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浓郁而绮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神秘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故事架构生动有趣,情节设计离奇曲折,人物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幽默,语言表达明快流畅,富个性化。其中,尤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在这一系列形象中,孙悟空无疑是作者最具笔力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追求自由 战斗意志 桀骜不驯
从我国文学史的神话作品来看,孙悟空是一个被刻画的最完美的神话英雄形象。身为主角之一的孙悟空无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是我国以至世界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形象之一。他是不怕困难,忠诚敬业,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争取自由的英雄的化身,是追求自由平等并为之终生奋斗的英雄代表。他的光辉形象深受人们喜爱,跟他有关的故事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人们感觉到束缚和压力时,就说是“紧箍咒”;遇到的或把情况搞得一塌糊涂时,说成是“大闹天宫”;形容速度快或差的远为“十万八千里”;鼓励别人战胜困难,即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等等。此外 “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这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带给我们的特殊文化现象。
一、孙悟空是一个蔑视权贵和勇于反抗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极强的人物,具有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一)不屑神佛等统治权威,桀骜不驯
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应允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时,要求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他还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拂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 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
(二)勇于斗争 、坚忍不拔,有着顽强的斗志
他在西天取经路上面对重重困难,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直到最后胜利。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的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擞精神,强行索战。在小雷音寺群神被擒,他却孤军深入,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仍旧与恶魔相斗;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借芭蕉扇等,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的斗争精神。他不象唐僧那样动不动涕泪交流,也不象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动不动就“分行李”、“散伙’。在五庄观,由于孙悟空偷吃了人参果,推倒了人参树,师徒四人接连两次被镇元大仙擒住,进行严刑拷打,并要下滚油锅。孙悟空乐呵呵的,不当回事儿,以游戏的态度和手段对付这酷刑。当师徒四人被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和大鹏雕擒住以后,唐僧、八戒、沙僧都放声大哭,而孙悟空却笑容满面,没有一点悲观情绪。在第六十五,六十六回中。唐僧师徒误入黄眉老佛假设的小雷音,遭了难。孙悟空为救出、师弟,完成取经的大业,几次三番与黄眉怪较量,战斗失败,失败再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实践表明: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他的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二、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英雄好汉形象
孙悟空和唐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僧虽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袖,却常常是一个人妖不分,善恶不明的糊涂虫,而孙悟空不仅有火眼金精,能辩别真假,认识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敌我观念十分明确,爱僧感情无比分明,对残害人民的妖魔刻骨仇恨,除恶务尽;而对被残害的人则扶危济困,救人救彻。在乌鸡国,他扫荡妖魔,辨得邪正,为乌鸡国报了冤仇,也完全是主动除妖。在车迟国,孙悟空主动济困扶危。解救那些受压迫剥削为道士服劳役的和尚。所以,那些小僧十分感动地说:“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抱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大多是既危害唐僧,又同时残害人民的。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的坚强决心。
孙悟空的胆量是超人的,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他在比丘国,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药,而悟空却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伏了妖怪,解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了贫困的樵夫。可见,悟空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一方百姓除害,这种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所作所为,给读者树起了一个典型的英雄好汉形象。
三、孙悟空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
(一)动物性
孙悟空是一只活生生的猴子,他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在黄风岭王老者家借宿时,王老者形容他是“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魔”。尽管他学会了七十二变,但猴子的自然属性依然改变不了。如在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悟空变做妖母去救,而八戒一见那红屁股就认出了他;和二郎神打斗时,因为尾巴无法藏好而漏了陷;在听菩提祖师讲道时,猴子的本能还是无法克制住。
(二)人性
孙悟空他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勇于奋斗。他历尽千山万水,出海访仙学道,希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不让阎王老子暗中管着,保持长生永久,他闯进地府索取生死薄,勾销猴类名字,又打出“齐天大圣”之旗,要做一个与天地山川“齐寿”的大王,更要做一个与天地神佛齐平的大圣。他聪明机智、勇敢调皮 。在对付妖怪时,他有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钻到妖怪肚子里,打滚、踢腿、上窜下跳,疼得妖怪满地打滚,不停求饶。他秉性骄傲,争强好胜每遇到妖怪,他先把自己大闹天宫的“丰功伟绩”炫耀一遍,再称对方或是妖怪,或是晚辈,奈何不了妖魔鬼怪时也容不得别人小看,争强好胜的性格表露无遗。入住水帘洞后,众猴们都陶醉于快乐之中,他却一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为王?”这种名至实归的背后掩盖不住的是他的逞强好胜,好出风头的顽劣性。
(三)神性
孙悟空是神,他会七十二般变化,有无穷的本领,他翻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 ,他的兵器金箍棒大到能顶天立地、小到能塞进耳朵,他拔一根毫毛就变成许多小猴子。他蔑视貌似强大的天国威严,敢在玉皇大帝面前傲立,自称“老孙”,叫玉帝为“老官儿”;为报复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大会,就来了个“乱蟠桃”,还因酒醉误入兜率天宫,在太上老君丹房中大嚼金丹,不屈十万天兵天将,打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又是一场大闹,使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甚至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太太、老翁,三次戏耍唐三藏,都没能逃过悟空的火眼金睛,被他一一识破。这些事情,决不是一个平常的凡人所能做到的,也正是靠着神通,孙悟空才能闹得天宫,才能除妖降魔,才能取回真经。所以,孙悟空是一个猴、人、神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猴,表现了他的动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通过超凡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怪诞的变形的艺术手法所描绘的漫漫“西游”全景,无不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孙悟空是一个本领高强、正直善良、英勇善战、百折不挠、坚持真理、不畏艰险、不畏权威、淳朴坦诚的理想形象,是吴承恩备加颂扬、寄寓了一定的政治理想与审美理想的英雄形象。在当时虚伪冷酷、奸佞横行的时代,作者塑造并赞美这样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孙悟空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形象体现。
参考文献:
①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版)(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② 《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③ 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 ,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④ 刘怀玉,《西游记人物画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 吴承恩,《西游记》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