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议论文“弥纶群言,而言精一理者也”,意思是说议论文是包举群言、深研事理的文体。这句话从本质上指明了议论文的内容是总结宇宙万物之理,并用理性的目光再回视大千世界。因此议论文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反映世界、揭示与阐明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接触大量的议论文,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提高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因此,中考把议论文阅读列为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议论文出现的频率及所占分值也在逐年增高。
下面结合近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议论文阅读材料和试题谈几点看法。
一、议论文阅读材料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阅读材料是命题的基础,一般都选取精品文章。选文呈现如下特点:
1、内容: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切合教材实际,贴近同学们的思想实际,反映社会现状。大致涉及以下几类问题(按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顺序):①思想评议类;②教育、治学类;③社会改革类;④自然、社会科学类。
2、样式:绝大多数是比较规范的议论文,论点鲜明,不少文章有概括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子,论证过程清晰,运用了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基本上是立论文章,少数带有驳论成分,但基本上没有纯粹的驳论文。篇幅都比较短。
3、来源:90%以上选自课外,基本上是全文录用;剩余的近10%来自课本,多为课文选段。
熟悉了选文的特点,平时选取练习材料就应该贴近这个标准,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例如,不应在政论性很强的文章、驳论性的文章上过多耗费精力。
视屏显示:
二、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的能力点
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三种能力:
1、考查文体阅读能力。
议论文阅读有一部分传统试题,依据文体特征设题,涉及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考查基本阅读能力。
基本阅读能力是阅读各类文体的文章都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认读能力;②理解能力;③评价能力;④应用能力。
3、考查语言应用能力。
视屏显示:
三、试题考查内容解读
1、考查文体阅读能力的题目:
①判断、拣选或概述文章的论题。论题即议论的问题,单独考查论题的题目,论题不同于论点,它不包含作者的观点。这是客观性试题的一种,近年来,阅读题中这一类选择题数量被严格控制。
②识别、拣选、提炼或表述中心论点、分论点。如果只是识别和拣选,理解了内容,解题就没有什么困难。有的议论文没有现成的表述论点的句子,这样的题难度就比较大,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③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要弄清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它是从正面论证论点还是从反面证明论点。
④辨识论证方法,分析作用。回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它们的一般作用,解题时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⑤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论证结构,划分文章层次。要求把握作者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能够划分全文的结构,或者划分重点段落的层次。
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解题需要从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方面,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有的试题还考查修辞的作用、关联词语的运用等。
视屏显示:
考查文体阅读能力的题目:
①判断,拣选或概念文章的论题。
②识别,拣选,提炼或表述中心论点、分论点。
③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④辨识论证方法,分析作用。
⑤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论证结构。
⑥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
根据上面分析的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考查的题目,同学们应该掌握的文体知识是:
①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理性文章。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大多用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句表述,它应是一个正确的判断。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提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用题目标明,有的在文章开头提出,有的在文章中间提出,还有的在文章结尾归纳,等等。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两类。事实论据包括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确凿的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公式,规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等。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等。论证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总之,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引论,本论,结论是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也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方式来概括。
引论部分,主要是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本论部分,是对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结论部分,起收束全文的作用,或再次强调中心或发出号召,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有的议论文没有的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式划分,议论文分立论与驳论两大类。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视屏显示:
议论文阅读应掌握的基本文体知识:
2、考查基本阅读能力的题目:
①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议论文阅读中有一定数量的试题以信息的辨别、搜集和提取来考查理解内容的程度。例如选文《书的征服》题目:作者说,书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书的“征服性”和“侵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张要“征服书”,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出两种“征服书”的方法。这些题目都是引导考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选准有效的阅读范围,提取相关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的信息。
②领会句子、词语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已经摆脱议论文的文体概念,考查思维能力。例如选文《思考着黑猩猩的思考》题目: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它沉重地坐在地上,沉重地思考着”这句话的意思,然后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不恰当的。
