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染病株在近地面的茎部产生水渍状腐烂,随之造成植株萎蔫而死,病部表面可见白色菌丝,该菌侵染根块时,也引进褐色腐烂。
病原 pythium ultimum Trom 称德氏腐霉、p debaryanum 称德氏腐霉、 p oedochilum Drechsler 称肿雄腐霉,均属卵菌。P ultimum 在CMA上菌落无特殊形状,在PCA上呈放射状,主菌丝宽6.2u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间生,个别顶生,大站19—24um;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顶生,个别间生,大小20—23um。雄器1—3个,多为1个,呈囊状弯曲,典型成丝生,无柄,紧挨藏卵器,少数异丝生,具柄,大小9.2—12.3×5.5—7.6(um);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um,内含贮物球及遮光体各1个.菌丝生长适温32℃.最高36—40℃,最低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腐霉均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藏卵器和菌丝体在地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土壤中水份充足时,主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发芽后穿透幼苗子叶下轴或根部外皮层侵入,经潜育即发病。该病发生与土壤水分关系密切,病菌在20℃生长良好,土壤温度低,出苗缓慢,有利于病菌侵入,易发病。排水不良的下湿地、土壤粘重发病重。
防冶方法 (1)种子繁育的,育苗时进行药剂拌种子 用种子重量的0.25%的20%酮乳油或用种子重量的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均有一定的效果.(2)发病初期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m喷淋对好的药液,每m 3L。
大丽花灰斑病
症状 产要为害叶片。初生褐色小斑,后逐渐扩展成灰褐色圆形病斑,大小3—5mm,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上病斑20—30个,致叶片脱落。
病原 phoma dahliae Berk 称大丽花茎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暗褐色,初埋生在表皮下,内生很多分生孢子,成熟后常从孔口成团涌出。分生孢子圆开拓或近圆形,单胞无色。病菌生长适温25—27℃,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3—25℃,最高33—35℃,适宜相对湿度95—100%。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雨季易发病,连续大暴雨后易流行去南8月降雨频繁易流行成灾。
防冶方法 (1)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发病后及时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式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大丽花暗纹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缘产生近圆形或半圆形暗绿色轮纹斑,后期病斑变成暗褐色,灰绿色或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黑色小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病原 phyllosticta Brunaud称大丽花生叶点霉,属半知菌类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气温21℃、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冶方法 (1)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粉剂6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
大丽花轮斑病
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直径3—15mm.后期病斑中部变成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具轮纹.潮湿时可见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该病多发生在8—9月。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 Keissl 称细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直或具膝状弯曲,苍褐至褐色,孢痕明显,有横隔0—3个,光滑,长115um,一般为13.2—50.4×3.6—6.0 (um)。分生孢子单生或成短链状,直立微弯,倒棍棒形,孢身近椭圆形,苍褐至黄褐色,4—7个横隔,数个纵隔或斜隔,全长22—95um,宽8—19um,喙短,长26um,宽2—4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参见向日葵黑斑病。