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轴线位移
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标高偏差
1.现象
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3.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
(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结构变形
1.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2.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3.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由于混凝土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率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6)对于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接缝不严
1.现象
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不准确,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2)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接缝措施不当;
(3)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认真翻样,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2)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充分吸水;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合理(可采用双面胶纸),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去嵌缝堵漏;
(5)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缝间加双面胶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