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辽宁省协作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材料二: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B.文章第三、四段评论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各处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D.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一次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就是一场汉字寻根之旅,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 )
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C.“日”的甲骨文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D.“水”的甲骨文的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
5.我们应该怎样去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灯
肖复兴
①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宫廷而逐渐流入民间,是在明末清初,一直绵延到前后。我小时候,赶上灯节的尾巴。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那时候,我家住在西打磨厂,买灯、看灯的好地方。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之为灯笼街,短短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其中好多家灯笼铺子,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移至珠市口,成立了北京宫灯厂。
②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个人去,得是有钱的主儿。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买灯笼。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③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蚨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④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笼,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⑤“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幼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⑥走马灯,见过我们大院里有钱人家的孩子买过玩儿。那种灯里面有一柄纸伞,用铁丝绑着,可以转动,蜡烛点燃后,造成冷热空气流动,灯笼便不由自主地转动不停,显然比我们糊的灯笼要强很多。大了以后,读到《燕京岁时记》,才知道,走马灯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九面和十二面。大者灯的四周可以工笔细描画着西厢红楼,如旋转舞台,成为连贯的一出戏,只可抬头观赏;小者才是我们大院孩子提着满院跑。
⑦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可不是走马灯,更不会有“气死风”,也不是如今只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读《京都风俗志》中,里面有这样对灯节灯的记载:“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
⑧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⑨非常有意思的是,元宵节看灯,老北京人,一般管这叫做“逛灯市”,或者叫做“闹花灯”,也有叫做“踏灯节”的,竹枝词里就有“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无论是一个“逛”字,还是一个“闹”字,或一个“踏”字,都体现了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我以为,只有立春被称之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够与之比拟。灯节之时,东风夜放花千树,如此火爆的场面和劲头,就类似西方的狂欢节吧?
⑩前些年,我有一次春节前去那里,看到这条老街的西半截,已经被改造得面貌一新,但从叫做草场三条的新马路以东,还有不少老房子顽强地立在那里。见到一位老街坊,他指着我们大院大门口的房檐,问我看见没,房檐下面有铁钩子?经他这样指点,我看到了铁钩子,不止一个,是一排,间隔有序,伸向远处。他问我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没等我回答,他说就是过节时挂灯笼用的。
顺着老街望去,一排院子钢灰色房檐下,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一米左右排列在那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依然还在,诉说着昔日的灯火辉煌。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城灯节最辉煌的时期是明朝,最热闹的地方原本是灯市口,但是在作者小时候已经转移至前门,作者的家就在那里。
B.廊房头条被称作灯笼街名副其实,短短的巷子最多时竟然密密排列着二十多家灯笼铺子,这也暗示着昔日灯节的辉煌。
C.用彩纸糊个简单的灯笼拎着满院子满街跑,图的是乐和,是孩子的灯节;从中也看出当时的孩子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
D.详写“气死风”和走马灯两种灯笼,是因为作者熟悉,前一种作者小时候玩过,后一种虽没玩过,但看到别的孩子玩过。
7.关于文中引用《京都风俗志》对灯节记载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详细介绍了灯节灯的样式、材质、绘图等,意在显示作者博学多识。
B.引用古籍对灯节灯的记载,丰富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C.从各式各样的灯中可以看出它们的象征意义以及人们的美好祈愿。
D.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
8.《元宵节的灯》第③段中说大栅栏老店铺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讲究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9.肖复兴说他的散文写作期冀做到“清、细、真”这三点,“清”是一种境界,“细”是讲究构思,“真”是真情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三点在本文的具体体现。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夫差之时,其民殷众,禾稼登熟,兵革坚利,其民习于斗战。阖庐剬①子胥②之教,行有日,发有时。子胥战于就李,阖庐伤焉,军败而还。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子胥内忧:“为人臣,上不能令主(逞志快意),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三年自咎,饥不饱食,寒不重彩,结心于越,欲复其仇。二国争疆③,未知存亡。子胥知时变,为诈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勾践大恐,振旅服降。进兵围越会稽填山。子胥微策可谓神,守战数年,勾践行成。子胥争谏,以是不容。宰嚭许之,引兵而还。夫差听嚭,不杀仇人。兴师十万,与不敌同。
哀哉!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嚭,极凶悖于人理。古人云:“苦药利病,苦言利行。”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畿,得有丧之理。此其可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节选自《越绝书》)
材料二:
越王请籴于吴。吴王曰:“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申胥曰:“忠谏者逆,而谀谏者反亲。今狐雉之戏也,狐体卑而雉信之。夫兽虫尚以诈相就,而况于人乎?”