该菌有时随灰斑病侵入,雨日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冶方法 (1)精心养护,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抗病力。(2)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4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多克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湿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冶2—3次。
大丽花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嫩茎及花芽。初在叶面上现白色粉状霉点,后向叶面扩展。大发生时叶片上几个小霉点斑,经过数小时可融合成大病斑。秋末冬初常在病出棕色或黑色小点,即病菌病囊壳。
病原 Erysiphe polygoni DC称蓼白粉菌和E cichoracearum DC称菊科白粉菌,均属子孢菌门真菌。前者子囊果大小60—139um,附属丝多,呈菌丝状。子囊3—10个,长卵形或亚球形,大小49—82×19—53(um);子囊孢子3—6个,个别2个或8个,大小17—33×14—17(um)。无性态为Oidium erysiphoides Fr 称白粉粉孢霉,分生孢子单个顶生,长圆形,大小27—33×14—27(um)。自然条件下见到的多为无性态。菊科白粉菌形态特征参见菊花白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白粉菌均以菌丝体越冬,翌春气温升高至18—25℃时,空气湿度高于70%,菌丝生长产生在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产生吸器,为害大丽花,以后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及干湿交替,利用该扩展。该病南方发生较多,华北发病轻,包头每年栽植面积较大,但发病较轻。
防冶方法 参见菊花白粉病。
大丽花花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花朵。初花瓣顶端变褐,后向下扩展,花冠由外层花瓣向内层扩展,最后全花变成浅褐色枯萎。影响切花质量和观赏。
病原 Itersonilia perplexans Derx 称花枯锁霉,属半知菌类真菌。该菌菌丝的一些细胞形成小梗,着生不对称无色芽孢子,有力地发射,菌丝常形成锁状融合。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病花或病花残体上生存的菌丝是该 病侵染源。病菌在5—25℃均可生长,最适为20—25℃,重瓣大型花易发病,秋季多雨发病重。
防冶方法 参见菊花花腐病和花枯病。
大丽花灰霉枯萎病
症状 灰葡萄孢阶段主要为害花器、嫩枝和叶片。芽、嫩枝受侵染变褐或软腐。染病花瓣褪色或变褐,湿度大或雨后所有受侵染的部位,均可见到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受害严重时病部腐烂、死亡。叶片染病菌 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浅褐色至黄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易生灰色霉状物。
病原 Sclerotinia fuckelina (de Bary) Fuckel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Botrytis cinerea Pers et Fr称灰葡萄孢和B narcisscola Bleb 称水仙生葡萄孢,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富克尔核盘菌 子囊盘2—3个束生在菌核上,大小1—5mm。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大小100—139×9—13(um),侧丝有隔膜。子囊孢子卵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8.5—11×3.5—6(um).无性态:分生孢子梗灰色,其顶端分生成小梗,小梗顶端簇生分生孢子呈葡萄串状.分生孢子卵形至亚球形,单胞,透明,大小9—15×6.5—10(um)。水仙生葡萄孢形态特征 参见水仙灰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株上或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当连续几天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时,灰霉病开始发生,土壤温度低或植株通风不良的地方,灰霉病十分猖獗,把大丽花很快摧残。7—9月连阴雨多时发病重。
防冶方法 (1)设法避开上述发病条件,发病季节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2)根据预报的雨季到来之前,提前喷洒1:0.5:100倍式波尔多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隔10天1次,防冶2—3次。
大丽花菌核病
