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6:29
文档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   犀(xī)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绝不是______的。原来犀牛的皮肤,好像铁甲一样,但在皱褶(zhě)地方却非常娇嫩,常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螫。犀牛鸟栖(qī)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体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______,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
推荐度:
导读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   犀(xī)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绝不是______的。原来犀牛的皮肤,好像铁甲一样,但在皱褶(zhě)地方却非常娇嫩,常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螫。犀牛鸟栖(qī)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体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______,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

1.课外阅读。

      犀(xī)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绝不是______的。原来犀牛的皮肤,好像铁甲一样,但在皱褶(zhě)地方却非常娇嫩,常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螫。犀牛鸟栖(qī)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体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______,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鸟就会飞上飞下,并发出尖锐的叫声,向它的好朋友报警,让它做好安全戒备。所以犀牛对犀牛鸟非常______,平时也让犀牛鸟在它背上任意玩耍。性情暴躁的犀牛,从不对它的好友发脾气。    

(1)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即使……也……            如果……就……

①________犀牛背上的寄生虫类是犀牛鸟的美味食品,________犀牛鸟栖息在犀牛背上。

②________犀牛的脾气很暴躁,________它从不对犀牛鸟发脾气。

③________发现了敌人,犀牛鸟________会向犀牛报警。    

(2)犀牛和犀牛鸟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请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案】(1)即使;也;虽然;但是;如果;就

(2)犀牛鸟以犀牛身上的寄生虫为生;犀牛鸟可以发出尖锐的叫声向犀牛报警。二者互帮互助。  

【解析】【分析】(1)即使……也……:表示的是递进的关系。虽然……但是……:表示的是转折的关系。如果……就……:表示的是假设的关系。(2)犀牛鸟以犀牛身上的寄生虫为生;犀牛鸟可以发出尖锐的叫声向犀牛报警。二者互帮互助。

【点评】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平时只要多加练习,结合短文去回答问题,切记毫无根据的去空谈。

2.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 由远及近                                         B. 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 (1)A

(2)形状;声音

(3)白线;氺墙;战马

(4)该句子写的很好,因为他形象的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解析】【分析】(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此类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此段作者是从声音、形状这两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3)重点理解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依据课文内容可知该句子写的很好,因为他形象的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作者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回答问题的能力。(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能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球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分辨________   仍旧________  借助________

(3)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写下来。________

(4)读了短文,我们知道蚂蚁认路一靠________二是根据________认路。

【答案】 (1)蚂蚁认路

(2)辨别

;仍然

;凭借

(3)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

(4)眼睛

;气味

【解析】【分析】(1)短文加个题目是:蚂蚁认路(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分辨、辨别;仍旧、依然;借助、依靠。(3)本文的中心句是: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4)读了短文,我们知道蚂蚁认路一靠眼睛,凭借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二是根据气味认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少年发奋读书

    少年是个学习异常勤奋刻苦的孩子。8岁时他就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当时流行一种教学生练字的方法叫“填红蒙字”,就是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但不愿简单地照着填,他要自己放手写,一遍写不好,就多写几遍。有的字,他要练写几百遍。除了手写,他还用心写,走路、吃饭,甚至梦里还想着练写的字的结构、笔画特点,所以,他写的字比一般同学照着填的字还要好。

    从懂事开始,就承担了家中的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劳动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一天,父亲让他往田里挑粪,过了一会儿,父亲看田里没人干活了,就到处找,后来,在一座古坟后的老柏树下找到了他。他两手捧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父亲火冒三丈,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干活。指着扁担两头的大粪桶说:“爹,我只是歇会儿,从天亮起我已挑了好几担了。”

    在读书过程中,少年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他读的书中,许多地方打着问号,或写上批语,重要的问题,他都记了下来。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反抗统治阶级欺凌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 后来他终于发现,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剥削者、压迫者,他们占有土地,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写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少年愈加发愤读书了,同时他小小的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

(1)“津津有味”的意思是________。  

仿写词语(AAB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具有________的好习惯。    

(3)什么是“填红蒙字”?请在文中找出来。    

(4)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5)少年是怎样发奋读书的?    

【答案】 (1)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念念不忘;滔滔不绝;耿耿于怀

(2)边读书边思考

(3)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少年时候发奋读书的故事。

(5)少年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刻苦练字,在劳动的时候,仍然不忘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从给出的词语“津津有味”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2)最后一段说到少年读书的时候,不仅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感悟到其中的道理,这体现了少年具有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形容趣味很浓厚或很有滋味的样子;念念不忘;滔滔不绝;耿耿于怀

 (2)边读书边思考

 (3)先生写出字样来,蒙上纸,再让学生用毛笔在上面写。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少年时候发奋读书的故事。

 (5)少年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刻苦练字,在劳动的时候,仍然不忘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 30-50 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 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解释词语。  

骤雨初歇:________

自由自在:________

(2)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文章用到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再说一说,蜻蜓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引用了“蜻蜓飞上玉搔头”的诗句,你还哪些知道描写蜻蜓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答案】 (1)一场阵雨刚刚停止。;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2)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故答案为:(1)一场阵雨刚刚停止;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2)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意思。

6.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呢?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把经历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收获。    

【答案】 略   

【解析】【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7.同学们,你们的校园美吗?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题目:________的校园。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语句通顺,350字左右。

【答案】 略   

【解析】【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作文,写景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所谓特征就是同其他物体有区别的地方,抓住特征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写景要言之有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等。不能一下子说这,一下子说那,东拉西扯,没有顺序;

 ③写景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联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描写的景物写生动,写形象;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

8.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有很多,例如:自己的未来,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的生活环境,科技的日新月异……你关注什么?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    

【答案】略  

【解析】【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文档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

新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   犀(xī)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牛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绝不是______的。原来犀牛的皮肤,好像铁甲一样,但在皱褶(zhě)地方却非常娇嫩,常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螫。犀牛鸟栖(qī)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体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______,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