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实录】
听过这个故事吗
师:(板书“塞翁失马”)同学们,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呢?
生:从前有个人,家里走失了一匹马,别人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是好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家的马带着别人家的马回来了。大家都来向他祝贺。他说,这是坏事。后来他的儿子骑马时摔断了腿,别人又来安慰他。他又说,这是好事……
师评价:看来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呢!
试着读读这篇小古文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古文版“塞翁失马”。同学们有信心读好吗?
生齐声:有!
出示《塞翁失马》前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请你们轻轻地练习读,把认为难读的字词标出来。
生:(自由读、圈点)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我也跃跃欲试。给我一次机会来读好不好?你们要听仔细,特别是你们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一定不能放过,还可以给它注注音。
师范读
师:听老师读过后,你们能比刚才读得更准确、流利吗?再试试看。
生练读
师:我们分分工怎么样?这段话有六句,我们请六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好吗?(分句个别读,正音)
师:同学们都能把句子读准读顺了,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教学印象:小古文《塞翁失马》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讲显得有些“难”——音难读,句难通。所幸的是建立在已知的白话故事基础上,难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朗读,并自告奋勇读给孩子们听,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孩子们读来兴致盎然,勇于挑战的氛围已然滋生。】
这到底是祸还是福呢
*理解“善术”者心理
师:读古文故事,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不行,我们要是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真的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靠自己和集体的智慧读懂它吗?
生:有!
师:好,有志气!读故事,要从读课题开始,你能读好课题吗?
生读课题
师:怎样的人被称为“翁”?(年老的男子),人们为什么称这个人为“塞翁”呢?你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吗?
生:我从“近塞上之人”知道。
师:真会读课文。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表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父”,父,在这里要读第三声。这里就是指塞翁。
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呢?
生:我想应该会马术吧。
师:你觉得这个人在马术方面的技艺怎么样?
生:他的技艺一定很高超。
师: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生:我从“善”看出来的, 善,就是善于,擅长
师:真好,你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词语,很会学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这个人的马术特别高超吗?
生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师评价:读得真棒,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擅长马术的人英姿飒爽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一个个神情严肃,声音嘹亮)
*感知“祸福”间转换
师:善术者对于自家的马,一定是——
生:视为宝贝!
生:爱护有加!
师:是啊,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生:他家的马跑了!
生:他家的马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齐:马无故亡而入胡
师:你们很能干,“亡”在这里,确实是丢失的意思。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这人把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现在马没有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
生:坏事!
生:让人难过的事!
师:你们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不约而同地):祸!
师:是啊!这个故事里,大家认为是“祸”的,除了“失马”,还有一件什么事?
生(说不上来)
师:没有关系,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一定能有所发现。
生(自由读)
生:我知道!还有一件事是他的儿子腿摔断了,我是从“堕而折其髀”看出来的!
师:是啊,“堕”就是摔下的意思,古人把大腿叫做“髀”。这家人遭遇了失马,儿子又断了腿,你会怎么想?
生:我觉得他家太倒霉了。
生:我觉得他家太失财了。
生:腿断了,行动不方便,一定很痛苦。我很同情他们。
师:是啊,我们都认为,这两件事都是——
生齐声:祸!
师板书“祸”
师: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认为这是“祸”,于是都去——
生:安慰他
师:哦,好一个“安慰”他!文中的哪一个词是安慰的意思呀?
生:吊
师:面对失马的塞翁,大家会怎么安慰?面对儿子摔断腿的塞翁,大家又会怎么安慰?
生:大家一定会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太难过了。
师:我们也来穿越一回——能学着古人说话的腔调说这句话吗?
生思索(笑着)说:汝勿难受。
师:好像生硬了一些,能再加个字,让话说得委婉些吗?
生:汝请勿难受!
(师生都钦佩地笑了)
生(皱眉):汝遭不幸,吾必同情。
生(痛苦状):鄙为尔苦
生(摇头晃脑作悲痛状):苦哉,苦哉,不可言传!
众生大笑
师:真是性情中人啊!但是塞翁是怎么看待这两件事的?请你们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用笔圈划,小声读)
生:塞翁认为这两件事都是福!他两次说了“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何遽”是“怎么就”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怎么就不是福呢?
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说什么事呢?
