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17:26:45
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一、费尔巴哈提纲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
推荐度:
导读一、费尔巴哈提纲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
一、费尔巴哈提纲

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别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决定的。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

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时间与有改造现实的功能

4〕哲学的实践功能和历史使命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3、辨析: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他们只把实践理解为自然,甚至还不是人的自然。实践在历史领域更是被扑朔迷离的意识现象所掩盖。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对实践的不理解使他们最终不能发现历史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看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环境的能动的改造作用。他们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就必然在理论上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

4、辨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人不是天生就具有人的本质的。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人,而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在所有的这些关系中,归根到底生产关系决定、制约着其他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

5、《费尔巴哈提纲》的实践意义。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原理,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我们尚未了解的客观事物,思想僵化、封闭是不行的,必须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地开阔视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通过坚持党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能动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思想、实事求是是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第二,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证明真理的原理,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实践为标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纪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一些不同社会思潮的理论观点也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面目出现,检验这些理论观点是非对错不能靠争论,只能实践。同样,要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否是成熟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也必须以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为标准。

第三,性原理,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实践的性原理要求人们在改革开放中,不仅要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改革愿望,而且要有能够将良好的改革愿望付诸实践并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正确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环境和人的活动相一致。

第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按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和调整社会中的各种不适当关系。在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问题中,只有抓住人的本质这个关键,深入到复杂的社会联系和矛盾中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五,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原理,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于不断从实践中创新。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正是从这意义上将实践归结为生活生活的本质。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都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开阔、创新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只有实践才能实现主义的理想和宗旨,只有在实践中而不是在口头上和争论中去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旺盛,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社会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第六,哲学的立足点的原理,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和面向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现实,关注现实,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深入研究问题和指导解决问题,让哲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第七,改造世界是哲学的根本认识的原理,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成为一门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要求我们不断总结提高,将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感性认识即使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觉经受时间的检验,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新世界的水珠一改和建设中充分发挥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成为一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6、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

〔1〕、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是要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唯物主义否认黑格尔唯心主义,为了有别于黑格尔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叫“新哲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是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新哲学”。

〔2〕、从《提纲》内容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主要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即新在唯物史观上。

〔3〕、马克思提出实践范畴,就是为了制定唯物史观。《提纲》11条,有12处提到实践范畴,主要是为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以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4〕、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入手,在《提纲》中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二、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对黑格尔:“但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剖析。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绝不是一切现存的存在都无条件是现实的,他认为现存的存在包括两部分,即现象和现实。现象只是偶然存在,是一种飘忽即逝,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具有必然性及符合规律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因而是合理的。

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因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事物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具有现实属性的东西,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丧失必然性,因而也就丧失了现实性。而新的附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会代替已经丧失必然性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现实性的东西。

3〕、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转化为另一个命题:“但凡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恩格斯最先明确提出的,他提出了如下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恩格斯科学预测

1、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哪些? 

〔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2〕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异。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运用。

〔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

〔4〕在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后,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终于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

〔5〕国家自行消亡的经济基础是主义的高度发展。

2、怎样理解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学说和博爱里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暴力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针对无产阶级国家说的。

〔2〕资产阶级国家是剥削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不会“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由无产阶级用暴力来打碎它;无产阶级只有用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才能进而创造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

〔3〕国家“自行消亡”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以消灭阶级为条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4〕国家“自行消亡”的学说既反对无主义,又反对时机主义。

四、党宣言

1、《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主义 运动的兴起。

〔3〕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它揭示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2、《党宣言》所阐发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党人把实现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同时又制定出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具体阶段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3、《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的作用”的阐述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梦想和政治梦想掩盖着的剥削

4、《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一,《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5、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6、辨析: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答: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可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党宣言》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原始社会的存在。只是到了很多年以后,摩尔根才发现原始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真正弄清了原始氏族的本质及其和部落的关系。后来,恩格斯还在上述名言中才了一条注释:在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

五、列宁《怎么办?》

1、《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工人阶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理论。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培养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领导他们进行政治斗争。

第四,无产阶级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家组织作为领导核心。

2、对列宁思想建党原理的创新。

第一,思想建党理论创新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党建理论的创新。

第二,思想建党理论内容的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思想建党方法上的创新:坚持理论灌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3、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相互关系。

答: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

4、列宁和马尔托夫的观点。

答:二者的分歧的焦点是在,作为一个党员要不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列宁认为,党员只有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党才能成为一个集中统一、有严密组织的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尔托夫则主张,作为党员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按照他的规定,就可以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到党内来,不要求他们全部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也不用党的纪律约束他们。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罢工或者知识分子,都有自行报名入党的权利,从而使当时去明确的组织界限,变成一个成为复杂,组织松散和不定型的团体。混淆了政党和阶级的区别,无法使党在吸收党员使区分空谈家和实际工作者,而且它是自相矛盾的。

5、列宁对党的先进性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一,党的先进性在于当使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没有的理论,就不会有的运动。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动理论来确定斗争方式和活动方式。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第二,党的先进性在于当时工人阶级的先进。当时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的那一部分。整个现代社会所依据的真理。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

第三,党的先进性在于当有严格的纪律。无产阶级要保持先进性,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有严格的纪律。

第四,党的先进性在于党是有组织的而且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生活在组织之中。没有组织就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党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纪律和统一的行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领导工作。党内一切事物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通过代表来处理,当的所有负责人、所有领导人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出来,是必须向党员做工作报告的,是可以撤换的。强调党内的民主运作和民主氛围,强调对全党的权利实行严格集中领导。

第五,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高的重视党员质量。执政党由于执掌了国家政权这种特殊而又具有腐蚀性的东西,其党员队伍和干伍极易发生质变,所以执政党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如一地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这就涉及到提高党员质量,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问题。

第六,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善于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当时不是先进、党的执政有没有合法性都涉及到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七,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能够有效地领导经济建设。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管理经济,成为内行,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

6、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列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1〕、对立统一规律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准;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辨证法的钥匙;

〔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狡辩论的标志;

〔5〕、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六、

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到达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认识的两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答复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

①它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 的泉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

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及范畴的钥匙。

④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

4、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个性表达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5、学习《国家与》这一光芒著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1〕学习《国家与》阐明的国家学说,可以使我们认清当今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为了欺骗人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形式,标榜实行全民民主。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基础是主义的高度发展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认清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发挥它的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作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增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以便于国家“自行消亡”。

〔3〕通过学习这一光芒著作,有助于我们识别当今世界上资产阶级辩护士们所散布的资本主义是“人道”的、“永恒”等谬论,认清“西方文明”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增强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定性。

七、学习经典著作意义

1、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

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一、费尔巴哈提纲1、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