③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如选文《宽容是美德》中的题目: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各是什么?请分别用8个字来概括。这是文章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要求简洁地概括论据的内容。回答时要根据对事例的表述,领会核心内容,理解同论点的关系,然后提取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或以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④考查把握句子或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例如:根据你的理解,在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过渡是一切文章样式的结构需要。题目要求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填写过渡段(句)。
⑤考查评价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选文在论述读书时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这是要求补充论据。再如:文中说“……就这一点而论,他们是些永远也长不大的儿童。正是‘为什么’的追问造就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依然年轻”。除了所举的爱因斯坦的例子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是这样的人?试举一例,并说明你为什么要举他(她)的例子。审题要注意,题目有两个要求:第一,列举事例;第二,说明理由。答题靠的是平日丰厚的积累,列举事例必须真实、典型。又如:请你根据对选文的认识,仿照文中表述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解题首先要求整体感知选文的内容,再根据文章的启示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分论点。这个题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述能力,还考查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把握。
这类题目还有:“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请举一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主要考查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对本文的重点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考查了评价能力。
视屏显示:
考查议论文基本阅读能力的题目:
①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领会句子词语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
③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
④考查把握句子或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
⑤考查评价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①整体感知,逐段概括要点。先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大致谈了什么内容。然后,逐段概括要点。具体作法是:用一句话概括一段要点。内容简单,读后一目了然的段,可以直接概括(如有中心句的段);内容比较复杂的段,可以先勾画重点词语,然后连词成句,适当改造一下,用来概括要点。
②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合并同类”的方法,划分出全文引论,本论,结构三部分。
分析引论部分:是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还是提出与中心论点有关的问题。
分析本论部分:这部分举了哪些事实,讲了哪些道理?再归纳层次之间的关系:并列的?递进的?总、分、总的?再归纳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分析结论部分“全文是怎样收来的”。是发出号召,再次强调论点,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清楚了全文结构的基础上,理清全文思路,明确文章的论点。另外,读正文前审视议论文题目也是益于读懂文章的方法,这样做还可以训练联想能力,推断能力,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也有好处。审题一般从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确定题目重点词语入手。
③揣摩语言的准确、严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语言包括:对词语的含义要了解清楚,不能含糊;一些指代性词语指代的意思要明白;要注意词语使用时的搭配和前后照应;弄清楚一些句子的重要句子的结构,等等。
议论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是鲜明的,这与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的态度和所持的观点密切相关。形式上,往往体现在句式的运用和词语的作用上。例如《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一个肯定句,作者用“我们”和“中国人”构成复指形式,给人以强调,突出的感觉,中间传达出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子孙那种豪迈感情。若缺少“我们”一词,成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同样是一个完整表述,但感情色彩就差多了。阅读中要学会揣摩。
四、试题举例,解析答题技巧
试例一:2003年河南省中招试卷议论文选文阅读
学会欣赏
①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两个妈妈聊天,都希望对方能欣赏自己的孩子,却忘了应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同学取得了进步,期待你的赞许,你却漠然以对……人们总是太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②其实,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你所付出的只是几句赞誉,几下掌声,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但别人会从你的欣赏中得到欢乐、鼓励和信心。有了欣赏,即使平凡山水、野花小草,也可悦人目;简单言行,淡淡情意,也能暖人心。
③欣赏,需要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心正眼才正,才能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心善行才善,才能在与人为善中给人快乐,给己快乐。
④欣赏,需要真诚与宽容。抛弃虚伪,拒绝冷漠,远离,才能真实地接纳一切真、善、美。有人赏物易,赏人难;有人赏远离自己生活之人易,赏身边之人难;有人乐于自我欣赏而不屑于欣赏别人……这些病态的欣赏,皆因心灵的本质失去了固有的洁净明澈。
⑤欣赏,需要一种宏伟的气度,非品格磊落之人不能为。以赏花为喻:有不惜掏钱买花却疏于培育以至花儿香消玉殒者,有见花美而心动继而动手折之者,还有徒羡美艳外表而心仪于罂粟者……种种变味的欣赏或源于狂热冲动,或源于自私浅薄。使人获益不多,受累遭害不少。
⑥欣赏,需要智慧。透过欣赏之物,可以窥见欣赏者的品位及情趣,超脱凡俗的纷扰,以小见大,于细微中窥见生命的真谛,观一花即观一世界,见小草可见大精神。与常见之美面对,便享有故知重逢的欣慰;与罕见之美面对,则拥有相见恨晚的惊喜。即使身处荒漠绝城,亦能欣赏到常景常物中难得体味的孤独苍凉之美。
⑦学会欣赏,欣赏才会成为一块成色极好的孤独苍凉之美。
15、从第④段看,加点的“固有的洁净明澈”指的是 真诚与宽容 ,要想保持这“固有的洁净明澈”具体应该 抛弃虚伪,拒绝冷漠,远离 。(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6、从全文看,文章开头所举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引出话题(引起正文) 证明应该“学会欣赏”(或:证明现实社会中缺少欣赏。或:用来证明论点)
17、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填空。(3分)
亮明观点 举出事例 分析原因 指明危害
18、从全文来看,真正的欣赏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2分)
具备一颗政治善良的心,真诚多宽容,宏伟,智慧。