生:第一句是讲“失马”,第二句是讲儿子“断腿”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简单哪!塞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若无其事
生:不以为然
生:笑着、捋了捋胡子……
生:胸有成竹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短短十四个字,却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小古文的魅力啊!请大家练习朗读、加上动作表演,然后我们请同学上来表演。
生练读,师指导
师读旁白,大多数学生扮演前来安慰之人,面露痛苦纷纷曰:“哎呀,真不幸啊,这么好的马就这样没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这匹马是你多年的伙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训练这匹马,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经历啊!再训练一匹,”“塞翁”捋着胡子笑言:“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塞翁说“失马”是福,对吗?(师板书:福)
生:塞翁说对了!我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看出来的——过了几个月,那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别人的马。
师:心爱的马突然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匹别人家的好马,如果得马的人是你,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喜出望外。
生:我会欣喜若狂。
生:兴高采烈,家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师:是啊,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这样高兴,他们都来祝贺。可是塞翁却说——
生齐:此何遽不为祸乎?
练读、表演:师读旁白,全班同学做兴高采烈状,纷纷祝贺,独塞翁一人忧心忡忡道:“此何遽不为祸乎?”
师:事实再次证明,塞翁的话是对的——
生:是啊,他儿子的腿摔断了!
师:孩子们,“祸福”两字,仅仅只是一对反义词吗?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看出来了,有时候祸会变成福,福也会变成祸。
师:你是一个“善思”者,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同样的道理,古人是这样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能相互转化,好事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话——
生齐读
师(在“祸福”两字之间画上互相转化的箭头)那么儿子的脚摔折这件祸事之后是不是带来了“福”呢?让我们继续读下去。(出示后三句: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生自由读
师:带来福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父子相保”看出果然是福!
师:胡入塞——这是怎样的场景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生观看录像(两分钟)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很惨,真是家破人亡。
生: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生:抵抗的士兵大多数死了,惨不忍睹。
师:说得好,你从古文中那个词看出“大多数死了”?
生:死者十九。
师:这真是国之殇,家之祸啊!让我们一起读——
生(神情严肃)齐读: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师:这几句话,让我们领略了刀光剑影的残酷,感受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塞翁“父子相保”的幸运让我们不禁钦佩塞翁的智慧——面对生活,塞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是那么从容淡定!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塞翁失马”——
生齐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塞翁的故事总能让我们忆起这句话——
(引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师:让我们再次一起来读这句话,把它牢记在心。
生齐读、背诵
【教学印象:让孩子诵读小古文,应该从以往的“文白对译”老路上跳出来。这部分教学,“趣”字当头,以“读”为主,引导孩子在“读读”“想想”“猜猜”“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文言的韵律,领略文字背后涵盖的意蕴。孩子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被点燃,朗读与思考中,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交织,“熟读成诵”则水到渠成。】
要是我们身边多一点“塞翁”就好了
师:岁月的长河,卷起文化的浪花。多少年来,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演变成了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常常用它来劝慰别人淡定看得失。你们能举相应的例子谈谈吗?
生1:上次我奶奶去菜场买菜的时候,自行车不见了,她很难受,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来安慰她。现在我知道了——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劝她,她一定会重新露出笑容。
生2:前几天听我姑婆说,她一起搓麻将的朋友赢了钱,高兴得不得了,突然就晕倒了,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生大笑
生3:当同学因考试考得好而洋洋得意,或者因为考得不好而垂头丧气的时候,我也可以真诚地劝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精彩的典故在我们的生活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我们的生活也因丰富的典故而多姿多彩!像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些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品读故事,积累成语,就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你们课后能搜集这些故事,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有不小的收获。
【教学印象:塞翁虽然是故事中的人物,但引得我们好一番深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更需要“塞翁”吗?当孩子们自告奋勇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时,课堂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原来我们的小古文是如此有趣,不仅让我们读到字字珠玑的文字,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生活的大门。这时候教师推介典故,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开拓了另一方精彩的天空。】
【教学特色】:
《塞翁失马》字里行间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塞翁。他是如此睿智,如此有远见,他对待生活的那份淡定与从容,值得我们长久地细细咀嚼,津津品味。我们通过读、议、猜、演、背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领略了小古文文字之美,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学习小古文的大门。小古文的课堂,是以读为主的课堂,在抑扬顿挫的音律中,在摇头晃脑的猜测中,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致日渐高涨,兴趣与情感得到了最好的宣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