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在观看中学到了有益经验
通过听取专家讲授,实地参观,参训学员明显感觉到潍坊市农业产业各具特色、龙头企业带动力强、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也感受到了潍坊市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获得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一是坚持思想,满怀创业激情谋发展。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标准化是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是农业增产的支撑,市场是农业增效的引擎,延伸产业链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这是潍坊市的成功实践,也是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本理念。二是坚持培训先行,提高农民素质夯基础。他们以培育现代主体、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强动力。他们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农业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人员管理使用,大力实施农业产业良种化工程,构建了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动力。四是坚持培育主体,提高竞争能力抗风险。各级组织注重扶持引导,以培育现代主体为重点,着力构建了现代农业组织体系,架起了农业与市场的桥梁,有效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水平。五是坚持创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增收。他们以创建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将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等纳入农业生产过程,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职能全部划归农业局管理,形成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二、在对比中感受到巨大差距
与潍坊市相比,张家川县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不仅差在发展速度、质量、规模、效益和阶段上,更为重要的是差在发展理念、观念和方式上。一是发展理念落后。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这是潍坊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最主要经验,也是张家川最大的差距。二是缺乏胆识干劲。从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比较,张家川县与潍坊市差距不大,但由于缺乏敢闯敢试敢干的智慧和勇气,缺失“要干就争第一”的胆识和干劲,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差距非常巨大。三是服务意识不强。与潍坊市相比,一些乡镇、部门转变职能滞后,“管”的意识强,服务意识淡;一些干部不善于用示范、引导、服务的办法推动工作和发展农业产业,干部群众急功近利、自甘落后的思想严重,缺乏持之以恒、艰苦创业的精神。四是发展阶段落后。潍坊市已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张家川县目前仍处在农业结构调整阶段,粮经比例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市场体系不完善,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弱,产业链条短,农业和农民收入主要靠出买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难度很大。五是机制不活。张家川县乡镇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工作活力不足;项目资金分散使用,投资强度不大、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滞后,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激励扶持措施不完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机制不活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张家川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三、在思议中理清发展思路
(一)着眼长远,在科学谋划上迈出新步伐。
1、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和陇东南畜牧大县两大目标定位,实施“一区三园五带”战略,走区域布局、龙头带动、市场牵动、科技驱动、支部促动五条路子,努力在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张家川奠定坚实的基础。
2、确定目标任务。着眼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着力在规模种植、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底,努力实现蔬菜、药材等6大基地完成种植面积80万亩;畜禽饲养量达300万头(只);新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企业和基地带动农户3万户,农户参与度达到6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7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二)立足当前,在结构调整上取得新进展。
1、全力抓好示范点建设。着力整合项目资金,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县直部门技术人员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在扶持原有蔬菜大棚、养殖小区等示范点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业产业示范点。通过帮助群众选好路子、学好技术、进入市场、见到收益,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引导“群众跟着干”。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川区抓蔬菜、浅山抓玉米、山区抓洋芋、高山抓药材、东部抓大麻、西部抓果品”的思路,强化引导,加强行政推促,下大功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前要重点抓好南山万亩苹果基地、高标准养殖小区、高标准蔬菜园区建设,做到以点连线、以线促面,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3、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坚持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主导产业,实施基础母畜繁育、饲草料建设、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走好“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品牌化提升”的路子,实现扩充总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目标。坚持把清真食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第一龙头,充分挖掘利用张家川与中东及东南亚穆斯林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的优势,以伊味思、阿胶、中药饮片等企业为龙头,做精做强清真食品加工业。
(三)抓住关键,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新转变。
1、破除思想障碍。思想新遍地是黄金,这是潍坊市干部群众坚守的基本理念。针对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要着力破除固步自封、封闭保守的思想,着力破除自甘落后、等靠要思想,着力破除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严重的思想,着力破除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思想的大和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2、树立机遇意识。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特别是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全县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开拓进取,奋力赶超,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民素质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扭住根本,在村级组织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1、转理念,切实转变村级党组织职能。引导基层党组织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努力做到支部有产业,党员有项目,把工作重心由上传下达和一般性服务转变到抓产业、建项目、促增收上,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拓渠道,不断挖掘村级党员干伍新的“源头活水”。全县农村党员和村干伍整体性素质缺陷,是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最大瓶颈。因此,要积极推行“三线接收”制度,切实解决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青壮年入党难的问题,不断改善和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分职务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强跟踪培养,对有素质、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及时选拔使用。
3、强龙头,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采取重培养、拓渠道、严考核、强保障等措施,切实加强村党支部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好民族地区村干部“走出去”培训项目,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注重从现任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严格落实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村干部予以调整。大力推行“一定三有”举措,采取优薪优待、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等措施,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为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供人才保障。
(五)突出重点,在完善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采取转变部门职能、整合项目资金、完善扶持等措施,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投资效益,激发发展活力。成立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整合力量、解决问题、强化责任,切实形成农业产业化工作合力;建立支农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除救灾救济和直补到农民的资金外的所有支农资金均纳入整合范围,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投资;制定出台推进农业产业化激励扶持,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担保抵押等多种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信息、资金等全方位扶持,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