19、第⑥段画线句让你联想到唐代诗人的哪句诗?(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分析:应该说2003年河南省中考试卷上的这篇议论文的选文也是很好的,第一选文很有现实性,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较多的人只会欣赏自己,而不会欣赏自己周围的人、事、物,所以本着议论文思想性强的原则,选文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也有启示。第二,《学会欣赏》也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全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语言哲理性强,很适合考查学生的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这篇选文后面出了五个考题,15题是考查学生对加点的短语“固有的洁净明澈”的词义理解及文段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的理解。解答这道题应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第4段的内容,这样结合语境就能理解它的含义。第16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这篇选文开头所举事例作用的理解,答这道题一,可结合我们学过的议论文一般开头举事例的作用去思考;二可结合下文内容去思考,这样就能找到正确答案。第17题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思路的理解,在阅读时认真分析每段所写的内容,再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这对多数考生来讲仍是较容易做到的。第18题继续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如果考生读懂了全文,答起来就不会困难。第19题除了考查学生对第⑥段文段内容理解外,还考查了学生课外对古诗词的阅读及积累情况,平时不注意阅读和积累的同学是很容易把给分的题丢掉。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大家要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视屏显示:
试例二:2002年河南省中考试卷议论文选文阅读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赢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宽容是美德 (1分)
18、第①段引用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1分)主动地引出话题----宽容
19、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各是什么?请分别用8个字概括。(3分)
周恩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李世民:不计旧恶,量才重用
秦始皇:不计前恶,广纳贤才
20、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其作用是 说明不具备宽容美德的人不能成大器,立大业。 (2分)
21、第②自然段是从 正 面进行论证,第③自然段是从 反 面进行论证,把两段结合起来看,其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对比论证 。(2分)
22、第⑤段中提到“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请举一现实生活的例子说明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2分)
答:启示: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
[分析]这道题基本上展示了议论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考点,全部采用主观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题1考查对中心论点的辨识和理解;题2侧重考查写作知识及对文意的理解;题3重点考查整体感知及概括能力;题4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及运用;题5侧重考查论证思路辨析和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实际运用。6道考题,从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对议论文体知识的理解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对文章要进行整体阅读,如第1、2、3、5题,不从整体上把握,便难以准确作答。其次要把握中心论点,这是解读全文的关键。另外,阅读中要抓住文体本质,对论点与论据之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弄清,这样才能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正确区分观点与材料,从整体上领悟作者的观点及情感,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视屏显示:
22
22
五、议论文阅读题发展趋势预测
1、进一步突出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兼顾文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从2000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阅读要求中可以看出,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淡化了文体,强调基本阅读能力。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与大纲的要求大体相同。因此,今后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逐年增加。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简单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极少甚至完全废除。
2、渗透整体阅读的理念。整体阅读强调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符合文章的阅读过程和认知规律,也是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整体感知不仅仅是内容方面,思路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也属于整体感知的范围。
3、选择题和其他类型的答案惟一的客观题会继续减少,主观题比重会继续增加,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也符合文章阅读理解的规律。
4、开放性试题会有所增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主题,是教育肩负着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引起对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视,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较多地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共同特点是:有放开的一面,立足于“灵活”,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的一面,着眼在“规范”,关于内容、形式、字数等,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框定答案,成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5、由读向写延伸。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在近两年的中考题中有越来越多的体现。有的试题要求就阅读材料中的某个观点或某种写法谈谈认识或感受,写出100~200字左右的文字。这就提高了对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有的还要求就议论文阅读材料写读后感,阅读的文章同时又是作文试题的材料。
视屏显示:
议论文阅读题发展趋势预测
六、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训练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复习议论文,提高阅读能力,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要明确议论文阅读的要求,通过认真学习课内的议论文,掌握精读、略读的要领,提高整体感知的能力,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提高运用议论文知识的能力。然后向课外延伸迁移。我们强调现代文阅读文章从果外选取,能力由课内培养,这绝非套话,而是学习规律的总结。要防止抛开课本,大量做课外习题的倾向。
2、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议论文的知识应该学好,准确理解有关的概念,掌握议论文三要素的作用,但是无须机械地记忆,而是要灵活地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为阅读理解服务。提高能力才是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