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4:43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2.品析课内精彩段落。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培养课外阅读类文的习惯。【教学重点】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核心素养】阅读兴趣及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知识讲解归类,训练巩固,竞赛活动。【教学过程】一、课文回顾第5课《黄河颂》1.文学常识《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2.品析课内精彩段落。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培养课外阅读类文的习惯。【教学重点】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核心素养】阅读兴趣及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知识讲解归类,训练巩固,竞赛活动。【教学过程】一、课文回顾第5课《黄河颂》1.文学常识《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

2.品析课内精彩段落。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培养课外阅读类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

【核心素养】

阅读兴趣及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归类,训练巩固,竞赛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

第5课《黄河颂》

1.文学常识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3.重点字词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ō:魄力;气势。

澎p?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4.重点句子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6课《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字词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哽gěng住

4.重点句子

(1)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

背景: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3)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

(发展)上课(课前、课中)

(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

(4)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基础原因:小弗朗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

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7)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8)小弗朗士这一形象在文中除了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充当线索人物贯穿故事情节

把不同的场面、众多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

第7课《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2.文章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3.重点字词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a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4.重点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

答:(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你必须站立!”

第8课《木兰诗》

1.文学常识

乐府: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重点字词

当:对着。户:门。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市:集市。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但:只。戎机:战事。度:越过。

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策勋:记功。强:有余。欲:想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磨刀的声音。著:穿。

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同伍的士兵。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近地面跑。安:怎么。

3.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4.重要问题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自主评价

(一)积累与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嗥鸣(háo) 山巅(diān) 浊流(zhuó) 呻吟(shēn)

B.田垄(lǒnɡ) 召唤(zhào) 磅礴(pánɡ) 踌躇(chóu)

C.辔头(pèi) 气氛(fēn)哽住(ɡěnɡ) 哺育(pǔ)

D.赫然(hè)机杼(zhù) 污秽(huì) 督促(d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幽远气魄斑澜酣然入梦

B.金柝军帖赏赐刻捐杂税

C.峭壁灌输土壤朴朔迷离

D.骨碌咀嚼浩荡一泻万丈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赛场上,他们二人配合默契,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胜利。

B.为保卫家园抗击日寇,八路军战士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

C.毕业晚会上,同学们一会儿引吭高歌,一会儿激动相拥,真是可歌可泣。

D.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但仍给人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

4.下列说法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老山界》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辞家、辞官、还乡写得简略,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详细。

(二)阅读《黄河颂》,完成第1-3题。

1.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是()。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二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2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3.“啊!黄河!”这句诗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三)阅读《老山界》,完成第1-3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的一些下层官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2.下列对战土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的说法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1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B.第2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C.“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D.“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一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的壮观。

(四)阅读《木兰诗》,完成第1-6题。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

..十二转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3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发化的一项是()。

A.赏赐百千强.

B.军书十二

..卷 C.女亦无所思. D.双兔傍地走.

4.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5.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紧张气氛,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

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对偶,突出战事紧急。)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教学反思】

文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2.品析课内精彩段落。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迁移能力,培养课外阅读类文的习惯。【教学重点】积累本单元生字、词汇、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基础知识。【核心素养】阅读兴趣及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知识讲解归类,训练巩固,竞赛活动。【教学过程】一、课文回顾第5课《黄河颂》1.文学常识《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