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向恒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社会社会治理的新理念,要创造一种稳定与活力之间的新平衡,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做减法,社会做加法。要减少行政审批、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要广泛动员老百姓参与进来,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真正建立起小大社会的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
1什么是社会治理
1.1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有什么区别
总在《总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第一,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相比,主体更加多元。传统社会讲社会管理,主要是党政一家,占绝对主导,现代社会,开放的社会,多元化格局、利益格局的社会里面,党政包揽天下已经不行,必须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第二,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是民主协商。传统社会的管理是自上而下,以强制为主,有更多的人治色彩;第三,依法办事,现代社会治理讲的更多的是法治;第四,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权益、保障维护人的尊严。
1.2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先概括了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种理念和目标,实质上就是坚持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坚持公平正义、以民为本,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持和谐与在和谐中保持发展的辩证统一思想,对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和谐观。
2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1社会机构的变化
(1)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结构方面,大家可以直观感受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们国家家庭人口规模平均为4.41人,也就是5口之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国家庭人口平均规模下降为3.09人,现在我们以三口之家为主。虽然放宽了二胎,但是在城市存在大量丁克家族,特别是大城市,丁克家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原因,使空巢期进一步提前,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
(2)城乡结构变化。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使农村的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还处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主要还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个别地方开始逆城市化,从中心区到郊区去。城市化的本质是人的城市化,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未来影响世界的两大因素,第一个美国的高科技,第二是中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影响了几亿人的生活,大规模的乡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是:农村的地谁来种?农村的社会治理怎么治?农村今后怎么可持续?转移到城市的这部分人,就业、住房、看病等问题怎么解决?出租房屋怎么管理?婚姻怎么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怎么办?等等,需要我们有一种全新的观念来治理我们这个社会。
(3)阶层结构变化。①需求结构的变化。现在的民生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这些问题很突出,主要原因:一是需求的标准高了,二是需求的结构多样化了。现在老百姓基本的需求满足了,但发展的需求越发强烈,我们的需求结构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权利需求、公平需求、生态需求转变,而且群体之间或者代与代之间需求的差异也不同。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心态变了,公平的意识、法治的意识、自由的意识、民主的意识增强了。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如果经济不发展,社会不进步,我们还处在30多年前那个平均主义的低水平阶段,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问题。现在经济发展了,人的需求增多了,人的欲望增强了。这就验证了同志20世纪90年代中期讲的一句话:“发展起来以后,搞不好比不发展的时候问题还要多”。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写过一本书,叫《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在这本书里他讲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观点——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过程滋生着。一句话概括:经济越发展的地方,矛盾可能越多。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件。可以说在从国家到地方,最头疼的工作就是维稳的工作了,维稳里面最难解决的不是个体的纠纷,而是群体事件。③互联网时代的危机。互联网时代对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再以机械化、电气化为驱动要素,而是以信息化,尤其是以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为创新驱动的时代。网民不仅停留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公共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一些网民甚至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义感,对公共事件展开调查、取证和研究,并将结果通过互联网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共鸣,形成“线上”“网下”互动,最后引起更大规模的社会讨论和社会动员。近年来,网民的这种参与模式越来越多,“O2O”商业模式在社会领域迅速扩张。
④政社关系不清。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错位不到位的情况大量存在。比如说招商引资,它是经济市场当中的市场主体行为,更多的应该是筑巢引凤,做好服务,打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大家放心地在这进行投资,为他们提供保障服务。如果直接去招商引资,就越位了,就干了你不该干的事。而在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上又缺位,比如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秩序等等。一个越位一个缺位,费力不讨好,所以职能转变是一个大问题。
3如何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3.1理顺政社关系
和社会的关系,主要是要转变职能,要缩小要瘦身,处理好和社会的关系首先是要改革,要限权社会才能进步,要认识到在社会治理中是主导,社会、老百姓、社会组织是主体,党和只是治理主体之一,而不是全部。比如说新农村的建设,农民就是主体,在做主导,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性的发挥,怎么卖力不见得效果好。
3.2加大力度发展社会事业
要大量地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充分地发挥作用。有一个统计,1万人当中的社会组织,法国有110多个,日本有90多个,美国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有10个。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里面最发达的国家,2015年我们的社会组织只有6个,我们州社会组织只有769个。这说明力量很强大很强势,管的事情太多,购买的服务太少。社会组织很弱很少,作用发挥不出来,而且社会组织的官僚化和行政化严重,不少社会组织是行政上的领导过去的,这是一个大问题。社会组织要社会化,社会组织不能化和化,要是社会成为治理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3.3提高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快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的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明确了法治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新要求。社会治理新就新在法制保障,要依法治国,建立一个法治,要做到干部清政清廉,要靠法治支撑做保障。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委党校学员管理处)
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