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餘年來台灣和大陸蝦類養殖先後大幅蓬勃的發展,另外除了兩岸之外,包括整個亞洲地區、中南美洲和世界各地也都投入難以計數的人力和資金發展養蝦產業。蝦類養殖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要產業之一,它不僅可以提供為食物的來源,同時可為該國家帶來極豐厚的經濟價值與利益,並且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勞工就業機會。但是,養蝦產業積極發展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困擾,其中包括生態環境改變和地層下陷等,甚至因為過度發展、管理不當和養殖生物疾病的發生都造成養殖業者難以估計的損失或挫敗,這樣的現象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巨大的衝擊已使得各國專家學者和經營管理者開始重新思索:在減少對生態環境衝擊和順利養殖成功的前提下,如何使養蝦產業得以永續發展與經營?
綜觀目前世界各國的養蝦狀況,要達到過去的養殖盛況是一項極為艱鉅的挑戰,所以絕不能再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心態來面對或解決蝦病的問題。如何針對養蝦技術與管理,發展新一代的養殖技術與觀念,促進蝦類養殖技術的整體革新便成為務之急。在這樣的前提下,運用正確而有效的養殖池管理模式並配合益生菌的新技術來防治疾病、改善養蝦池的環境,使蝦類養殖能徹底脫離藥物和抗生素的控制,同時更是促進養蝦產業能永續經營與發展的第一步。
1-1 高密度蝦類養殖疾病防治與控制系統
回顧蝦類養殖技術的演變約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主要是粗放或半集約式養殖,此種養殖模式對自然環境衡擊較小,疾病發生的機率也低,但投資金額和利潤也較少;第二個時期養殖戶在高投資報酬率和快速回收資金的誘因下,大量建築養殖池並提高放養密度和養殖面積,同時藉由機械設備進行大量的換水,以期使養蝦更快速成長和收成,但是由於早期養殖戶對養蝦池設計、水文、環境和養殖管理技術,並無深刻的了解;因此,雖在短時期獲得暴利,但也在這個時期種下失敗的種子,台灣在1998年養殖草蝦大量死亡就是個很深刻的案例。基於兩岸和世界各國的失敗案例,也讓一些對蝦類養殖專門的學者專家進行深入的採討和研究,期望找出但更希望建立一個能永續經營發展的養蝦事業的模式,因此就興起第三波養蝦的風潮。
在養殖技術的改良上除了研發超集約循環水養蝦系統外,我們更研發與建立室內外分段式養蝦、超高密度立體式養蝦和全淡水養蝦系統與管理技術。室內外分段式養蝦系統是利用玻璃纖維桶、塑膠布或水泥池進行分段式的養殖方式,我們是在6噸的水體中放養PL-8的白蝦苗各3萬尾和五萬尾,經飼養35天後,3萬尾組的存活率為70﹪,而五萬尾組為65﹪,蝦體大小更可達3-5克的重量;再將白蝦分養至5噸的水體中,放養量分別為1500尾、2000尾和3000尾,放養密度分別等於每平方公尺188尾、250尾和375尾,經過45天的養殖後各組的平均收成體型分別為11.9克、12.8克和11.8克(圖一),換算成每公頃收成量為19噸至33.2噸;全程養殖的管理技術和理念,主要是使用自行開發的益生菌和免疫激活物質,再輔以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同時配合吊網培育出的石蓴,控制養蝦池環境的平衡,以達到高產量、高活存率和低成本的目標。這樣的養殖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不需要使用高成本和複雜的養殖系統,也不需要有複雜的管理技術,更不需要複雜的的監控系統,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達到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圖一:室內分段式養殖模式