症状 又称茎腐病。种植在潮湿病土中或花场及盆栽大丽花均可染病,发恙速度很快。病菌常侵染主茎或植株基部分枝,初发病时病部呈水渍状,从精选色变为灰色,有时可在1—2天之内长满白色棉絮状霉层,有的在茎的一侧主生大量菌核。湿度大或继续降雨病害各附近枝叶及花梗等部位扩展,有时叶上产生略具轮纹的水湿状病斑,易穿孔或造成死顶。
病原 Sclertinia sclerotiorum (Lib ) 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 。病部产生的菌核鼠粪状,每个菌核产生1—9个子囊盘。子囊盘盘状,初呈浅黄褐色,后变褐色,生有平行排列的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型或椭圆形,无色,大小91—125×6—9(cm)。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排成一行,大小9—14×3—6(um)该菌除为害大丽花醉蝶花、向日葵等观赏植物外,还可以侵染油菜、黄爪、莴苣等多种蔬菜及其它多种草本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吉的菌核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生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风吹到衰弱植株伤口上,萌发后引起初侵染,病出菌丝又扩展到邻近植株或通过病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适其发病,北方3—5月发生多。本菌对水份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用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用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莆成时间短,数量多。排水不良的低洼或偏氮肥的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此外栽植期对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例外,本书作者于1999年8月12日—22日在去南昆明调研花卉病虫害时,此间天天下雨,累计降雨量达180mm后,昆明植物园花卉试验的大丽花发生了菌核病,本病彩图也就是此间拍摄的。这就说明8月中旬的夜间气温20℃左右,雨日多、降雨量大,该病也可迅速发生或流行。
防冶方法 (1)实行3年轮作。(2)从无病株上选取留种子或播前用10%盐水选种,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3)适度密植,及时拔除杂草。(4)设法降低棚内或田间湿度,发病株及时拔除,携出田外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核形成。收获后及时深翻或灌水浸泡或闭棚7—10天利用高温杀灭表层菌核。(5)采用地膜覆盖,阻挡子囊盘出土,减轻发病。(6)采用生态防冶法避免发病条件出现。(7)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或扑海因或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5%菌核光悬浮剂600—800倍、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667m 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视病情防冶1次或多次。
大丽花枯萎病或黄萎病
症状 染病株部分分枝或全株顶端矢水萎蔫,发病初期早晚或夜间尚能恢复,持续几天后,最终全株萎蔫枯死。横剖茎基部和块根上端,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染病快根贮藏时易腐烂。大丽花的枯萎病或黄萎病较难区别,枯萎病有的茎部或节间现褐色斑快,必要时需镜检病原。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ht 稳定尖镰孢菌,引起植株枯萎,F roseum Link 称粉红镰孢,引起根快腐烂。Verticillium dahliae Kled 称大丽花轮枝孢,引起黄萎病,均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形态特征 参见菊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上述病原均为土壤习居菌,栽植带病苗子,连作,及降雨频繁或浇水过量,湿气滞留或积水易引起发病,常在气温较高时突发。
防冶方法 参见菊花枯萎病、黄萎病。
大丽花细菌褐斑病
症状 产要为害叶片,出苗后1个月植株下部染病时,在叶片上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大小,1—5mm,严重的扩至半叶以上,病叶从下向上调萎下垂,块根生长缓慢,分生受抑制,开花小且少,花株早衰,严重时植株枯死。
病原 Xylophjius ampelina 称葡萄嗜木质菌,属细菌。异名Xanthomoonas ampelina Panag。菌体直或微弯,杆状,长0.6—1um,极生一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霉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严格好气.代谢为呼吸型.生长最适温度24℃,细菌生长很慢。该菌有时产生丝状细胞,无黄单胞菌色素,脲酶反应阳性,能利用洒石酸盐。从葡萄糖不产让酸,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酶也别于黄单胞菌。这种细菌主要寄生在木质部。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病叶、病枝中越冬,翌春遇水从病部溢出,通过雨水渐射传播,高温、高湿、多雨利用该病发生和扩展。栽培管理不当,偏施氮肥易发病。
