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5、《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7、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8、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9、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0、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中,到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会写2500个左右。
二、单选题。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观点是:( C )
A、工具性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 D )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 B )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
4、阅读教学过程是:( D )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 )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
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6、 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是(C).
①教师 ②学生 ③多媒体 ④文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 A )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 ④默读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C )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④D、①②③④
1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求是:( D )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
1、《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及“语文素养”问题,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产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新课程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4、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多媒体使用不当也会削弱语文学习的效果。(2分)(2)多媒体以其生动的画面、声音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有其优势。(1分)(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定位在辅助上,不能替代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1分)(4)多媒体的使用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不能学生的思维。(1分)。
五、案例分析
1、 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
①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
②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③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④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2、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答:(1)两种设计都很重视学生个体参与言语实践。设计二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交流、发展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更有效。(2)两种设计都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言语实践。(3)设计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巧妙地将自主、合作学习融在一起。(4)设计二充分利用了合作学习的资源优势,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修改、练说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获得语言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