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5:59
文档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尤立增【摘  要】高考改革,文言文阅读命题在稳定中出现考查定位的新变化,那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命题中逐渐呈现。因此,高考文言文备考,就需要敏锐地捕捉考情的变化,探究试题命制的规律,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安排复习步骤,特别是根据所选文本的特点,强化“读懂”意识,明确阅读规律,规范阅读行为,为提高正答率奠定基础。【关键词】高考文言文 考查定位 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一、考查定位近年来,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
推荐度:
导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尤立增【摘  要】高考改革,文言文阅读命题在稳定中出现考查定位的新变化,那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命题中逐渐呈现。因此,高考文言文备考,就需要敏锐地捕捉考情的变化,探究试题命制的规律,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安排复习步骤,特别是根据所选文本的特点,强化“读懂”意识,明确阅读规律,规范阅读行为,为提高正答率奠定基础。【关键词】高考文言文 考查定位 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一、考查定位近年来,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尤立增

【摘   要】高考改革,文言文阅读命题在稳定中出现考查定位的新变化,那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命题中逐渐呈现。因此,高考文言文备考,就需要敏锐地捕捉考情的变化,探究试题命制的规律,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安排复习步骤,特别是根据所选文本的特点,强化“读懂”意识,明确阅读规律,规范阅读行为,为提高正答率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  考查定位  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

一、考查定位

近年来,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相对稳定,这与《考试大纲》对文言文考查要求少有变化密切相关,更与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有关。但试题也小有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文言文阅读中,注重“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考查考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文言文阅读试题“文”“言”考查并重。除了翻译题目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还要求考生以“读懂”为目标,以字词句的理解为突破口,强化对文意的理解,从而由“言”走向“文”。这就需要考生具有相应的文言知识储备,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储备推断新知。这些都体现了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文言文阅读以隐性的形式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如近600字的选文,没有分段,需要考生划分层次,这也暗含了对行文思路、布局谋篇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又如选材不回避传主身上的“小瑕疵”,让考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物,形成“不以一眚掩大德”的判断,这就包含了对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文言文阅读试题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考查不像文学类文本那么明显,但文本中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等丰富的审美要素,考生理解这些内容的过程,是验证其审美素养的过程,也是实现“考试育人”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文本中的节气习俗、礼仪习惯、思维方式等内容,会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元立体的古人生活场景;文化常识题则直接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考查考生的文化储备。如2018年高考全国3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节选《晋书》《后汉书》《宋史》中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3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所选传主能够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也就是说传主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一定要符合当下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这均属于“审美”和“文化”的范畴。

二、命题特点

选文均出自“正史”,文字量600字左右,传主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内容是选取传主代表性的事件以表现其不同的精神品质,赋分19分,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断句、文化常识、分析概括、翻译等考查点相对稳定,这些都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和命题特点。

“文言断句”能够考查考生的文言语感。文言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古代的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而在考试中如何直接检测考生的文言语感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文言断句”类考题则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文言断句”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根本。古文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因此“明句读”是阅读的基本功。“文言断句”本质就是“明辨句读”,这也就回归传统,抓住了文言阅读的本质。