超高密度立體式養蝦前後分二次實驗進行,第一次小規模試驗是使用不銹鋼鐵架以紗窗網包圍成五層的養殖構造(圖二),蓄養水體為500 L,每一層放養量為50尾7.2克的白蝦,養殖21天後白蝦的成長已可達到10.5克,活存率高達93﹪;因此,由這項小規模試驗的成果,我們認為可以進一步進行較大型的實驗。這項實驗是使用二噸的玻璃纖維桶,桶內放塑膠籠(0.5m×0.4m×0.2m)分四層共40個籠子,分對照組和處理組進行白蝦的飼養試驗(圖三和圖四),白蝦初放養的平均體型為2.5克,處理組使用有益微生物和免疫激活物質,並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進行實驗,放養量經換算後50尾組等於每平方公尺放養1096尾,100尾組等於每平方公尺放養2192尾。經飼養60天後,實驗結果發現處理組50尾組活存率為81.5﹪,收成體型大小為9.1克,100尾組的活存率約為71.6﹪,收成體型的大小約為7.8克;對照組50尾組活存率約為74.3﹪,收成體型大小則約為7.2克,100尾組活存率則約為65.5﹪,收成體型大小約為6.3克。處理組換水量為6天換水一半,對照組換水量則為每天換水一半,用水量對照組是處理組的6倍。換算成每公頃收成量時,使用益生菌處理的系統在50尾組為81噸,在100尾組則高達122噸。但是,目前這個系統仍然有不少的缺點,特別是在飼料投餵管理上人力的耗費,因此尚需要開發自動化投餵系統,才有可能應用於現場養殖。不過,這個實驗卻透露了一個訊息,使用於養殖環境中使用益生菌和免疫激活物質,並配合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的管理方法,確實對養蝦管理技術而言,是一個較自然有效而且正確的永續經營管理方向。
※活存率93﹪
※每層蓄養50尾白蝦(平均7.0克)
※養殖21天,成長至平均每尾約10.5克
圖二、超高密度立體式養殖
圖三、超高密度立體式養殖系統全視
圖四、超高密度立體式養殖系統側視
全淡水養蝦技術首重蝦苗的淡化流程(圖五),對於淡化的速度絕不可操之過急,因為淡化速度過快會影響到培育蝦苗的活存,也會影響到後面放養的活存數,所以必須小心謹慎進行。這項淡化技術之應用,適用於廣鹽性之海水蝦種,因此只有草蝦、南美白蝦、紅尾蝦、沙蝦可應用這項技術,這個技術的重點在養殖池鹽度降低至幾乎測不到鹽份的池水中,蝦類依然可維持正常成長至收成。
圖五、蝦苗的淡化流程
目前為止,臺灣和東南亞地區有許多草蝦和白蝦養殖成功的應用實例,尤其泰國生產的草蝦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淡水養殖區生產出來。1999年後半年臺灣屏東地區從淡水長臂大蝦的養殖池改養美洲白蝦,可以在兩個月餘的養殖期間內,由蝦苗養成長至約12克/尾,可稱的上是一個成功的嘗試與轉型。然而,在淡水資源缺乏及規劃管理不易的狀況下,我們並不持鼓勵的態度;但由於陸續有應用此技術養殖成功的案例,使以前諸多己經廢養的養殖池再度重現生機,仍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養殖體系。
一般而言,草蝦與白蝦皆為廣鹽性的蝦種,生長在鹽度較低的環境時,生長速率可能比較快,同時有人指出在低鹽度時,這兩種蝦子對抗病原(如IHHNV、白斑病毒或弧菌等)的感染有較佳的效果出現,但畢竟對蝦原本是生長在海水或半淡鹹水中,急速的改變其生活環境如鹽度、溫度等都會對其造成緊迫而影響其存活率。因此,在實施淡水養殖法時,必須在培育蝦苗的過程中,於後期幼蟲階段(正游期,Postlarval stage簡稱為PL),慢慢的淡化池水的鹽度,才可獲得成功,此方法是每天降低1-3ppt為原則,將蝦苗馴養於接近無鹽度的水中。我們可在PL2-PL5以後進行淡化馴養,淡化步驟為蝦苗出繁殖場後,在黑殼池中(nursery pond)進行鹽度淡化,務必先將蝦苗生長環境的鹽度逐步調整,每天降低1-3ppt為原則,淡化工作進行至0.2-0ppt為止(此工作進行中必須注意淡化期間餵養餌料供給以避免殘食)再放入養成池,使存活率能保持良好。放養時應注意養殖池水,必須放入海水或鹽鹵、粗鹽等,再引入淡水進行放養。這些淡水馴化工作亦可在繁殖場中一次完成且不經黑殼池,但以淡化至接近零度為原則,同時必須與養殖池的經營者密切配合,以免造成蝦苗大量死亡。