太宰嚭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④乎?”申胥曰:“太宰嚭面谀以求亲,乘吾君王,币帛以求,威诸侯以成富焉。今我以忠辨吾君王。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吴王曰:“嚭止。子无乃向寡人之欲乎?此非忠臣之道。”大宰嚭因逊遁之舍,使人微告中胥于吴王曰:“申胥进谏,外貌类亲,中情甚疏,类有外心。君王常亲睹其言也,胥则无父子之亲、君臣之施矣。”(翌日,)吴王曰:“夫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子毋以事相差,毋以私相伤,以动寡人,此非子所能行也。”太宰嚭对曰:“臣闻父子之亲,张户别居,赠臣妾、马牛,其志加亲,若不与一钱,其志斯疏。父子之亲犹然,而况于士乎?且有知不竭,是不忠,竭而顾难,是不勇,下而令上,是无法。”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
申胥逊遁之舍,叹曰:“君王不图社稷之危,而听一日之说。不听辅弼之臣,而信谗谀容身之徒,是短命矣!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我王亲为禽哉!”
(节选自《越绝书》)
【注释】①剬(zhuān):专行。②子胥:即伍子胥、材料二的申胥。③疆:同“彊”,强大。④翙翙(huì huì):此处形容话多。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以A为B不C信D胥E愿F廓G目H于I邦J门K以L观M吴N邦O之P大Q败R也S我T王U亲V为W禽X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禾稼登熟”的“登”指(庄稼)成熟,(谷物)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登”的意思相同。
B.“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的“被”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意思相同。
C.“此其可以卜祚遐长”的“祚”指福运,与李密《陈情表》中的“门衰祚薄”的“祚”意思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后来“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就李之战,阖庐受伤,伍子胥自责不已,三年间,肚子饿了不肯吃饱,身上冷了不肯加衣服,专心一意考虑复仇。
B.材料二吴王夫差面对越王勾践的请求,伍子胥坚决反对,宰嚭却支持,最终吴王夫差未能采纳忠言,而听信了太宰嚭的谗言。
C.材料二太宰嚭退朝回到家里,就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以子胥从不讲父子亲情君臣恩遇有异心,来劝说吴王应善待越王之请。
D.勾践灭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两则材料伍子胥和太宰嚭的劝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吴王的选择令人深慨国君知人任贤的重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
(2)今我以忠辨吾君王。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
14.两则材料各写了引起吴国臣子矛盾的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
陆游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
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
不令气象少渟滀①,常恨天地无全功。
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
大阴杀气横惨淡,元化变态含空蒙,
正如奇材遇事见,平日乃与常人同。
安得朱楼高百尺,看此疾雨吹横风?
【注】①渟滀(tíng chù):停止不动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先写了白盐赤甲诸山拔地而起,高入云霄,而威武的猛士手抚长剑,如山般空有豪健而无雍容之态。
B.当诗人重又看到峡口山色,却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但并非人的心境和审美的尺度发生了变化,而是山水处于另一种情景之中。
C.山水在本诗里具有二重性,山水既是诗中美感关照的主体对象,又是诗人对事物、对世界进行探索的一种凭借。
D.诗歌以问句结尾,怎样才能有百尺高楼,以便能更充分领略这眼前的壮美风光,表达了诗人深情的向往。
16.宋诗以理见长,陆游的这首诗借观自然山水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哲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分别从“才”与“德”两个方面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其中“司马青衫”典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例如《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中云是动态的;《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的云又被拟人化了。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而理科、工科的就业签约率分别为29.5%和17.3% 甲 ;同时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应届研究生中,人文社科类学生占44.11%,略高于理工科的41.54%;在应届本科生中,两者比例拉大,人文社科类占51.5%、理工科占39.9%。这些数据 ① 出文科生人多,相对的就业也更加困难,这就是当前的现状。但是,这和文理科本身的优劣无关。
人事有兴替,产业有代谢,眼下就业市场的现状就是如此。人们没必要针对文理科优劣作意气之争,去讨论学科本身的意义。重要的,其实是传递出准确的市场信号,比如关于文理科就业状况、薪酬水准等等,使人们应当更理性,务实地面对现实,承认高等教育最本质的目的之一 乙 ——就业。
当然,个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因而职业选择也 ② 出于物质回报。但至少,社会应该把信息 ③ 地展示出来,不必羞涩也不必过度解读,至于选择“六便士”还是“月亮”,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判断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和乙处标点使用正确。
B.加点词语“兴替”与“代谢”互换位置,更为恰当。
C.加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有相同的语病。
D.加点词语“意气”应改为“义气”。
19.请从下列三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每处选填一个词语。
①反映 反应 ②不是 不全是 ③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20.请根据语境,写出“六便士”和“月亮”在文中的含意。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栖息之地。大观园的水系历来是研究者的一个焦点,水作为园林的灵魂是明清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这里我们关注的则是一种水上建筑——大观园里的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但是_______①_______,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额匾是:沁芳。所题对联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桥上视野开阔,是园中一观景的佳处,而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_______②_______。《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据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事等等。那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关涉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
21.宝玉为沁芳亭题写的对联曾备受当时诸公的称赞,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阅读《红楼梦》对贾宝玉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22.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常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也有人质疑;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
对于上面对立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1.C 2.D 3.C 4.①“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②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③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 5.①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只能的“翅膀”。
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