防冶方法 (1)秋末冬初及时清除病残体。(2)精心养护,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抗病能力。(3)必要时喷洒医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冶1次或2次。
大丽花青枯病
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作件、防冶方法 参见菊花青枯病。
大丽花病毒病
症状 大丽花病毒病有多种。主要有花叶型、矮缩型和环斑型三种。花叶型 叶片细小,出现淡绿与浓绿相间花叶或浅黄斑点,严重的叶片变为斑驳,沿中脉及大的侧脉形成浅绿带,即“明脉”。矮缩型 植株矮小、朽住不长。环斑型 叶上生有环状斑是该病典型症状。在田间临近花期染病的植株,到下一年花叶及矮缩现象出现以前可一直处于隐症。6—9月发生,发病重的病株率为20%—30%,严重的高达50—80%以上,影响观赏。
病原 主要有Cucumber mosaic virus D ,CMV_D 称黄爪花叶病毒大丽花菊株系,其寄主范围较窄,经人工测定的34种植物中,CMA—D ,仅能侵染4科15种,局部侵染苋藜、昆诺藜、甜菜、蚕豆等,系统浸染黄爪、心叶烟、珊西烟、白烟及矮牵牛等。其钝化温度为70℃以上,稀释限点10 —10 ,体外存活期为2天,经桃芽以非持久方法传毒,病毒立体球形,大小27mm。Tobacco mosaic virus , TMT称烟草花叶病毒,病毒立体杆状,大小300×18mm.钝化温度为80℃,稀释点为10 ,体外存活期为8天以上,该病毒经枝叶接触传染,蚜虫不传毒.Dahlia mosaic virus,DaMV称大丽菊花叶毒病.电镜下粒体球形,大小47—48nm,在感病植物细胞内有球形或卵球形内含体.以上病毒主要引起花叶和叶脉等症状。Tomato spotted will virus, TSWV称番茄斑萎病毒,病毒粒体扁球形,直径80—96cm,易变型,具包膜,存在于内质网和核膜腔里,有的具尾状挤出物,质粒含20%类脂,7%碳水化合物,5%RNA.致死温度40—46℃,10分钟,稀释限点10 — 10 ,体外存期3—4小时.可系统侵染大丽花、大丽共、百日草、番茄、辣椒、心叶草、莴苣等。番茄斑萎病毒主要引起环斑形症状。此外还从大丽菊上检测到烟草环斑病毒、番茄环斑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及马铃薯y病毒。其中DAMV 和CMV经常复合侵染,引起大丽花叶病,是北京、等地大丽菊上最流行的两种病毒。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系统性侵染,块根带毒是主要侵染源,蚜虫传播、汁液接触都是生长期病害蔓延的主要原因,此外嫁接也可传播。
防冶方法 (1)必发病重的地区不易用块根作繁殖材料,块根上的芽也不能作插扦材料。(2)发病不重的地区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可减少病源。(3)花叶型、矮缩型病毒普遍率高的地区要注意防冶蚜虫、叶蝉、蓟马、玉米螟等,必要时采取直播法,温定提早育苗,发病率明显降低。(4)环斑型病毒病出现频率高的地区,番茄斑尾病毒具有不易接触植株生长点的特点,采用茎尖脱毒的方法获取无病毒苗,可取得明显防效。(5)药剂防冶 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灭虫防病。必要时喷洒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或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有效。
大丽花寒害和冻害
症状 大丽花、切花大丽花在延晚栽植过程中经常遇到寒害和冻害。北方秋末冬初遇有寒流侵袭,一夜间,常致大丽花叶片呈水渍状,造成枝叶凋萎。
病原 低温是大丽花早春或晚秋受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寒流侵袭或突然降温,会出现上述症状。冰点以上的低温称寒害。南方易发生寒害。低温使植株发冰冻,或霜后植物体内水分结冰,这种低温称冻害。北方发生冻害较多。
寒害的发生因寄主不同而异,大丽花不耐寒,0℃就会受害,低于3—4℃生理机能出现障碍,造成伤害,尤其湿冷比干冷为害更大。低温时根细胞原生持液流动缓慢,细胞渗透压降低,造成水份供求不平衡,植株受到冻害。温度低到冻结状态时,细胞间隙的水份结冰,使细胞原生质的水份析出,冰块逐渐加大,致细胞脱水,或使细胞涨离而死亡。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植物体上存在具冰核活性的细菌,这是引起植物发生霜冻的因素之一,这类细菌可在-2—-5℃时诱发植物细胞水结冰而发生霜冻。
防冶方法 (1)选用耐低温品种。大丽花8℃开始萌动,20℃左右生长良好,夏季高温多雨地区,生长停滞进入半体眠状态,秋季气候凉爽后,繁花似锦,气温近0℃,就要注意防冻。(3)必要时或有特殊需要时喷洒链毒素500×10 。可便冰核数量明显减少,是预防霜冻的方法之一。(4)喷洒植物抗寒剂,每667m 200ml或27%高脂膜乳剂100倍液或巴姆兰丰收液膜200倍液,均可延缓大丽花冻害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