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 容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
摘要:作为从黄土地成长起来的农民之子,路遥的作品深深浸透着对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的关注。《人生》写出了乡下青年进城的寻梦之旅以及最终失败的宿命结局。本文从主客观方面对高加林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城乡差别的存在、社会的不正之风等社会环境,以及无法摆脱的自卑意识、利己主义的奋斗意识等主观因素,都是他们成才路上的绊脚石。高加林只是那些渴望走出农村的青年中的一个,他的人生路实际上是亿万农村有志青年的缩影。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农村青年的成才之路充满艰辛。只有不断自我完善,农村青年才有可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奋斗道路;农村青年成才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22-02
关于高加林,历来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是像于连一样一心想往上爬的利己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像保尔柯察金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的悲剧英雄。对于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许多评论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激烈争论之后虽有分歧,但大家公认高加林是路遥为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进入当代中国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①。虽然对于高加林这一形象的分析已经相当透彻,但是很少有人从他的奋斗道路以及最后的结局,对农村青年的成才之路进行思索。事实上,高加林作为农村新人的代表,他只是那些渴望走出农村的青年中的一个,他的人生路实际上是几亿有志农民青年的缩影。故此,笔者试从他的成长历程出发,对影响青年农民成才的种种因素进行阐释,以期引起人们对于人生之路的思索以及对处于城乡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的关注。
一、从高加林的奋斗道路看农村青年成才的社会环境
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作为一个世代拘囿于土地圈子的农民血统的后代,他因袭着历史和道德的沉重负荷。在他身上体现了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对他的种种制约,这种矛盾事实上也是我国历史发展阶段必然会有的现象。
(一)城乡差别的存在
在高加林所处的时代,城里人和农村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户籍制度人为地把社会成员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块——城里人和农村人。城里人拥有保障的普遍就业权、稳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保障,几亿农民则被这一排斥在外。高加林天生不属于城市且别无选择——他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和身份界定,也很难摆脱这先赋的户口制度。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但是城乡之间的鸿沟就如地球的万有引力一样,令他无从摆脱,无论如何跳跃,最终降落到地面。
城市以人们称其为优越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召唤着农村人,但城市并不欢迎他们的加入。高加林不仅有着走出农村的鸿鹄之志,而且他确实是一个才华超群的青年,只要给他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他会干得比城里人更加出色。当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成了一个通讯员时,他在这个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使所有人眼前一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兴趣广泛、能力出色的人才,仅仅因为他的出身,他的人生路注定要经历更多坎坷与不平。当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崭露头角,准备一展抱负之时,却被人告发——他是通过不合理地途径进入城市的。尽管高加林能力出众,但是他的进入扰乱了城市固有的秩序,危及了城市人的利益,所以最后他还是不得不被遣送回乡,这是权利的惩罚,城市毫不客气地剥夺了高加林拥有城市资源的机会和途径。
(二)社会的不正之风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反映了客观社会环境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性。高加林是一个才华横溢、富于进取的青年,当他把全部才智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时,是马占胜、高明楼利用职权,损人利己,剥夺了他民办教师的资格;也还是这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一夜之间把高加林从一个农民变成一名国家干部。这些人刮起的不正之风,使一个刚踏入生活旅途的青年演出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喜剧。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难以有所作为,得失荣辱似在反掌之间。社会的不健康因素,使有抱负而又不成熟的年轻人陷入社会不正之风的泥潭。他们不能控制环境的力量,而在他们完全控制不了的环境之中,他们完全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有部分“高加林”走出了农村,在城市创出了一片新天地,但是在今天仍然有许多“高加林”——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农民工,特别是今天从农村走出来的许多大学生“高加林”仍在煎熬和痛苦中挣扎,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当官的儿子永远是当官,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的不正之风继续蔓延。他们不断地奋斗、不断地挣扎,却不得不面对沉重的人生。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维,呈现出守旧、满足和不思进取的心理状态。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这些落后的地区经历着一场剧烈的振动,而用现代知识武装起来的高加林,正是首先感受到这种冲击的典型。高加林的追求正是向各种习惯势力的挑战。他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刀耕火种,不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农经济,他向往城市的文明,希冀自身的价值能在城市得到充分体现,然而他这种敢于突破传统的行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桎梏了人们的思想,使其很难接受新鲜事物。高加林的追求是向传统的习惯心理、陈旧的道德观念的一次挑战,他对自己生活、工作、爱情的新追求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面对强势的传统力量,他的抗争显然力不从心。
