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会展旅游制造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进一步加强,我国会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3年,我国展览业产值上升到80亿元人民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2001年翻了近一番,可以说,我国会展产业形态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展览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涌现出“广交会”、“厦洽会”、“医博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展会。从展览的类型、数量、规模、水平和影响来看,我国已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潍坊市的会展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的共性问题,如管理不健全、市场操作不规范、项目审批程序混乱等。
会展旅游本身就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这两个行业密切配合,相互合作,才能使得会展旅游这一结合物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就潍坊市发展的现状来看,会展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甚少,旅游业未能参与到会展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去,进而对会展业的支撑作用不强,使得会展业对旅游业的拉动效益不明显;同时会展业在开展活动时,未能借助旅游业的优势和力量,同一批人员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管理者,从策划、招商、展品征集和运输到为参展商提供吃、住、行服务均由同一批人员承担,最终导致精力分散和服务效率低,大大影响了会展活动的质量,使得会展效果未得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烟台市会展旅游的发展。
会展场馆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及接待能力相对落后且不配套,酒店餐饮业的服务水平低,接待能力有限。同时,会展旅游的专业人才十分匾乏,成为潍坊会展旅游业务的瓶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展专业服务人才的缺乏,目前潍坊市真正受过专业培训为会展提供服务的专业人才极其紧张,尚未形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其次是会展的招展人才几乎空白,潍坊企业获得会展业务多数都是“守株待兔”,会展业务的拓展能力不高,从而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和壮大。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潍坊对展会的定位不明确,还没有形成自己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品牌。综观中国几个大的会展旅游城市,无不以其鲜明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北京的展会以经济技术为主,其机床展、铸造展、印刷展等已经获得国际展览联盟的认证。上海的展会国际化特色非常明显,如《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咨询会议、环太平洋经济论坛、APEC等;广州的广交会在业界享有“中国第一展”之誉,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一个行业要发展成为产业,其最主要的标志是要有一支强大的企业队伍。据2004年山东省会展市场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在山东省从事会展经营与会展服务的企业不足500家,尚未成立省市级的展览集团。专业展览公司仅72家,大多是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积累期。反观上海,会展企业有800家之多。目前,国际性和国家级的展览集团尚未登陆山东省,有的大国际公司只是在青岛、济南设立联络处或代表处。
从潍坊市来看,最大的可依附资源就是主导产业制造业,同时会展活动可以放大制造业的产业辐射力,节约潍坊市发展制造业的成本。从国内外的名牌展会来看,展会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是相当紧密的。会展经济要发展壮大离不开雄厚的产业基础,青岛市副于冲在2003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上演讲时指出,“从青岛自身发展来看,会展业、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没有青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就不会有会展业大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这是整个青岛制造业和服务贸易业的辩证关系。”从潍坊市的情况来看,这种辩证关系也是存在的。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潍坊市的会展有了大的发展,定能促进潍坊市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培育会展经营主体,打造专业品牌会展目前我市专业从事会展的企业寥寥无几,规模小、档次低,根本承办不了大型的专业展会,要想在短期内培育出强大的会展旅游经营主体,必须借助外界力量,加快从国内外引进会展企业,加强会展资源整合,在烟台市现有会展企业中精心培育2至3家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会展经营主体,以增强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和后劲。大力打造专业品牌会展,创出一批有烟台自己特色的,像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大连的“服装节”那样有一定规模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品牌会展。
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目前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对相关问题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如制定会展行业标准、行业规范,以及相应的展会准入资质评定标准、评估机制、评估指标体系、展会动态跟踪体系等,确保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