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2:55
文档

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

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一)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精神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办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办法,(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杜威(JohnDewey,1859-1952);安吉
推荐度:
导读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一)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精神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办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办法,(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杜威(JohnDewey,1859-1952);安吉
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构造主义学派

奠基人 冯特(W.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精神状态三种元素。

在研究办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办法,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安吉尔(Jemus,Angall,1869-1949)。

  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应该像结构主义那样,只求分析意识之元素。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i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反对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1、激进的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

——华生(John B.wation,1878-1958

2、新行为主义(Neo- behaviorism)

——斯金纳(B.Skinner 1904-1990)

3、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

(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ax.Wertheimer,1880-1943)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所创立。

  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元素观,后又反对行为主义的集多个反应而成整体行为的观念。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理论

(phychoanalysis)

  由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于16年创立,是现代心理学中影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1、人格动力论(personality dynamics):人格的一切社会性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些动机、本能等,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概念。

2、人格结构观(personality structure)

人格的结构: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部分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控制系统

3、人格发展观(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4、精神分析的研究办法

自由联想

释梦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

gy)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为伤残心理学,因为其是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的心理学,因为其是以动物与儿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特征:

1、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

2、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这是心理学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七)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兴起于50、60年代

  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处理器,研究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主要研究办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述记录法(内省)、计算机模拟。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理解概念时注意两个方面:

1 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2 个别属性

(二)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介绍“感觉剥夺"实验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能将感觉区别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我们熟悉的电报码就是一种编码。

感觉编码 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的理论

  感觉编码发生在神经系统不同的水平上。近年来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一种叫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三、感觉测量

  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或差异量

  感受性:衡量感觉能力大小的指标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

绝对

感受性能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E=1/R

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韦伯定律: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来表示: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

  对数定律:感觉大小和刺激强度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数学关系式:P=KlogI

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图3-2(a)说明了刺激的物理量与由它引起的感觉量的关系。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如果刺激量取对数值,那么它和感觉量的关系能表示为一条直线,如图3-2(b)。

  意义: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不足:他假定所有最少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基础,因此,费希纳定律也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它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P=KIn

在1)小范围刺激、2)接近绝对阈限的刺激和3)标准刺激较大时,乘方函数的斜度容易变陡峭。视觉基本现象

(一)明度

1.明度 Vs 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2. 明度的阈限

棒体细胞集中的区域(例如离凹较远的区域),明度绝对阈限值较低,椎体细胞集中的区域(如凹),绝对阈限值较高。

3.光谱敏感函数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的光线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而棒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更为敏感,其感受性曲

线称为光谱敏感函数 (彭聃龄普心,p97,图3-15)

普肯耶现象(Purkinje)

(二)颜色

1.什么是颜色: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

  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hues)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如果700毫微米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去是红的。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或其它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粉红等。

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能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纺锤体来说明(图3-17)。

2.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分两种:

  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眼睛,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

油墨的混合。如将红与黄的颜料混合配成橘红等。

3.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

色盲: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4.色觉理论

用来解释色觉现象及其机制的理论。

(1)杨-赫尔姆霍茨的三色说(trichromatic theory)。

  观点:杨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红、感绿和感蓝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

  1860年,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超强烈,因而产生了红的感觉;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超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超强烈。如果一个光能引起三种感受器同等程度的兴奋,那么就产生白色的感觉。其它的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一种细胞能最大程度地吸收450nm的光波(蓝色〕,一种吸收540nm的光波(绿色),另一种吸收577nm的光波(近似红色)。 支持了三色说。

  (2)对立过程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1874年,德国的生理学家黑林提出的。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觉色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在单色光的照射下,不能同时存在。

  (三)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

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如轮廓的感知、马赫带等。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如“万绿从中一点红”。

  (四)视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区别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

暗适应曲线(棒椎裂)。

  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即把暗适应归结为感受器内视色素的还原过程。

  (2)明适应。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实践意义。人们利用视觉适应的规律能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

  (五)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六)闪光融合

刺激物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辩时间能力的极限。基本听觉现象

(一)音调

1.什么叫音调: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和声音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频率理论

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来的。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的振动频率与声音的频率相同,从而决定了神经冲动的发放的频率。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

观点: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

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以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

第一,基底膜的纤维是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第二,听到的频率范围为16-2万Hz, 高低频率之比为1000:1,基底膜长短纤维之比为10:1,因此,基底膜的长短纤维不可能辨别出那么多音高的变化。

3)行波理论

观点:贝克亚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贝克亚西认为,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不足: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是对的;声音频率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能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能到PSYBOOK心理学之家上面去找一下,上面有很权威的复习笔记和视频,还有好的复习宝典,上面的会员十分的热情,斑竹们也是相当的热情,PS斑竹们基本上都是著名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他们的考研经验可是相当的丰富啊!

文章来源:http://www.7iqq.com

原文链接:http://www.7iqq.com/question/iaovhoohxvoyyyfw.html

文档

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

心理学考研资料-一般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一)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冯特(W.Wundt,1832-1920),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精神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办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办法,(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杜威(JohnDewey,1859-1952);安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