這種養殖方法是讓原本生長在海水或半淡鹹水的蝦子養在淡水中,所以蝦子就必須進行滲透壓調節避免過多水分進入,並防止礦物質的流失以維持體內滲透壓的平衡。所以在『淡水養殖法』的環境中,蝦子對氧氣與能量的需求量會增加,因此必須加強水車的供氧量和水車的數目;再則,我們必須改進飼料的配方並增加能量、礦物質和免疫激活物質,防止蝦子能量不夠和礦物質流失。此外,蝦子在淡水環境下含氮排泄物會大量增加,所以應熟練使用益生菌(如光合細菌、枯草桿菌等)處理水底質可能累積過多的含氮廢物和有機物質等,以保持水底質環境的良好。
1-2 蝦類疾病防治新觀念與技術
台灣在1988年養殖草蝦大量死亡和1992年養殖斑節蝦和草蝦又因病原的感染事件發生後,亞洲各國也先後的受到蝦病的感染而造成蝦業生產量急速下降,各國學者專家都在苦思良謨,希望解決蝦病的問題。近幾年來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1987年至1990年間養殖蝦類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遭受草蝦桿狀病毒和弧菌等的雙重病原嚴重感染,因而導致肝胰臟及消化道的壞死;然而,到了1991年養殖的斑節蝦、草蝦和紅尾蝦一旦罹病後,則迅速發生大量的死亡,快則1至3天,慢則一個星期就可能全數死亡,病蝦軀體殼上會出現明顯的白斑症狀,經鑑定後為病毒感染造成,且由於此病毒對上板細胞和淋巴造血組織等具特異性感染,及引發白斑病狀之特殊性,因此將此病稱為白斑病毒。這些年來,台灣及亞洲各國家養殖蝦類大量死亡的發生,白斑病毒雖然是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因素,但是我們曾調查台灣及東南亞國家超過數十個發生白斑病的蝦場中,幾乎在75﹪以上除了有發生白斑病外,且又可於瀕死的蝦體組織分離出病原性弧菌,尤其是以螢光弧菌(Vibrio harveyi)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等佔最多數。但是,我們也同時發現許許多多發生白斑病的蝦場,雖然受到白斑病的感染,卻在小心照顧和細心正確的管理技術下,仍然可以有很好的收成和產量。這些案例卻給了我們一個很大啟示,在病原無法根除和病原充斥在養蝦水體中時,惟有仔細做好放養前的處理工作,同時使用正確的管理觀念和養殖技術,相信要有一個好收成產量應該不是困難的,然而什麼是正確的管理觀念和養殖技術?
我們分析蝦類養殖罹病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的條件:1.要有病原體的存在;2. 一定量的病原體;3.蝦體免疫力低落。然而,我們進一步探討後可知,要在養蝦環境和水體中完全沒有病原體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同時為了要達到此一目的而使用藥物和抗生素控制,已經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所以,只有藉由更自然的方法和產物,控制病原體在一定的安全濃度下,同時有效提高或刺激蝦體本身免疫及抗病的能力,才是正確解決蝦病與防治蝦病之道。
多年來我們努力於蝦病病因的研究及治療方法的建立,我們仍認為『預防重於治療』是最重要的防治之道;因此,我們試圖建立一套全面的蝦病防治系統,這個系統從養蝦的四個面去切入,希望從『蝦』、『疾病』、『養殖環境』和『飼料營養』四方面,作全面的改進與整合(附錄一)。
1、『蝦』方面
