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1:32
文档

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作者:石登学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0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2017)01A-0117-02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必考内容。那么,文言实词的意义究竟该如何把握?是否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在文言实词的备考和复习工作中,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还
推荐度:
导读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作者:石登学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0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2017)01A-0117-02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必考内容。那么,文言实词的意义究竟该如何把握?是否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在文言实词的备考和复习工作中,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还
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作者:石登学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0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实词词义 推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2017)01A-0117-02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必考内容。那么,文言实词的意义究竟该如何把握?是否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在文言实词的备考和复习工作中,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还需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和技巧,如联想迁移法、识别通假法等,掌握这些推断技巧对文言文阅读与应试大有裨益。

        一、联想迁移法

        中考课外文言文的考查,虽然选文在课外,但考查的词语往往在课内学过,只要学生对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加以联想,通过相互比照,辨析迁移,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例1】(2013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________

        【例2】(2014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及瓜皮落地 及: ________

        【例3】(2015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是皆秦之罪也 是: ________

        这些加点词在课文中出现过,在解答以上几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以往所学,迁移运用,得到正确的解释。【例1】考查了“尝”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岳阳楼记》),这里的“尝”是“曾经”的意思,由此迁移到【例1】中,句意通畅,所以【例1】中“尝”则理解为“曾经”之意;由【例2】中的“及”,可联想到“及郡下,诣太守”“及下船”(分别出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都是“等到、到了”的意思;由【例3】中的“是”,也可联想到“是日更定矣”(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都是代词,“这”的意思。

        二、识别通假法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当遇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的意义。

        【例4】(2013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 斯:这

        B.可以调素琴 调:调整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私:对……偏心

        D.但当速反葱肆耳 反:通“返”,返回

        【例5】(2014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宫妇布右莫不私王

        C.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D.盖一癞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6】(2015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说 说:说话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以头抢地耳 抢:撞

        D.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以上几道例题涉及通假,【例4】D项中的“反”,是音同通假字,即声母韵母相同,通“返”,意思是“返回”,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故不选D项;【例5】C项第一个“强”,是音近通假字,即韵母相同,通“僵”,译为“僵硬”,第二个“强”,译为“强大”,两者意思不同,故不选C项;【例6】A项中的“说”,是形似通假字,通“悦”,“高兴”的意思,并不是“说话”的意思,A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故答案选A项。这几道题目中,学生只有学会识别通假字,进行分析与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词类活用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性,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名词;这三种词还可活用为使动、意动用法等。如果文言实词按照其本义、引申义、通假字都无法解释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词类活用入手。

        【例7】(2015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之怠(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D.非天质之卑(卑鄙)

        【例8】(2015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B.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例9】(2015年贺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饿其体肤 饿:饥饿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以上几例考察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例7】C项中的“腰”,名词活用为动词,“腰上系着”的意思, 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故不选C项;【例8】D项中的两个“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都译为“飞奔的马”, 两者的意思相同,故答案选D项;【例9】B项中的“饿”,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饥饿”,B项的解释不正确,故答案选B项。讲解这类题目时,教师应注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语法知识点,通过实际训练,让学生加深对此知识点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

        四、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部分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例10】(2012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尝为江南转运使 为:________

        【例11】(2013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 征:征召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激

        C.上自劳军 劳:慰问,犒劳

        D.将军约 约:规定

        【例12】(2014年贵港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________

        这几道题目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够推知其正确的意义。【例10】“尝为江南转运使”出自《张齐贤明察》。该文第一句是“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这里的“转运使”,是官职名称,主管水路运输。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学生便能推断出“为”是“担任”的意思。【例11】“使宣叩头谢主”出自《强项令》,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我们得知:皇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并不是感激公主。所以此处的“谢”应理解为“”“认错”,而不是“感激”。故答案选B项。【例12】“四面边声连角起”出自《渔家傲·秋思》一词。该词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是指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教师让学生联系这个限定的语境,可引导学生推断出“边声”是指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五、语法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倒装句除外)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在解答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13】(2013年钦州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元用素强记

        B.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车六七百乘 虽乘奔御风(《三峡》)

        D.凡三千余言 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

        【例14】(2014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B.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C.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D.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解答这几道题目时,教师均可引导学生分析加点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由此判定其意义。【例13】中,A项两个“素”是副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向来”“历来”,意思相同。B项第一个“亡”是动词,译为“逃亡”,第二个“亡”是副词,通“无”,译为“没有”,意思不同。C项第一个“乘”是量词,译为“辆”,第二个“乘”是动词,译为“骑”,意思不同。D项第一个“余”是形容词,用在名词前,作定语,译为“多”,第二个“余”是代词,用在句首,作主语,译为“我”,意思不同。故答案选A项。【例14】中,A项“私”是动词,译为“偏爱”,解释正确。B项“间”用于动词“进”前,是副词,译为“偶尔”,解释正确。C项“数”是动词,译为“述说、列举”,解释不正确。故答案选C项。

        六、修辞推断法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还要引导学生考虑到修辞的因素。

        【例15】(2011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呷浪之鳞( )

        【例16】(2012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臣本布衣( )

        【例15】【例16】中的“鳞”“布衣”本义分别是“鱼鳞”“麻布衣服”,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分别代指“鱼”和“平民百姓”,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便能准确把握出题意图,得出正确答案。

        七、文学常识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历史典故、地理知识、风俗文化、典章制度、官职纪时等。

        【例17】(2011年北海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______

        【例18】(2011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相持四旬 旬:________

        古代的“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例17】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古河名)的南面。“阳”指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如“河阳”是指黄河的北面;【例18】中的“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十天为一旬。中国古代使用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总之,在平时的复习和应考中,初中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词义,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上述推断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文言实词复习中的效率和答题准确率。

        (责编 秦越霞)

文档

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例谈中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作者:石登学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0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2017)01A-0117-02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而且是中考必考内容。那么,文言实词的意义究竟该如何把握?是否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在文言实词的备考和复习工作中,语文教师除了平时要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