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在中唐时期发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切法门都由此开启。明代诗论家李维桢说,诗“上下数千年统论之,以《三百篇》为源,汉魏六朝唐人为流,至元和而其派互分” (《唐诗纪序》)。清代诗论家冯班说:“诗至贞元、元和,古今一大变。”叶燮更进而断言,中唐不只是唐诗之中,而且是“百代之中”。
中唐诗歌的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唐诗由盛唐而中唐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过渡;后期中唐诗人以革新精神开创了 “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的中兴局面。
第一节 大历诗风
大历诗是盛唐向中唐转变的中介。它既是盛唐的延续,又是中唐的先声。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由浪漫变得现实,对诗歌的趣味“移风骨之赏于情致”,对诗体的好尚由古体转向近体,题材选择由表达理想、感兴咏怀转向日常生活、身边琐事。
大历五年(770)杜甫去世,标志着盛唐的逝去。一批在战乱中成长的诗人步入诗坛。它们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和顾况、李益等人。
一、大历诗人
1、韦应物
诗歌内容:a、表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b、感时伤世之作;c、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诗的风格:清雅闲淡。“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2、刘长卿
刘诗内容:
刘长卿早年有一些边塞诗和感慨迁谪的诗歌,主要成就在山水诗和通过景物寄托迁谪之怀的作品,具有一种冷落萧索情思。
代表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日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诗风格:
清婉隽秀,凝炼冲和。刘长卿诗歌富有情韵,擅长写景抒情,即景即事,感情婉转。
善写五言。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
3、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列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人。
(1)大历十才子并称的原因:
a、他们大多生平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著名。
b、其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在创作倾向上,多写应酬唱和、日常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情怀。其艺术风格多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讲求技巧,诗歌写得细致工整。总体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是独有的大历诗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
(2)钱起
诗擅长写景,佳句颇多,但是诗的整体意境构建缺乏浑融完整。
(3)卢纶
其诗风有大历诗风冷落萧飒的一面,但仍不乏雄放豪壮之诗篇。
萧索寂寞的情调,如《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雄放豪壮的边塞诗,如《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大历诗风
1、盛唐余韵。虽已露出中唐之气,但文学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存在,与盛唐时间相连,在大历诗作中仍有盛唐余韵。个别山水诗也颇有盛唐山水诗兴象玲珑、意蕴无穷的特点,尤其是刘长卿、韦应物。
2、气骨顿衰。题材写作范围虽仍不脱盛唐,但都缺乏壮大的思想情感是其通病,情感冲淡甚至清淡。
3、落寞冷清之意境。对现实的失望,因而转入冷清落寞的心境,喜选此种意象:秋风、落叶、夕阳、孤雁、寒渚、寒山、孤舟。
缺陷:首先是群体倾向鲜明而个性色彩黯淡,其次是欠宏阔,取材偏狭,意象陈熟雷同。但大历诗以细腻深刻的抒情语言开掘了情感表现的深度,以纯熟的结构与意象营造发展了律诗的技巧,以洗练流畅的语言风格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辟一种清空闲雅的境界,至于题材的日常化,艺术表现的纪实化,则将杜甫诗中露出的苗头发扬光大,演成中唐诗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倾向。
第二节 顾况与李益
在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两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大历诗坛向元和诗坛的过渡。
一、顾况:
以生新粗砺的字眼和声调与转韵不规则性,成功地构筑了一种奇峭生涩的崭新风格。顾况诗对个性化的追求,标志着开元以后一度泯灭的自我表现意识的复苏,韩愈、孟郊等人正是在他的旗帜下走向风格的建树。
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二、李益
元和初声望最高的前辈宗师。王建:“大雅废已久,人伦失其常。天若不生君,谁更为文纲。”
大历诗坛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抑扬激昂与一点感伤衰飒糅合在一起。
“诗到元和体变新”,在元和时期,一度中衰的诗坛又逐渐重振旗鼓,而诗歌真正大变的时刻也终于来临。我们将元和诗坛划分为韩孟和元白两大流派,这两大诗派,一平易一险怪,但同时体现了中唐诗歌‘大变’的实绩,打破了大历以来诗歌的停滞状态,各自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
第三节 韩孟诗派
从现有资料来看,韩孟诗派的兴起较元白诗派要早十年左右,其兴起的直接动因是用奇古之风矫大历诗的衰顿软熟。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云:“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
一、孟郊
“元和之风尚怪”的前驱。
“郊寒岛瘦”
孟郊的诗作,在艺术上刻意追求古拙奇险:造境别开生面,思新意奇,如《秋怀》云:“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善于精思巧练,以奇语奇句创造意境,如写穷愁:“瘦坐形欲折,腹饥心将崩”(《秋怀》);反律化的拗崛声调。
融合为孟郊诗奇崛古奥的诗风。
二、韩愈
诗歌创作融李白之瑰奇,杜甫之老健,济以古文家铺张扬厉的叙述和议论,最终的确创造出了一种奇肆排奡之风,而成“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内篇)。
1、以文为诗
表现为多赋体而少比兴,以古文章法为诗,以古文句法为诗,以议论为诗,诗兼散文体裁等特征。
作古诗明显具有反律化的倾向,显示出力图摆脱近体影响。
2、追求奇险生涩。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生造奇语,强押险韵。对古典艺术和谐典雅的审美理想的极大冲击,
叶燮称中唐诗为“百代之中”,“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可以理解为纯粹古典时代的结束,富有个性色彩的近代性的萌芽出现。韩愈的创作对宋代诗歌影响极大,而宋诗同时也更进一步推动了古典诗歌的近代化进程。
三、贾岛
东坡评价贾岛的“瘦”,在形式上来说,是拘谨而不开阖;在气势上来讲,是收敛而不恣肆;在美感上来讲,是清寒而不瑰丽;在内容上来讲,是狭窄。
其诗对北宋晚唐体、南宋江湖派有较大影响。
四、李贺
是中唐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奇幽冷艳(或凄艳诡激)。
艺术特色:
1、想象奇异,带有浓烈的虚幻荒诞的特色。
2、诗歌意象的跳跃,结构不拘常法。
3、阴冷而略带神秘感的气氛。如《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奇幽冷艳的艺术风格。
李贺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都是绝世无比的,不仅在韩孟诗派中是个独特的存在,就是放到整个诗歌史中看也是空前绝后的。
第三节 元白诗派
尚实、尚俗一派。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一 、张籍与王建
元和诗人在整个创作倾向上趋向写实和写得通俗的,最早要数张籍和王建。
王建的宫词。《故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二、白居易
1、讽喻诗
2、感伤诗
3、闲适、杂律诗
三、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二人经常作诗唱和,号为元和体。
第四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一、刘禹锡
诗作特点:
1、豪健雄奇的风格。称为“诗豪”。
2、隽永精警的咏史诗。
3、深受民歌影响。
二、柳宗元
诗歌大部分为遭贬后的悲愤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寄托之作。其山水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使诗人的自我形象与景物形象达到高度的融合。
思考题:
1、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2、李商隐爱情诗表现出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