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9:51:21
文档

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集权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的淡漠D.王权
推荐度:
导读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集权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的淡漠D.王权
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的淡漠         D.王权的强大

3.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权力高度集中  D.严格的等级制度

5.以下有关选拔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6.从秦朝到清朝,主义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7.明史专家吴晗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8.“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

   A.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B.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C. 与皇帝“共治国事”            D.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9.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加强主义,不断改革机构。下列能正确反映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程的是

   A.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军机处

   B.都察院——提点刑狱司——御史台——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改土归流

   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10.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11.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12.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

13.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14.2009年2月,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企业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15.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亥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过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临时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17.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 、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 、中国党、长征、抗日

18.辛亥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9.“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国

    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20.东方卫视《壹周立波秀》栏目在2011年隆重推出“七·一”特别节目《国家大事》,以其特有的形式纪念成立90周年。其中的背景标语就是一部浓缩的党史。下列标语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列强,除军阀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21.以“中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的摇篮;②中国的摇篮;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①:这支人民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C.③: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领导,标志着由幼稚走向成熟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23.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②之后跟随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24.胡绳在《中国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党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第一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5.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根据统计,国民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和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27.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

28.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四位同学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错误的是

A.这里的“人”是指“城邦”中的男子    B.这里的“城邦”实际是指公民集团

C.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      D.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29. 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人集会的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古希腊民主开放的政治理念      B.从侧面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的情况

C.形成的根源是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D.与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

30.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B.直接民主的泛滥 C.轮番而治的弊端 D.行政的

31. 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说:“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32. 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组建陪审法庭                  D.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33.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4.“大抵欧洲各国的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先首推周秦。”这是因为罗马法

    A.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C.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35.“16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  A.当时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B.当时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D.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36. 有学者研究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盂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A.责任制内阁确立     B.宪章运动展开  C.1832年议会改革     D.两党政治确立

37.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国《德意志帝国》

C.美国的1787年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8. 伏尔泰在评论某国的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是

A.光荣后的英国 B.大后的法国C.战争后的美国 D.统一后的德意志

39. “(美国)为了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B.突出了议会至上原则

C.扩大了各州权力 D.加强了联邦权力

40. 近代一位历史人物认为:“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代之。”这描述的是

A.君主           B.民主共和          C.中体西用         D.君主立宪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第三次发生于1949年,它创建了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六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虽迟我,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改组问题》

(2)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辛亥有何历史意义?(6分)

(3)导致材料六中“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为改变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6分)

    材料七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八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材料七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5)材料八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分)

驻马店市遂平中学201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C    D    C    C    D    A    B    C    B    C    D    D    A    B    A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0

答案35    36    37    38    39    4    

B    B    B    C    C    B    B    A    C    C    D    B    D    C    D    C    C    A    A    D

二、非选择题41题(共40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4分)

(2)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进步。(6分)

  (4)表现:推翻君主政体,建立中华;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

(5)落实: 1949年《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2分)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

文档

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集权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的淡漠D.王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