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读书笔记四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6:04
文档

读书笔记四篇

藏獒杨志军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父亲的关系,家中曾短暂养过一只小藏獒。十四年后,当他以记者的身份深入草原采访时,这只长大成人的硕大黑藏獒竟然在一瞬间认出了他。这样的故事,在藏民与藏獒之间,大概只能算做司空见惯,但是却让人到中年的作家杨志军记忆萦怀。2005年,他完成了一部叫《藏獒》的小说,被作为今年《当代》第五期头条发表时,他在后记开篇留下了这样的话:“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父亲曾是深入草原的援藏干部,在草原干过20年,办过学校,也当过领导。他和藏獒的故事至今还在
推荐度:
导读藏獒杨志军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父亲的关系,家中曾短暂养过一只小藏獒。十四年后,当他以记者的身份深入草原采访时,这只长大成人的硕大黑藏獒竟然在一瞬间认出了他。这样的故事,在藏民与藏獒之间,大概只能算做司空见惯,但是却让人到中年的作家杨志军记忆萦怀。2005年,他完成了一部叫《藏獒》的小说,被作为今年《当代》第五期头条发表时,他在后记开篇留下了这样的话:“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父亲曾是深入草原的援藏干部,在草原干过20年,办过学校,也当过领导。他和藏獒的故事至今还在
                    藏獒  杨志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藏獒>>: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父亲的关系,家中曾短暂养过一只小藏獒。十四年后,当他以记者的身份深入草原采访时,这只长大成人的硕大黑藏獒竟然在一瞬间认出了他。这样的故事,在藏民与藏獒之间,大概只能算做司空见惯,但是却让人到中年的作家杨志军记忆萦怀。2005年,他完成了一部叫《藏獒》的小说,被作为今年《当代》第五期头条发表时,他在后记开篇留下了这样的话:“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  父亲曾是深入草原的援藏干部,在草原干过20年,办过学校,也当过领导。他和藏獒的故事至今还在草原流传,但是父亲已然逝去,草原上的藏獒也渐渐成为现代人手中升值的活动资产。杨志军以他的《藏獒》,完成了对最后一批驰骋在草原上的骁勇、机智的藏獒的追忆,也同时补写了一段初期草原部落纷争与融合的历史。故事选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藏区草原,世代形成的部落恩怨还在,神秘的信仰崇拜还在起作用,“父亲”、白主任、汪政委等一批入藏干部驻扎到草原上,他们必须学会与草原牧民交朋友,同时调合部落恩怨。而书中的“父亲”,在无意间,用一袋天堂果(即花生),将七个上阿妈草原的小男孩与一只雪山藏獒引到西结古草原,引爆了一场深埋在两个部落间的宿怨。七个小男孩,成为西结古草原人复仇的对象,而角斗的双方,则是各卫其主的藏獒。藏獒的身后,还有草原上各种动物角色:藏狗、狼、金钱豹……彼此制约,形成险象环生的生物链,藏獒的角色尤其复杂:在人与狼的冲突中,它们要保护人类的安全;而在人与人的冲突中,它们要捍卫自己的部落;寺庙的喇嘛需要格外尊崇,同时还有自己的獒王……作为狼的天敌,它们不屑于小算计、小花招,却必须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计谋。而只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藏獒,才能成为领地的獒王。藏獒的世界,被杨志军写得有如武侠江湖,有大侠间的比武、有情敌间的较量,一次次的高手过招,小说临近结尾处的两次比武,犹显得逼人魂魄:上阿妈草原的藏獒必须与西结古草原的獒王比武,才能印证自己是传说中的雪山神狮;他必须战胜送鬼人用仇恨养大的饮血王党项罗刹,才能维护领地的安全……而最终征服饮血王党项罗刹的,不是獒王的威力,而是书中父亲的爱心。

小说中的人性与獒性,是两条水融的线,铺展着也渗透着,用父亲的话说:“自己前世就是一只獒。”这显然是一部借獒性呼唤人性的小说。它所提倡的忠勇、责任、牺牲、规则等,恰好与去年一本《狼图腾》中的狼性成为对比。而在它的责任编辑周昌义看来,这部小说在今年横空出世,还有着更多文学的意义。它也许意味着:已经过去四分之三时间的2005年,不再是由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空山》、余华的《兄弟》等熟面孔独占天下,而对于在文坛苦苦写了几十年的作者来说,很可能是他咸鱼翻身的重要时刻?“我跟杨志军认识了将近20年。20年前就觉得他应该写出一个很好的东西,当然写了很多东西,也都不错,但就是没有写出一个很好看的东西。我以前觉得他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好故事,现在他终于找到一个好故事,而且找到了藏獒。”提到这一点,周昌义尤感欣慰。

