暂时的而是永远的),涵盖一切的(这会影响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原因时,抑郁就产生了。正是这种消极归因风格,即将消极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涵盖一切的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学生抑郁的产生。

四是抑郁的注意过程。该理论更多关注个体的注意过程影响抑郁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认为青少年学生抑郁者倾向于内省和自我专注,他们过多地思考自我,花大量的时间质疑自己的动机、反省自己的情感,以及检查自己的人格特征。而过多思考自我的人常常察觉到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抑郁者在经历失败,或者其它消极的、与自我有关的事件后,尤其容易陷入反省和自我觉知,他们往往会加重抑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同时对消极事件沉思默想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心理控制也会加重抑郁的严重程度。

四、结语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出很多症状,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生理的。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生物方面的研究认为,抑郁由神经元之间的某种神经递质一元胺不足或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引起;抑郁也表现出家庭倾向性。而在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方面,最初引起抑郁反应的易感因素和素质主要有青少年学生低的自尊、条件性的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几乎没有选择的自我价值感来源、功能失调的观念和他们的归因风格;加上在消极生活事件中失去爱、安全、认同,或者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就会导致无望或无价值的抑郁反应。如果伴随青少年学生个体经常性的消极思想、过分的自我觉知、沉默的应对方式和较差的心理控制时,就会导致长期抑郁,这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特别注重以上因素,防止他们的抑郁倾向转化为长期的临床抑郁症。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2006年12月8日电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Z]

[2]董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E B].光明网, 2006年12月18日.

[3]中国青年报[N].2002年12月11日.

[4]哈尔滨日报[N].2007年1月5日.

[5]新华网2004年8月11日.

[6][美]乔纳森·布朗著,陈浩莺等译.自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7]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55

文档

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社科纵横Mar,2008总第23卷第3期SOCIALSCIENCESREVIEWVOL.23NO.3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原因分析孔庆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内容摘要】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一直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抑郁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原因,以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抑郁表现原因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