③通过分析古人是动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
A.“以及活动的组织者”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汉字的作用,“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活动的事件、目的、时长、活动效果等,没有介绍“活动组织者”。
B.“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错误,曲解文意,由“遏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网友们了解的是甲骨文信息(第3段),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网友传扬的是汉字之美(第4段)。
D.“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可知,“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并非已经完成的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错误,扩大范围,由“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可知,是“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错误,扩大范围,广大网友只是参与了部分活动,并非全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C.“日”字没有表示抽象含义。
其它三项都有抽象含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筛选“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的依据,可以根据宣传活动、网络技术、媒体报道等进行分析。
由“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等可知,“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
由“‘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等可知,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
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概括分析探寻汉字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方法,可以从甲骨文的源头、网络、技术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标题《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以及“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等可知,我们应当探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了解甲骨文。
由“‘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等可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传播汉字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汉字文化。
由“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可知,我们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甲骨学插上只能的“翅膀”。
由“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等可知,通过分析古人是动何通过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探究其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6.C 7.A 8.①种类多而更高级:宫灯富丽堂皇,花灯精致,彩灯壮观。
②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
③体现了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的中国传统的文化。 9.清:肖复兴回忆元宵节看灯的往事,不仅仅是记述童年趣事,更是对消逝了的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怀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爱,体现了散文立意上的境界。
细:不仅仅体现在他对“气死风”和走马灯的娓娓道来细致描写,更表现在他的构思缜密而精巧:在第③段说大栅栏老店铺“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接下来并没有具体描述如何讲究,而是宕开一笔,先详细介绍他小时候最熟悉的两种灯,然后再回过头来介绍,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
真:不管是对童年看灯往事的记叙,还是由此而来的情感抒发,都发诸内心真实感受,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从中也看出当时的孩子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错误。说“精神生活贫乏”从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从文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孩子们在灯节时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灯,还能自己制作灯笼拎着满街跑,不能说精神生活贫乏。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意在显示作者博学多识”错误。这样写,是使读者对灯节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种类多而更高级:结合“很多是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还有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可知,宫灯富丽堂皇,花灯精致,彩灯壮观。
结合“得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可知,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
结合“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可知,体现了包括审美、性情、志趣、避灾纳福的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的中国传统的文化。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清:结合“顺着老街望去,一排院子钢灰色房檐下,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一米左右排列在那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依然还在,诉说着昔日的灯火辉煌”可知,作者看到房檐下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一米左右排列在那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们在诉说着昔日的灯火辉煌。肖复兴回忆元宵节看灯的往事,不仅仅是记述童年趣事,更是对消逝了的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怀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爱,体现了散文立意上的境界。
细:不仅仅体现在他对“气死风”和走马灯的娓娓道来细致描写,更表现在他的构思缜密而精巧:在第③段“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蚨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说大栅栏老店铺“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接下来并没有具体描述如何讲究,而是宕开一笔,“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笼,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先详细介绍他小时候最熟悉的两种灯,然后再回过头来介绍“大栅栏里老店铺门前挂着的可不是走马灯,更不会有‘气死风’,也不是如今只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
真:结合“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可知,童年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不管是对童年看灯往事的记叙,还是由此而来的情感抒发,都发诸内心真实感受,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10.D K S 11.B 12.C 13.(1)这时死伤的人不计其数,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是吴军疲弊困顿到了极点。
(2)现在我凭忠诚为君王辨明是非。太宰嚭难道不是奉承我们君王的欲望,而不考虑后患 吗? 14.①越王被围会稽,求和于吴。②越王向吴求购粮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认为不是诚实的话,我愿意挖出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上,以便亲眼看看吴国的彻底败亡,我们君王要被他们俘获了!