2004年的《狼图腾》,引发了狼性的呼唤,这部《藏獒》,到底能带出多少獒性的思考,在小说的世界里,它是否能成为狼的天敌,一切都有待市场检验。有意思的是,《狼图腾》初出江湖时,曾经请来海尔张瑞敏来鼓与呼,《藏獒》身后,也不乏强有力的支持者。已经成为藏獒协会的马俊仁,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藏獒的推崇与对狼的批判。他说:“我是大老粗,对文学是外行。但我知道,藏獒是人民的保护神,狼身上所有的好东西,藏獒都有,诸如勇猛顽强坚忍不拔,但藏獒比狼强,它可以为草原牧民的生命财产,奋不顾身,死而后已!”“小说《藏獒》,写出了藏獒的品格和藏獒的精神,那就是忠诚,勇猛,坚韧,责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 : (英)詹姆斯·希尔顿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1933年刚一出版就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世界。因为这本小说,英语里多了一个词汇:Shangri-La,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成为了世外桃源的象征,从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寻找理想王国香格里拉的热潮。

? ?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个西方人被迫意外进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这个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山谷,比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还要飘忽世外。这里与世隔绝,交通极其闭塞,甚至找不到进出山谷的路;然而这里的寺庙有着欧洲流行的家具设施,喇嘛们能够说一口纯正而流利的英文,图书馆内有每年最新的美国报纸合订本,有欧洲文学巨匠的名著;这里的人们生活悠闲,节奏缓慢,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他们自由而愉快地劳作,享受富庶的生活。最让人惊奇的是这里人们种族不同,信仰各异,却相处融洽,各得其乐;这里有着一套既严谨又松散的管理制度,人们在适度的规定下享受着最大程度上的自由。

? ?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超脱俗世束缚的、从容的生活,人们不与时间赛跑,不被历史左右,同时社会性也被根本切除,因而没有统治者。而香格里拉却是高度社会性的,包容了不同的种族与信仰,由一位智力超群、深谙统治之道、地位最高的喇嘛,他以适度、宽容、仁慈、人性为治世之道,将香格里拉治理得秩序井然。正如古代中国所推崇的“中庸之道”,“适度”,是香格里拉的人们都相信并遵循的为人处事原则,也正是香格里拉赖以生存与独具魅力的原因。人们不会一味地追求乌托邦式的抽象的绝对的精神效果,香格里拉不灭绝人欲,任何适度的需求都会得到适度的满足,任何人都遵守适度的规则,享受适度的自由……当“适度”的理念深深根植在每个人心中,社会也只需要适度而松散的管理与统治。

? ? 《消失的地平线》问世后,很多人开始了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最终学者根据书中的描述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省迪庆,此后,更名、开发,这个从前不知名的偏僻的县城成了旅游景点,每日迎接来自全世界的寻梦的游人。人们去香格里拉,是为了寻找世外桃源,期待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景色,体验往常不曾体验的生活。然而真正到了香格里拉,才会发现这里不过只是一个经济还不算发达的小小的县城,县城里最多的就是接待游客的酒店,美丽的景色都在人为开发、圈定好的需要门票的景区。或许,“香格里拉”本来就不应该是某个特定的地方,人们也不应该计划好去香格里拉,这就是一个只能“偶遇”而再也不会被找到的神秘所在,或者就只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由自己去想象。刻意的寻找,过高的期望,或许本来就违背了“适度”的原则。

? ? 一本书的作用也许体现在读完书后的若干时间,在生活中的某个情景下,突然跳到脑海中的由这本书带来的一个关键词,我想,《消失的地平线》将带给我的关键词就是“适度”。在为人处事中,适度是一种美德,掌握适度的“度”更是一门学问,希望自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适度”的理解与把握,时时提醒自己遵循“适度”的哲学。

            源氏物语             作者:紫式部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千年前,公元十一世纪日本平安王朝时期出现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当时日本皇宫里侍候皇后的一个女官紫式部,三十来岁时写成了这部近百万言的巨著。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许多人把《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相比,称之为日本的“红楼梦”,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原因。《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名声,比与紫式部同时代的另一位日本才女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要大得多。但《源氏物语》成书,比十八世纪才出现的《红楼梦》早了七百多年,就如中国研究《红楼梦》成了一门学问一样,《源氏物语》一书在日本乃至世界也一直是一个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评论界公认,《源氏物语》在艺术上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开辟了日本物语文学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一个高峰。还有人说它是日本文学的灵感之源。

