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丽丽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年第11期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转变,信用体系建设已然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信用既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保障。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这对企业的信用体系完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避免企业出现信用不良行为,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论文针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以供参考。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arket economy, the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Cred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an effective guarantee to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 market economy.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go abroad, which poses a greater challeng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redit system in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avoid bad credit behaviors of enterpris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for reference.
【關键词】信用体系建设;评估机制;信息共享
【Keywords】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information sharing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140-03
1 引言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中,信用对于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并实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出要完善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来进行约束,这就要求企业坚持合法经营,完善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管理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同时,部分企业没有树立较强的诚信意识,各类企业失信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和解决,这些情况也反映出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缺少诚信守约的经营理念,对我国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缺少统一规范的信用评价,风险规避体系建设不到位,因而无法有效避免信用不良行为的出现,以至于最终因为失信问题让企业陷入破产困局。鉴于此,企业需要不断落实和加强自身的信用体系建设,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信用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首先,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我国通过出台相关的经济以及制定法律规章制度等方式来进行宏观。但是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增加,忽视加强信用管理和遵循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对稳定市场秩序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信用等级是有效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履约能力以及是否合法经营的标准之一,同时,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信誉。因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规范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所有企业的共同参与和维护,这就要求市场参与者秉承诚信守约的经营理念,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控,严格准守诚信、公平、公正的基本准则,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商业道德规范。
其次,市场秩序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设,企业经营者若是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失信违约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惩戒,根据实际情况承担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企业失信违约等信用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因而建设企业的信用体系已然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逐步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并从立法角度逐步推进合同履行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社会公众以及各行各业也普遍认识到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4 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4.1 增强信用观念,完善评估机制
为有效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形成专业规范的信用体系。
首先,我国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经营理念,高度关注自身的信用建设情况,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企业领导人员应该鼓励和引导内部员工共同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同时,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用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从而为企业建设发展打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信用建设环境。此外,企业应参与信用认证和信用等级评价,避免出现借款到期未偿还的现象,以此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使自身的融资业务和信贷业务能够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
其次,我国的企业应该注重契约精神,并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为前提条件,力争完成已经签订的合同协议,若是无法完成签订的合同协议,企业应该主动说明其原因并按照约定执行后续操作,以保障能够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机制。企业需引进第三方机构来分析和预测企业的项目风险,严格审查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信用等级预测不合理产生的经济损失。
最后,需要有效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分析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合理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信用立法的先进经验,统一规范企业的信用建设标准和要求,明确规定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章程,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目标,以此来制定完善的企业追究惩罚制度以及有效防范各项信用风险。与此同时,需要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立全面规范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积极推广用户的资信信息调查工作,明确划分企业的信用等级,加大企业内部不良信用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企业的信用体系能够具有透明化以及公开化的优质特征,以此来促使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能够对信用等级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知,保障其他参与主体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数据资源。
4.2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需要部门加大信用信息数据共享的力度,以此来保障信用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以及合理应用,保障企业的数据信息采集具有长效性和真实特征。在信用信息收集方面,需要对征信信息采集和使用的范围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划分,从而强化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保障个人、企业单位以及部门等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促使征信业务能够正常有序地展开,以此获得有效的征信信用信息。与此同时,应该加大针对商业机密信息、个人隐私信息以及涉及信息等数据信息的保护力度,制定相關的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确保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征信系统信息采集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有关信息共享的规章制度,有效整合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生态环境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在内的掌握信用信息的部门,明确规定信用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内容以及公开方式,保障信用信息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另外,相关部门在参与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统一规范的社会信用机制,以此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功能,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在各个机构和各个区域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发展的沟通交流途径,从而有效改善和解决银企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用信息不对等问题,进而规避其中出现的各项信用风险。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将企业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落实到位,及时更新企业的信用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渠道展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不规范不诚信行为等各类信息内容,切实履行自身职能。部门需要提高征信资料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帮助商业银行和第三方征信机构更快速、更方便地查找信用信息,促使商业银行在放贷前期能够对企业的信用情况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知,为商业银行提供安全可靠、真实有效的信用信息数据,从而在交易过程中避免出现逾期未还造成的资金损失问题。