對於生產用的種蝦,以高效率、高品質的人工飼料培育,並透過人工飼料強化種蝦的免疫與抗病能力,同時降低病原的感染,強化種蝦的健康程度,也利於生產優質的蝦苗,以解決和防治第一個源頭的問題;對於蝦苗的培育,絕對不使用高溫、抗生素或濫用藥物來孵化和培育蝦苗,以免初期即破壞蝦苗的健康並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同時在孵化和培育的過程中,藉由益生菌對水質環境進行改善與控制,或於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及其產物如免疫激活物質之飼料配方改進,以及利用益生菌抑制病原菌等多管齊下,來預防蝦病之發生和強化蝦體抗病能力。藉由種蝦、蝦苗培育管理技術、益生菌和免疫激活物這四個點,建構與解決蝦子產業源頭『蝦』的層面,以培育出所謂的『健康蝦苗』。
2、『疾病』方面
我們利用益生菌、免疫激活物和抑菌劑等三個點來形成一個疾病的防治面;這個原理是透過蝦子罹病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的條件;1.要有病原體的存在;2.病原體的量要成長到一定的程度;3.蝦體本身免疫力下降等而來的,換言之我們利用益生菌和抑菌劑控制及處理水底質,使病原體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之下,同時使用免疫激活物質提高蝦體免疫與抗病能力,預防病原菌和病毒的感染。當然,這還必須要靠檢驗疾病試劑的開發來作為管理的輔助,雖不能直接解決蝦產業的問題,它是迅速而有效的發掘問題,提供給專家學者或養殖業者,如何建構一條防治之道,所以仍必須靠管理與控制技術的研發,方能做好疾病防治的工作。
3、成蝦『養殖環境』方面
我們過去曾長時期觀察養蝦池和底土的細菌相變化,發現蝦池水和底土中的弧菌族群會很明顯的增加,並成為優勢的菌種,發病的蝦池環境中,病原弧菌的數目可高達70%以上;相反的,養殖情況良好或未發病的蝦池環境,弧菌僅為多種出現於蝦池的細菌之一,並不會成為優勢的菌種。因此,我們在『養殖環境』這一個面,著重於正確且按部就班的管理策略,同時使用多樣的益生菌合併處理與控制水質、底質,藉由這樣的方式控制好水底質的環境狀況,謹慎的做好飼料投餵管理,以防止病原弧菌量的突增或成為優勢菌種,讓『養殖環境』在微生物、藻類、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水底質四方面的動態平衡之下,使得養蝦池能永續使用和永續經營。
4、『飼料營養』方面
過去對於飼料營養的研究多偏重於飼料配方的開發和營養需求的探討,但是現在飼料營養的開發應針對如何讓蝦子吃的好又不會有負擔;因此,我們針對吃的好是透過飼料中添加益生菌的改進,讓蝦子對飼料的利用與轉換率能增加;也同時能透過飼料中添加免疫激活物質的處理,提高蝦本身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不會有負擔的改進飼料配方,降低對蝦子本身與養殖環境的負荷,朝抗病與環保飼料的方向邁進。
1-3 結論
總結以上,蝦類的養殖是一種關係諸多原因,如病原存在、蝦體健康程度、養殖環境變化和飼料營養互為一體又互相影響的產業,無論是桃拉病毒、白斑病毒或是過去的草蝦桿狀病毒,甚至是病原弧菌都非蝦子的絕對致命病原;在養蝦產業如此普遍的今日,這些病毒或細菌都已普遍存在一般的養殖水域中,如果要找尋沒有病原存在或維持一個無菌的養殖水域實在非常的困難。當然,利用檢疫的方法來篩檢沒感染病原的母蝦或蝦苗,理論上是具體而可行的方法,但是如何杜絕蝦苗在進入養殖池後又不再受病原感染,卻又是一項極具困難的技術。因此,我們認為成功的養蝦若能從蝦體健康的加強(例如使用免疫激活物質或疫苗來增強蝦子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加強養殖環境管理技術的應用(例如使用益生菌控制水底質),或利用添加益生菌改進飼料配方,同時培育健康蝦苗(不用高溫、不用抗生素、不濫用藥物),作一有系統的管理與控制,應該是養蝦產業較為可行的方法(附錄二),養殖水域中存在太多引發蝦病的緊迫因子,如何去除或控制這些不良的因素,使蝦體的緊迫減少,方能使養蝦再次成功;如果只是一昧不做詳細評估爭相競養,不注重技術與管理開發,心存僥倖,如何能成功呢?因此,如何開發避免發生大量死亡的養殖管理技術,使養蝦產業的損失和風險降至最低,是我們目前蝦類養殖最切需要突破和研究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