  中国的《红楼梦》,写的是男人眼中的一帮贵族小姐的命运。而日本的《源氏物语》,写的是女人眼中的一帮贵族小姐的命运。《源氏物语》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日本贵族社会政治上的互相倾轧,生活上的奢侈和放纵,以及一夫多妻制下妇女任人摆布的命运。

  伏尔泰说,他不看重战争史,而看重社会日常生活,战争带有偶然性,而日常生活更具有必然性。《源氏物语》展示的,正是日本平安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故事涉及四个朝代,历时八十余年,出场人物四百余人。小说对这些人物描写细致入微,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色和复杂的心理。可以说《源氏物语》最早全面展示了日本人对性爱的独特态度和方式,这也是《源氏物语》被世界知识界和出版界评定为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的主要原因。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曾为日本一条天皇皇后女官,本名无可考,官名为藤式部,后改称紫式部。据传,紫,是《源氏物语》的主人公的名字,式部为官名。生卒年也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公元973年,死于1014年,活了41岁。另一种说法是她生于公元978年,死于1016年,只活了38岁。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藤原是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和歌和汉诗均长。任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长乐器和绘画。她在22岁时,和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结婚,经历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第二年生下女儿,名为贤子。婚后三年,丈夫去世。紫式部与幼女相依为命,孤寂之中,开始写《源氏物语》。这部作品的部分篇章流传于世,受到好评,也引起太政大臣藤原道长重视。1005年,藤原道长令其入宫,为自己的女儿一条天皇皇后彰子女官,为皇后讲读《日本书纪》及中国经典作品。1010年左右,《源氏物语》完成。书成不久她便去世。但她的书使她名垂千古。

  《源氏物语》第二十五回中,源氏有一段谈小说创作的话,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抱负来。“古书所载,虽非事实,却是世间真人真事。作者自己体会后,犹觉不足,欲告之别人遂执笔记录,流传开来,便成小说了。如欲述善,则极尽善事;欲记恶,则极尽恶事,此皆真实可据,并非皆为子虚乌有,毫无教益。”“小说中有无似我这等痴狂不悟之人,倒还难料呢!怕也没有你这佯装不知、孤僻无情之女吧?也好,且让我以此为意,写出部如此史无前例的小说,流传万世吧!”

  从《源氏物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大量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以散文为主,插入近八百首和歌,歌与文融为一体,行文具有女性作者缠绵细腻特色,又富有日本文学清雅哀婉的风格。译文近似《红楼梦》的古白话,今天的中国人容易阅读理解。

  近年来,日本文学家武田宗俊提出一个有趣的发现,他说《源氏物语》的前33回可以分为A、B两个系列来读。这两个系列的故事主题截然不同,A系列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故事,从第一回“桐壶”里卖卜者的预言开始,到33回“紫藤末叶”里如愿以偿皆大欢喜而结束。在这个故事中,主人翁光源氏被写成一个才貌双全、潇洒风光的人物。而B系列写的是光源氏遭受失败挫折的四个插曲。B系列出现的主要人物,如夕颜、空蝉、末摘花、玉等在A系列中完全不曾露面。武田宗俊猜测这B系列是作者后来补充安插进去的。

  这一发现给《源氏物语》的阅读和研究增添了新的角度和乐趣。根据作者的身世遭遇和书中的线索,读者可以设想千年之前作者的写作心境。说不定从中还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来。(作者/ 朱世龙)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在我即将离开我喜欢的那座城市之前,我开始阅读麦卡勒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宽敞的书店大堂里随意翻开一本《心是孤独的猎手》,跳过所有扉页上诸如“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十七位”这样的宣传字眼,直接翻倒了开头。“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她这样写到,两分钟后,决定买下这本书,因为这个伟大的开头。

  

    这是一本像洞一样的小说,既清晰可见,又深不见底,五六个人物,若干种生活,若干个深深的隐藏着的自我,却有着相同的孤独,做为一个同样写小说的人,想到她23岁就写出这样的小说,难免让人有些绝望,但是有些东西是文字意气以外的东西,我合上书,久久的凝视着封面上麦卡勒斯那双清洌而孤独的眼睛,一个身患残疾的又瘦又高的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女人,一个双性恋者,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所有的故事,描写的都是四个字,永远孤独。

  

    镇上有两个哑巴,他们总是在一起,有一天,两个哑巴中的一个离开了,剩下的一个哑巴来到人群中,他立刻被人们所包围,因为他不说话,所以每个人都以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上帝”,他们向他倾诉,仿佛找到了他们孤独的出口,但是,“上帝”从来没有真的听懂他们的话,他有属于他自己的孤独,所谓心心相通,都只是一场误会而已。哑巴同样也活在误会之中,依赖着自己内心的固执而生存,坚定的相信那个离去了的伙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在整个的故事中,只有一个人是不孤独,也因此不需要依赖任何其它人而存在的,那就是那个离去的哑巴,但他除了是个疯子以外,还是一个任性的贼。直到有一天,离开的哑巴死掉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切都分崩离析,世界在下沉,下沉,前方只剩下一片永无止境的黑夜。

