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42:29
文档

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

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11-0321:35         浅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摘要:  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1]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互动 和谐 
推荐度:
导读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11-0321:35         浅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摘要:  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1]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互动 和谐 
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11-03 21:35

                  浅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1]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互动  和谐  身体力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尽管这场变革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但作为站在第一线的我们仍需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这里,将自己近年来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归纳于下,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一 树立角色转化意识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教学,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2]这就是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显尤为重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树立以下角色意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 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角色必然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它首先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应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的的引导者、激发者、促进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的向导。学生是未成年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 由旁观者转化为合作者。学会合作是一项本领,一种素养。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人孤零零地在讲台唱独角戏,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切活动之外,扮演着冷眼旁观的角色。而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其它社会成员及其机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共同学习、共同探求知识的伙伴,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出来,师生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创造真诚、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由表达中逐步实现自身价值。

  (三) 由教书匠转化为科研者。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创造,不做教书匠,而应做一名科研型教师。特别是国家三级课程的实施,明确了教师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它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程教学实践中。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可以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教育教学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 由消费者转化为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了更为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很显然,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在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特别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主体性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并能结合当地的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地方特色的课程,

二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新的语文性质的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它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4]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的生命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5]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三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根据课程专家陈旭远的观点,课程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6]这与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是丰富而又不确定的,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以下几种理念:

  (一)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我们开展课程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的可能生活也就成了课程编制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创造着课程。前面我们谈到了课程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本身就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学生通过与课程对话,从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进而促使自己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合理的、可能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就自然成了课程的主体。

  (二)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是课程和课程对象的中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影响着课程对象对课程的接受程度,特别是教师的学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状况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各方面素质好的教师,就能游刃有余地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是一种动态的、不确的而又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所需的能力;作为教师本身,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程资源”中的重要角色,不断学习,加强研究,充分发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三) “生活”是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是指对整个人生有意义而且人在其中的世界,是人成长、发展的过程。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它将课程的触角拓展到了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的一切空间。因此,课程内容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是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比较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注重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方式。如,课程标准中都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四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和实践中主动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7]需要明确的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它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这个大家族中的基本单位,反映和表现课程的具体内容,是包括教师的教学指导用书、视听教材和学生的辅助读物等在内的成套化系列。 

    作为教师而言,“不要把教材视为法典,视为圣经,我们的教学活动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新教材表面看来简单了,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超越教材。”[8]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生成许多精彩的观点,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教材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一、二、三年级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展示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表达着感悟与见解。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我认为可以把握住“浓缩、扩展”这两个词语

  “浓缩”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删减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兼并雷同的教学内容。一是删减教学要求不当的、反复过多的、要求过死的、学生感到乏味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二是本着“以大同为主兼顾小异”的原则,对相似的内容进行合并改造;三是对一些脱离时代较远、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内容予以抛弃,并相应增加新的内容。总之,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要不受时代、地域的,更不要以权威为标准,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使教材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扩展”就是扩大学生视野,让语文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一是增大课外阅读量,特别是教材上阅读材料的姊妹篇。二是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既然如此,那么就应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办手抄小报、演课本剧、读书会等等。三是开展创新探索活动。教学活动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给出一定的材料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发展、生成过程。如“口语交际”中的一些小调查、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都属于探究性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外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总之,对于创造性使用教材,做到:既要忠于教材,但又不要拘泥教材,运用教材但不限用教材;拓展教材但不盲目拓展,挖掘内涵但不偏离文章的主题。

五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只有差异,没有差生。”[9]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从参与,意味着平等交流,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

    我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作为当教师的我们很重要。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从“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说,我们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我们为他们播下了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

    因为平等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走近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因为有了平等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因为有了平等交流,还让我们避免尴尬,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他认为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引用此例只想说明当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应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才不致出现误会,因为伟人尚能承认自己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确率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绝无过错、百分之百的正确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面对学生的过错百般愤怒、万般怨恨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允许他们犯错误吧?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学生出现过错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过错的学生算不上学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甚至于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也能够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有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做——教学艺术实践》(修订版) 沈阳出版社

[2]、《新课程 新理念 新策略》海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宁教育局教研室编

[3]、《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柳菊兴主编 2002年6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新课程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 2004年8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飞鸟集》 泰戈尔

[6]、《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陈旭远 2002年2月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7]、《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陈旭远 2002年2月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8]、《新课程怎样做——教学艺术实践》(修订版) 沈阳出版社

[9] 、《新课程发展性评价》 2003年  新华出版社

文档

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

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2007-11-0321:35         浅谈对新课程及其理念的认识摘要:  新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这场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1]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互动 和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