4.3 内部管理与外部评级相结合
在强化外部监管的同时不能忽视内部控制工作,应督促企业加强针对防控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以此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企业信用发展体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进步发展来说,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在其中起到有效监督和管控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而构建企业外部的信用评级系统,能够促使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仅仅需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注重外部的信用评级,做到内外相结合,以此来促使企业的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第一,设置内部管理部门。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为主,鉴于此,可以成立相应的内部管理部门,且管理部门应该具有性,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干扰,有效监督和评估企业的整体管理情况,定期向企业法人或管理者进行工作回报,从而有效规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风险,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合规性和合法性,进一步促使企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内部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工作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例如,在人事工作中,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审查人事调动以及人事升职情况,保障内部工作真实合理,从源头上避免出现虚假或者舞弊现象。
其次,市场秩序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设,企业经营者若是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失信违约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惩戒,根据实际情况承担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企业失信违约等信用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因而建设企业的信用体系已然成为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逐步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并从立法角度逐步推进合同履行的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社会公众以及各行各业也普遍认识到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4 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4.1 增强信用观念,完善评估机制
为有效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形成专业规范的信用体系。
首先,我国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经营理念,高度关注自身的信用建设情况,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企业领导人员应该鼓励和引导内部员工共同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同时,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信用宣传活动,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从而为企业建设发展打造一个良好健康的信用建设环境。此外,企业应参与信用认证和信用等级评价,避免出现借款到期未偿还的现象,以此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使自身的融资业务和信贷业务能够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
其次,我国的企业应该注重契约精神,并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为前提条件,力争完成已经签订的合同协议,若是无法完成签订的合同协议,企业应该主动说明其原因并按照约定执行后续操作,以保障能够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机制。企业需引进第三方机构来分析和预测企业的项目风险,严格审查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信用等级预测不合理产生的经济损失。
最后,需要有效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分析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合理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信用立法的先进经验,统一规范企业的信用建设标准和要求,明确规定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章程,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目标,以此来制定完善的企业追究惩罚制度以及有效防范各项信用风险。与此同时,需要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立全面规范的企业信用评估系统,积极推广用户的资信信息调查工作,明确划分企业的信用等级,加大企业内部不良信用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企业的信用体系能够具有透明化以及公开化的优质特征,以此来促使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能够对信用等级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知,保障其他参与主体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数据资源。
4.2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另一方面需要部門加大信用信息数据共享的力度,以此来保障信用信息数据的充分共享以及合理应用,保障企业的数据信息采集具有长效性和真实特征。在信用信息收集方面,需要对征信信息采集和使用的范围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划分,从而强化信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保障个人、企业单位以及部门等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基础上,促使征信业务能够正常有序地展开,以此获得有效的征信信用信息。与此同时,应该加大针对商业机密信息、个人隐私信息以及涉及信息等数据信息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确保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征信系统信息采集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有关信息共享的规章制度,有效整合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生态环境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在内的掌握信用信息的部门,明确规定信用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内容以及公开方式,保障信用信息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另外,相关部门在参与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统一规范的社会信用机制,以此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功能,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在各个机构和各个区域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发展的沟通交流途径,从而有效改善和解决银企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信用信息不对等问题,进而规避其中出现的各项信用风险。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将企业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落实到位,及时更新企业的信用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渠道展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不规范不诚信行为等各类信息内容,切实履行自身职能。部门需要提高征信资料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帮助商业银行和第三方征信机构更快速、更方便地查找信用信息,促使商业银行在放贷前期能够对企业的信用情况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知,为商业银行提供安全可靠、真实有效的信用信息数据,从而在交易过程中避免出现逾期未还造成的资金损失问题。
4.3 内部管理与外部评级相结合
在强化外部监管的同时不能忽视内部控制工作,应督促企业加强针对防控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以此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企业信用发展体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进步发展来说,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在其中起到有效监督和管控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而构建企业外部的信用评级系统,能够促使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仅仅需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还需要注重外部的信用评级,做到内外相结合,以此来促使企业的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第一,设置内部管理部门。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为主,鉴于此,可以成立相应的内部管理部门,且管理部门应该具有性,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干扰,有效监督和评估企业的整体管理情况,定期向企业法人或管理者进行工作回报,从而有效规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风险,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合规性和合法性,进一步促使企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内部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工作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例如,在人事工作中,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审查人事调动以及人事升职情况,保障内部工作真实合理,从源头上避免出现虚假或者舞弊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