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郝文
来源:《商情》2017年第27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就业机会给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有500多万,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超过40万,比去年增加30万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
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大多选择沿海开放城市,造成人才扎堆过剩。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机会等都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虽然这些城市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追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生过多造成了人才扎堆过剩,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因为在这些城市工作环境、待遇等都不如沿海开放城市优越,人才往往留不住,造成了更大的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大学生自己身还是感觉比较优越,因此,心里期望值非常的高,较高的心态,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这样就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观偏差,过多地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忽略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高不成、低不就”,错过机会,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
现在的招聘过程基本上都是投递简历之后筛选才能够进行面试。而不少用人单位会选择学历高的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招聘一个人就应马上发挥作,不会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时间。可是学生的主要工作不就是学习吗?上学期间相关工作经验从哪来?有些用人单位也招应届毕业生,但是有的用人单位居心叵测,他们就是想用廉价的工资来获得你们的劳动力。这些方面虽然占很大一部分但其实现在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但为什么有些人还是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这还是自身的问题,一定要多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够如愿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必要性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连续多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而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或者行政级别升格,纷纷大量开设同质化的基础研究性专业,造成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需求,就职碰壁。多位招聘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许多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讲授方式已经明显落后,这种情况在一些非名校中更为突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人才,这对高校教育和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但是高校的硬件、软件却早已经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性,质量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通过了解现在的就业压力,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高校学生工作处就业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大学生对于自身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脱离现实,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清楚,因此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非常重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讲座,如请优秀的毕业生开设讲座等,引导他们设计职业规划,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就业服务中心及时向学生公布最新就业信息,如专业要求、需求数量、层次等,还要知道学生主动搜寻自己想了解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找到自己与目标工作的差距,不断努力向目标靠近,有针对的学习,到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
(二)高校对课程强化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人才,这对高校教育和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但是高校的硬件软件却早已经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性,质量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通过了解现在的就业压力,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在特色定位、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要突出多元化,并与市场需求结合。此外,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对存在就业歧视的招聘企业纳入黑名单。首先,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节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高标准人才;其次引进高学历研究型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本校教师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次数,增强师资力量,平衡师生比例,教师队伍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提高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专业课实验课次数,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避免学生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避免学校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另外,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更早接触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准备。
(三)鼓励青年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青年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因此这些偏远地区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国家有津贴补贴,到中西部地区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个人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们调整择业念,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工作。重要的是有利于个人成长,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大学生应重视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大学生要认清形势,对自己进行正确分析,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评估,合理定位,确定自己的求知策略,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在校期间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到社会中去实战,总结经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也可以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加经验,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进取,努力满足这些要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就业打好基础。受高等教育定位变化、生活成本压力加剧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与焦虑。要加大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力度,抓好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实施,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同时配合教育部门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模拟、实训等创业实践活动,帮助毕业生增强创业能力。要进一步做好创业服务工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业服务功能,发挥好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创业服务载体的作用,扩大创业导师队伍,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辅导、项目孵化、场地支持等服务。用好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动员创业服务行业领军企业参与到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和服务中来,改善创业培训和服务供给,提升创业培训和服务的水平及效率。组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展示交流、创业主题宣传等活动,联手有关方面构建创业资源对接交易平台、青年创客社区等创业生态系统,努力营造鼓励毕业生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协同各方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在现在的岗位中,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希望找到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尤其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社会实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没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缺乏就业实力。应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实体大厅服务向网络服务延伸,运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平台,多渠道、点对点发布和推送就业信息,精准促进人岗匹配,打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要着力夯实服务基础,健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库,规范信息采集、更新、报送等工作流程,动态更新就业进展情况,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综上所述,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赖于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其中,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应该从学生自身着手更为容易,毕竟一个市场的改变和调节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每个学生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拥有真才实学,同时转变观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
[2]李少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