“信”的意思是“诚实”,是指前边申胥的话,“不信”是“不诚实”的意思,故“胥”应作后文的主语,故“信”后停顿;
“邦门”是子胥愿意挖出眼睛所挂之地,故“邦门”往前断,其后停顿;
“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其后停顿。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加句读为: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我王亲为禽哉
故选D K S。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登”,都指(庄稼)成熟,(谷物)丰收。句意:庄稼成熟/农作物丰收。
B.“意思相同”错。“被”,蒙受/通“披”,披散。句意:对下使百姓身受战争之害/披头散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咏。
C.正确。“祚”都指福运。句意:这样大概就能够求福长远/门庭衰微,福运浅薄。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太宰嚭退朝回到家里,就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错。由原文“使人微告申胥于吴王”可知,不是太宰嚭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而是太宰嚭派人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然”,这样;“罢顿”,疲弊困顿,“罢”通“疲”。
(2)“辨”,辨明;“无乃……乎”,恐怕(莫非)……吧,难道不是……吗;“顾”,顾虑,考虑。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守战数年,勾践行成。子胥争谏,以是不容。宰嚭许之,引兵而还。夫差听嚭,不杀仇人。兴师十万,与不敌同”意思是勾践在会稽坚守了几年后,终于向吴国求和。伍子胥极力谏劝,因此不为吴王所容纳。太宰嚭答应了越王的求和,于是,吴王就率兵回国了。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话,没有杀掉仇人勾践;吴国劳师动众,调动了十万,结果却与不打仗一样。由上可知,材料一中越王被围会稽,求和于吴,是引起吴国臣子矛盾的事。
材料二中吴王夫差面对越王勾践的请求即“越王请籴于吴”,伍子胥坚决反对,宰嚭却支持,最终吴王夫差未能采纳忠言,而听信了太宰嚭的谗言。由上可知,材料二中越王向吴求购粮食,是引起吴国臣子矛盾的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夫差的时候,百姓众多,五谷丰登,兵器坚利,百姓也熟习打仗。阖庐专门推行伍子胥的教导,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果然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伍子胥在就李作战时,吴王阖庐受了伤,吴军败退回国。当时,死伤的人不计其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吴军疲弊困顿到了极点,实在是迫不得已。伍子胥内心在担忧:“作为臣子,对上不能让君主(实现愿望,称心如意),对下使百姓身受战争之害。”伍子胥经过了三年的自责自咎,肚子饿了不肯吃饱,身上冷了也不肯加衣服,专心一意考虑向越国复仇这件事。发兵与越军在西江交锋。吴、越两国争强,谁存谁亡难以预料。但伍子胥懂得时机的变化,他布设诈兵,分为两翼,又在夜间点火以互相呼应。结果使越王勾践非常恐慌,越军人心动摇,纷纷向吴军顺服投降。吴国进兵包围了越国会稽填山。伍子胥的精妙计谋真称得上神了。勾践在会稽坚守了几年后,终于向吴国求和。伍子胥极力谏劝,因此不为吴王所容纳。太宰嚭答应了越王的求和,于是,吴王就率兵回国了。夫差听信太宰嚭的话,没有杀掉仇人勾践;吴国劳师动众,调动了十万,结果却与不打仗一样。
可悲啊!夫差竟然不信从伍子胥,而听任太宰嚭,所做的事情却极其凶恶,大大违背人理。古人说:“苦药有利于病愈,苦言有利于行端。”前进中包含有后退的意义,生存中包含有死亡的迹兆,获得中包含有丧失的道理。这样大概就能够求福长远、祸乱不兴了。
(节选自《越绝书》)
材料二:
越王向吴王求购粮食。吴王夫差说:“勾践已经归顺、成为我们吴国的臣子,替我管理车驾、屋室的事务,他在我的马前退着行走,这些情况诸侯各国没有不知道的。现在越国发生饥荒,我给他们粮食,我相信勾践一定不会另有所谋的。”伍子胥说:“君王疏远进谏忠言的人,却亲近那些谄媚奉承的人,这正如狐狸与野鸡戏斗,狐狸故意装出卑弱的样子,野鸡就轻信了,结果野鸡必定死在狐狸的爪下。野兽、虫子尚且懂得用欺诈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何况是人呢?”
