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重点问题解析
曹丕《典论?论文》
学习提示:《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应该格外值得我们在学习中重视。首先是应该读懂原文,体会其文学理论批评的内涵,然后注意掌握以下几点:一、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体论的四科八体说;二、“文以气为主”说;三、对文章的价值的高度评价;四、反对好古贱今;五、《典论?论文》的影响。
一、《典论?论文》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认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各种文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各人往往只擅长某一种文体,很难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得很好,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在分析作家才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体裁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有不同,这当是最早提出的对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二、《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吸能为他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三、曹丕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四、曹丕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主张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批评风尚。
五、《典论?论文》的影响:《典论?论文》首先提出了作家才能与风格关系的理论和四科八种的文体风格论,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文以气为主”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中文气说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文章具有崇高价值的说法是对文章价值观的突破,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常常成为后世创作者和理论批评者所标榜的一个原则。总之,《典论?论文》确是一篇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陆机《文赋》
学习提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对于现在的读者有较大的阅读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注释的帮助下认真阅读原文,不仅要从字词句上读懂,更要体会理解它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内涵。请注意掌握:一、文学创作的构思;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三、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五、《文赋》的影响。
一、《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玄览”与虚静意思相同,即是排除纷忧,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而“典故”就是指积累丰富的学养,这样构思活动才能顺利展开。2.构思活动的情状:《文赋》生动地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的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并且,这语言文字还要具有独创性。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这对刘勰“率直委和”说很有影响。
二、提出了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体物”就是要注重事物形象的描绘。“缘情、“体物”就是突出了诗赋等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的特质,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三、分析了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技巧。1.结构与布局: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结构应根据内容需要,采取不同形式。2.意对文辞的主导作用;以意(内容)为主干,文辞为枝条,实则即是主张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3.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具体构思)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对诗赋等文学作品,就是要有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美。4.具体写作方法: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等。
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个标准:应、和、悲、雅、艳。其中的“悲”、“艳”就是要文学作品要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这就是强调了文学作品应有很高的艺术美。
五、《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刘勰《文心雕龙》选录
学习提示: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章学著作,它体大思精,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精深的理论性。由于它是用当时流行的骈文形式写成,现代的读者阅读理解都有一点困难。因此,学习时,首先要借助注释从文字上读懂,并且从理论上理解它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深刻内涵和意义。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二、《文心雕龙》对艺术思维中想象问题的论述;三、论述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四、风骨论的内涵;五、《文心雕龙》的影响。
一、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即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物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道对不同事物,有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文是道的一种外化。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而为心和文(人文)。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
,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
二、《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语言却往往大打折扣。刘勰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矛盾。这里提出的言意问题,是全书创作论的纲。
三、《体性》篇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载和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
四、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五、《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对后代有巨大影响,具体表现是:1.《文心雕龙》的宏伟,虽然后继无人,但《史通》则被视为“心慕手追”于《文心》,只是刘知几的文采不及刘勰;2.《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诗品》选录
学习提示:《文心雕龙》是研究各类文体作品的文学理论批评名著,钟嵘《诗品》则是专就五言诗而说,更接近纯粹的文学批评。在诗歌理论上,它揭示了一些根本性的规律;在诗歌创作实践上,它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位诗人的五言诗,识见洞达,品评也大体妥帖。学习钟嵘《诗品》应掌
握以下几点:一、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自然英旨”说、“直寻”说);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四、钟嵘的“诗有三义”说;五、钟嵘的“滋味”论;六、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个系统和三个等级的评价;七、《诗品》的影响。
一、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即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与我们现在认为的文学创造的源于生活的观点有相合之处。在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方面,《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
二、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三、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四、“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
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五、钟嵘的“滋味”论的内涵: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怎样综合运用“三义”呢?“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并使“三义”综合运用,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并且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滋味”的作品。
六、钟嵘《诗品》对诗人的源流系统和等级关系的评价:钟嵘将历代诗人分为两大系统,以《诗经》和《离骚》分别为其源头。而《诗经》系统又分为《小雅》和《国风》两个支系。《诗品》认为在其作品的120多位诗人中,无不分属这些系统,并受其影响,成为源与流的关系。又把诗人分成上、中、下三品,加以品评。钟嵘这样把诗人分成源流和等级,使诗歌史有一个清晰的系统和评价,应该说是对诗歌史最早的清理;但他的源流关系有的并不一定正确,如说陶渊明“其源出于应璩”,就大受后人诟病;其对诗人等级的评定的标准,也有不尽恰当之处,如把曹操分在下品,陶渊明分在中品,也不为后世多数文学史家和文论家所接受。
七、《诗品》的影响: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的繁缛诗风有了理论根据。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