高加林的追求是对农村现实、中国现实的抗争和挑战。他的追求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是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的,反映了新一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内心深处对历史前进的呼唤。尽管高加林的追求在当时的环境中失败了,但他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农村青年悲壮的预演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从高加林的奋斗道路看影响农村青年成才的主观因素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高加林几乎无法把握自己的明天。一个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向上流动,是可能实现的,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然而,在当时,对高加林而言,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个人和社会条件都不是十分充分:一方面城乡制度的差异、社会的不正之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这些客观因素了他的成才,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卑心理、利己的奋斗意识、自我认同的危机这些主观因素也是横亘在他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意味着农村青年要想走出封闭的自我,走向成功的彼岸,注定要克服许多困难。
(一)强烈的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可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改变的。”②而多种自卑因素的积累,则构成自卑情结。在高加林的深层心理中,就存在着难以化解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感在他性格上就反映出一种对社会丧失信心和为发展自己不择手段的强烈欲望:当他立志搞“卫生”却受到挫折时,他不是积极地同愚昧的旧意识做坚决的斗争,而是打退堂鼓,用离开农村的方式逃避现实矛盾;当他通过不合理地手段意外的出现在县委大院时,“他的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更可怕的是心底的无形防线。面对城乡之间巨大的差异,农村人很容易产生深深的自卑感。自卑感一旦形成,则严重桎梏了农村青年才能的正常发挥,最终导致事业上的失败。
(二)利己的奋斗意识
当现代文明的滚滚洪流到来之时,青年农民也会遇上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他们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加林之所以走向了人生的岔道口,最主要的就是他那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奋斗意识。他始终渴望到大城市里去、渴望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农村的生活方式。他把自己对现代文明的追求看成是个人的“虚荣心”,他内心深处最萦绕关注的始终是个人抱负和个人前程,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在高加林心目中,似乎只有把自己的农民身份换为记者、作家、之类,才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标准是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它和人的职业,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高加林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利己主义的奋斗意识使他醉心于个人前途,从而对人生价值产生误解,这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三)自我认同的危机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将自己的价值选择、精神追求与某种有地位、有影响,可以包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精神文化体系相联系,并在这其中得到确认,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③正如德顺老汉所言:“归根结底,你是咱土地里长出的一根苗。”④高加林的先赋地位是农民。但多年的县城求学生活,逐渐洗刷掉了他身上的泥土味。城市与农村的交织,使他逐渐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定位。在内心深处,高加林无法接受自己的农民身份,但他更清楚自己不是城市居民。他渴望激情飞扬的生活,但现实留给他的只有默默无语的痛苦忍受,他内心如火,现实则冰冷似铁,内外矛盾让他高傲的心灵备受煎熬,他一直在为“我是谁”这个问题而困惑。对于他来说,“农民还是城里人”是个关系到自己命运最终走向的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⑤在高加林的人生片段中,他如一个小丑跳跃在农民和城里人之间。在自我认同和角色期待上,他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在两种角色的冲突中,他寻找着自己的出路,徘徊在城乡的边缘。他心灵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倾向促使他总想展翅高飞,到大城市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乐园,却不知理想的乐园正是怀抱他的黄土地;他企图依靠个人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前途,却不知生他养他的大地母亲才是他力量最深厚的源泉。
三、结语
《人生》描写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为追求个人愿望的实现而不懈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高加林在理想和现实间的努力和徘徊,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我们对人生产生更深的思考。柳青曾说,青年时代是人生的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⑥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已将这个年龄段的人推上了自己的舞台,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生经验还比较缺乏,对社会、自身、生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青年们通常无法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另外,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价值观念功利化等倾向,在强大的社会竞争面前,又常常产生生存的焦虑感、人生的虚无感、精神的空虚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对农村青年的成才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王西平.路遥评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23.
②[奥]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6.
③刘俐俐.自我认同的尴尬和出路[J].甘肃社会科学2001(1):51.
④路遥.路遥文集(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56.
⑤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北塔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98.
⑥柳青.创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