太宰嚭说:“伍子胥你身为一个臣子,替国君辨明是非,又何必要说那么多的话呢?”伍子胥说:“太宰嚭当面奉承国君,以求获得君王的信任,还利用君王的影响,来谋取钱财,欺凌诸侯,聚敛致富。现在我凭忠诚为君王辨明是非。太宰嚭难道不是奉承我们君王的欲望,而不考虑后患吗?吴王夫差说“:宰嚭不要多说了,你恐怕是在迎合我的心意吗?这不是忠臣的作为。”太宰嚭于是退朝回到自己家里,他马上派人到吴王那儿去密告伍子胥,说:“伍子胥进谏,外表上好像非常亲近,实际上心里十分疏远,似乎有异心。君王平常也亲耳听到他的话,他从来不讲父子亲情、君臣恩遇的。”(次日,)吴王夫差说:“伍子胥是先王的忠臣、天下的壮士,他也许不会是那种不顾君臣恩遇的人,你不要在国事上跟他纠缠不清,也不要出于私心去中伤他,以此来打动我,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太宰嚭回答说:“我听说父子亲情,如果各立门户而居,则父亲一定赠给儿子奴仆、牛马,这样做的意思是施加亲情;假如一个钱都不给,那意思就是疏远了。父子亲情犹且如此,更何况国君对待臣子呢?而且,身怀智谋,却不竭尽才智去辅佐国君,这就是不忠;虽能竭尽才智,却遇难而退,这就是不勇;在下位当臣子的人去指使、命令在上位的君主,这就是不遵国法。”于是,吴王听从了太宰嚭的话,果然给了越国粮食。
伍子胥退朝回到家中,叹息说:“君王竟然不顾国家的危亡,去听信一时之言。君王不信任辅弼大臣,却亲近那些依靠谗言阿谀安身的小人,吴国的寿命不长了,认为不是诚实的话,我愿意挖出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上,亲眼看看吴国的彻底败亡,我们君王要被他们俘获了!”
(节选自《越绝书》)
15.A 16.①常常在不寻常的环境下,自然的美才能呈现它的完满和极致。正如在疾雨横风中,峡口诸山的豪健与雍容才得以完满的呈现。
②人如山水,常常在不寻常的境遇中才能表现其卓绝之处。正如人的超绝才华与质在特别的境遇中才会出现,平日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而威武的猛士手抚长剑,如山般空有豪健而无雍容之态”错误。诗歌前四句写作的对象是“山”,而不是“猛士”,三四句写的是山如猛士,而不是猛士如山。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常常在不寻常的环境下,自然的美才能呈现它的完满和极致。“今朝忽悟始叹息,妙处元在烟雨中”。二语是说,原以为此景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原来风物的奇观,全在烟雨迷漾之中。白盐赤甲两山,在烟雨迷蒙中,莽莽苍苍,变化莫测,蔚为奇观。比之晴日观景,补足了朦胧之美,涵浑之美。正如豪健的白盐赤甲两山,予烟雨空濛之中,始得见元气变化之妙用。在疾雨横风中,峡口诸山的豪健与雍容才得以完满的呈现。
人如山水,常常在不寻常的境遇中才能表现其卓绝之处。“正如奇材遇事见,平日乃与常人同。”二语说,正如每个人均禀赋天地之气,才智大小,在平时无由外露,从表象上看,并无什么不同,只有遇到非常的时代,国家多事之秋,超人的奇材俊杰,才能脱颖而出。正如人的超绝才华与质在特别的境遇中才会出现,平日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17.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云一片去悠悠 云无心已出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频”“烦”“济”“泣”“衫”“岫”。
18.B 19.①反映 ②不全是 ③开诚布公 20.六便士:理性务实地面对现实选择职业
月亮: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择职业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标点符号、修改病句、使用词语的能力。
A.甲处“;”使用错误,应为“。”。“根据某招聘平台的数据……分别为29.5%和17.3%”与“同时据教育部统计……理工科占39.9%。”是并列的两个层次,而“同时据教育部统计……理工科占39.9%。”内部又分为两层,已用“;”,故甲处应为“。”,逻辑层次更为清晰。
C.第一句,结构混乱,“使人们”与“人们应当”结构混乱;
第二句,“与生俱来的天赋”重复累赘,去掉“与生俱来”。
语病不相同。
D.意气:主观情绪;义气:节烈、正义的气概。此处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去感情用事,凭主观判断和人去争论,应用“意气”。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①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语境是说数据可以表现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应用“反映”。
②不是:与是相对,表示否定的意思。不全是:有一部分是,一部分不是。语境是说有的人是为了物质回报,有的人不是,选择“不全是”。
③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诚意的待人。开诚布公: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语境是说社会应当坦白无私地说明信息,选择“开诚布公”。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
第一段说明当今社会文理科的就业情况,第二段说明应当理性、务实面对现实,第三段说明选择职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等。“六便士”“月亮”在第四段,因此应当结合文段从前文分析。
“六便士”指金钱,说明人们是为了物质回报而选择什么职业,因此在文中指“更理性,务实地面对现实”,即理性务实地面对现实选择职业。