  

    若是几年前,读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也许会哭,而现如今,我只是放下书,到外面给自己倒一杯水喝而已,因为我知道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的孤独与我无关,就像我的孤独与任何故事都无关一样,虽然我们看上去是那么的相同,会忍不住设想,是否我们还可以沟通,但这就像书中所描绘的一样,那只是一场误会。

  

    但是我依然会像所有的人一样有些不甘心,我接下去又找来了她的其它两部小说,《婚礼的成员》和《伤心咖啡馆之歌》,然而,麦卡勒斯自己也没有找到出路,除了让孤独的人更孤独,这个世界,没有出口。《婚礼的成员》是成长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爱情的孤独,所不同的是,等我读到了《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时候,所看到的已经没有绝望,只有绝决。

  

    世界上本没有上帝来帮助你走出孤独,哪怕貌似上帝的人,此生也只出现一次,那就是辛格先生,那个优雅的哑巴,他出现在麦卡勒斯23岁那年的故事里,然后他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在《婚礼的成员》中,麦卡勒斯不仅仅连一个假想的“上帝”都没有给过那个十二岁的小女孩麦淇,连完全不能理解麦淇,但至少能够互相陪伴的两个伙伴,家里的黑人保姆和表弟也相继离开了。没有一个微笑,麦淇所有的出口甚至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场婚礼,但是当她来到婚礼的时候,她终于懂得了,她的孤独与任何人无关,这个世界对她丝毫不在意。

  

    成长的孤独也许还可以对未来基于一丝希望,但是未来总有一天会来到眼前,我们总有一天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寄希望于未来,于是我们纵身扑向爱情,这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对于灵魂深处总有着巨大的孤独的人来说,爱情永远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人的,它是一个人逃脱孤独的出口,所以爱一个人,远比被人爱要重要得多,马文爱上爱米莉亚小姐,爱米莉亚小姐爱上那个叫雷蒙的罗锅,而罗锅又爱上了马文,三个各不相同的人,三个同样被孤独诅咒的灵魂,三场注定没有好下场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都与被爱者无关,形成的是一场怪异的轮回。虽然爱米莉亚小姐令人同情,但我却不能因此憎恨马文和罗锅,因为在巨大的孤独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上帝,没有救赎,只有孤独,伤心咖啡馆,它是孤独旅人的最后一站,马文和雷蒙走的时候,将爱米莉亚小姐的一切都捣毁了,烧毁了。你若真要在她的小说里寻找出路,这就是麦卡勒斯最后的出路,你爱的人和爱过你的人,他们都于你无关,爱,只是让人更孤独,更加互相憎恨的东西。

  

    “到第四年,爱米莉亚小姐从奇霍请来木匠,让他把门窗都钉上了板,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呆在紧闭的房间里。”

  

    在我所遇到的作家中,还没有人能像麦卡勒斯一样把孤独描写的这样迷人的呢,我并不为她的作品而伤感,在我看来,麦卡勒斯自己对读者也丝毫没有此意。和小儿女们的孤独不同,麦卡勒斯的孤独是巨大的,正因为这孤独太巨大,有时候反倒让人更加坦然,仿佛是再渺小的灵魂,一旦拥有了这样巨大的孤独,也会变得强大起来,这强大,就像孤独本身一样是无法超越,不可战胜的。如果你还因为孤独而感到忐忑不安,忧伤不已的话,那么,这之能说明你还不够孤独。这才是麦卡勒斯式孤独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谁能画出孤独的样子?这是阅读麦卡勒斯之后,久久在我心里徘徊的一个问题,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

文档

读书笔记四篇

藏獒杨志军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七岁的孩子,因为父亲的关系,家中曾短暂养过一只小藏獒。十四年后,当他以记者的身份深入草原采访时,这只长大成人的硕大黑藏獒竟然在一瞬间认出了他。这样的故事,在藏民与藏獒之间,大概只能算做司空见惯,但是却让人到中年的作家杨志军记忆萦怀。2005年,他完成了一部叫《藏獒》的小说,被作为今年《当代》第五期头条发表时,他在后记开篇留下了这样的话:“一切都来源于怀念———对父亲,也对藏獒父亲曾是深入草原的援藏干部,在草原干过20年,办过学校,也当过领导。他和藏獒的故事至今还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