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试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仔细比对,就会发现考题的设题点有两处:一是“芝坐爽下狱”该不该断的问题,“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即“鲁芝因曹爽被捕下狱”,不能断为“芝坐爽/下狱”;二是“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断在前还是断在后的问题,“口不讼直”是指鲁芝不争辩是非曲直,“志不苟免”是没有求得赦免的想法。明于此,运用排除法,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文化常识题,命题人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整个社会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2018年全国I卷涉及“坟籍(坟典)”“阙(赴阙)”“践阼”“逊位”等内容,全国Ⅱ卷涉及 “豪右”“顿首”“茂才”“京师”,全国Ⅲ卷涉及“陵寝”“株连”“府尹”“御名”,分属古代文化常识中的“文化典籍”“称谓”“礼仪”“官吏文化”“法律”等,而这些都是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从高考试题看,选取的文化常识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课内曾经学过,如“京师”“豪右”(《张衡传》);二是根据上下文能够推断,如“陵寝”“株连”“逊位”等几乎都能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本题看似考查文化常识,不如说是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三是命题者认为高中生应该了解的文化常识。而在各类模拟试题中,本题易出现“滥化”“艰涩”等问题,因此,高考复习本考点时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分析概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本题拟制时,每个选项首先用一句话作概括,并用句号与后面的句子断开;接着紧扣这一句概括语陈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体现概括语与相关信息的同一性,即概括语是从相关信息抽取出来的,相关信息是用来说明概括语的。历年考试中,这道题规律性极强:四个选择项是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选择传主的代表性事件或体现的思想品质逐层设题,且错误项的设错不会在“概括”中出现,而是在“分析”中出现;从全国卷命题特点看,本题设错角度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强加因果、颠倒因果关系等。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试题: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择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概括)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分析)

本题错在“蜀地饱受侵扰”,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次被蜀国侵扰。设错点为颠倒了主动被动关系。

翻译题是最能全面考查考生文言文能力的题目,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特殊用法、文言句式等关键知识点的理解。2018年全国I卷中的“叛”“以为”“先驱”“履”“素”“作”,Ⅱ卷中的“弦歌”“荐”“断狱”“文理”,Ⅲ卷中的“务”“苛”“为患”“叛逆”“蔽罪”“辜”等就是翻译的关键。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首先要有丰富的文言知识储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实现知识迁移;其次还要掌握一些翻译的技巧,除了留、删、补、换、调、变等常规方法,还可运用“组词法”,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根据此规律,可以在将原文单音节词语组成双音节词语。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试题: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采用“组词法”,可以译为: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履(职)正(派、直),(平)素无居(住)宅(第),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三、备考策略

高考文言文复习,可采用课文复习和语段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课文复习有两项基本要求:一要巩固知识,学会迁移;二要理解作品,解读内蕴。复习时可以选择适量的练习题进行训练。如“挖空练习”,学生可以自主复习,自我订正: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     )贰(   )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语段训练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原题,总结命题规律,认真遴选训练题目。语段阅读坚持“读懂”的原则,提倡“素读”“裸读”,即先给学生印发文本,第一课时让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办法阅读三篇文章,保证学生真正“读懂”,第二课时再下发试题,让学生限时完成。因为有了“读懂”的基础,做题的正答率也会提高。

根据高考选材特点,教师要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规范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

首先,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关注出处,快速形成对相关知识的“唤醒”。

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而关注出处,能够把握传主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朝代的官职称谓、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试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开头两句介绍传主姓名、籍贯、家族等信息,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就能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关注了语段选自《晋书》,就便于理解文中“举孝廉”“州辟别驾”“魏明帝”“曹真”“光禄大夫”等词语的含义。

其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概括事件所反映出的传主的精神品质。

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从而快速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基本要素:某时+某地+某事+某种精神。例如2018年全国Ⅱ卷试题: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

(选择项)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提取要素:

某时—— 和帝时(在前文出现)

某地—— 温县令、兖州刺史

某事—— 治理县州

某种精神—— 铲除奸猾、扫除积弊、整肃吏治

快速提取这些要素,就能对选择项的正误做出准确判断。

最后,以“已知”解“未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文言文阅读题目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在强调核心素养的大语境下,高考命题需要变革,文言文阅读题目也会呈现相应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历年试题,研究《考试大纲》,总结命题规律,实现高效复习。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075000)

(《中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1期)

文档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定位、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尤立增【摘  要】高考改革,文言文阅读命题在稳定中出现考查定位的新变化,那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在命题中逐渐呈现。因此,高考文言文备考,就需要敏锐地捕捉考情的变化,探究试题命制的规律,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安排复习步骤,特别是根据所选文本的特点,强化“读懂”意识,明确阅读规律,规范阅读行为,为提高正答率奠定基础。【关键词】高考文言文 考查定位 命题特点 备考策略一、考查定位近年来,全国卷中的文言文阅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