“月亮”指理想、情感等,因此在文中指“个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即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选择职业。
21.①此联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且与“沁芳”匾额相应生辉。“绕堤”“隔岸”“三篙”“一脉”不言水,而水自在其中,巧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②运用比拟,用“借”“分”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色彩鲜明、香气四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
③题景贴切,用字新雅,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不凡的才情。 22.①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
②此桥的位置既重要又独特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对联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二段“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可知此联中“绕堤柳”“三篙翠”“隔岸花”“一脉香”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匾额“沁芳”二字有清爽可人、芳香四溢、赏心悦目、花容月貌之义,可见对联内容与“沁芳”匾额相应生辉。“绕堤”“隔岸”“三篙”“一脉”不言水,但都离不开水,可见对联中虽未提到水,但是水自在其中,巧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②“借”“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三篙翠,分一脉香”赋予水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柳”色彩鲜明,“花”香气四溢,这副对联能让读者感受到极富诗意的画面。
③这幅对联是为沁芳亭题写的,是写景的对联,题景贴切,“绕堤柳”“三篙翠”“隔岸花”“一脉香”用字新雅,“绕堤柳”与“隔岸花”,“借”与“分”,“三篙翠”与“一脉香”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不凡的才情。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可知此句与园林中的桥有关,根据空后句“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可知,园林中有水就有桥,所以此空可填“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
②处,根据“故”字,可知此空是总结前文,说明桥的位置,根据空后“《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可知此桥的位置重要,根据“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的特殊性”可知,此桥的位置独特,所以此空可填“此桥的位置既重要又独特”。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一句古谚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意为虽然有困难,但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其中“路”泛指解决问题之道甚至希望与理想。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对未知事物坦然面对的一种心境,意在说明任何事情都有转机,要泰然处之,乐观面对。但同时也有人质疑:车到山前就一定有路吗?这是一种理性视角,是对盲目乐观的提醒,提醒我们不要盲目幻想,而是要干在实处,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对人生有周全的部署安排,如此才有可能不走入绝境。
材料围绕着“车到山前是否走路”展开,提出了两种对立观点,意在启发考生,作为时代青年,应有辩证分析能力,面对未知的未来,要懂得未雨绸缪,身处困境,既要乐观面对,也应积极奋进,如此方能时时“有路”,柳暗花明。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未必有路”的内涵,二者的内在关系,如何行好人生之路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可引用舒婷“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以此论证应未雨绸缪,使人生处处有路。也可以引用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论证人生在世,不能时刻处于焦虑状态,也应适时放松,乐观坦然地面对困境,转换视角,也许别有一片天地。
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性的论据,避免老生常谈。如写当下不少年轻人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超前消费,在各种信用卡与贷款软件之间流连,最终无力偿还欠款造成人生悲剧,使文章立足于社会现实,更有深度。
立意:
1.车到山前未必有路,未雨绸缪方可时时有路。
2.积极奋进,柳暗花明。
3.车到山前必有路,身处井隅寻出处。
4.青年立志蕴雄心,所踏之处皆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