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龙启 刘蕴晗 麻辉凯 李孟筑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1期
摘 要: 一个国家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各种消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更是引导社会、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大学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关注新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欲了解大学生关注新闻的基本情况,发现网络是大学生阅读新闻的主要媒介,新闻阅读涉及的内容趋向多元化,不同的阅读群体对新闻存在差异;大学生阅读新闻方式“快餐化”;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处于中下水平;大学生对关注新闻的好处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一些改善大学生关注新闻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新闻关注 现状调查 改善建议
一个国家的新闻报道,不仅是各种消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更是引导社会、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关注新闻,是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动态,提升素养,领会并形成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拓宽认知范围,陶冶身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自己专业学习的进步和知识见闻的丰富,推动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观察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预见,反映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程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关注新闻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互联网呈现给人们一个空前巨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充斥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信息洪流,个人对各种信息的识别及理性分析能力,良好心态,正确的观念,都十分重要。我们选择大学生新闻关注现状的调查,正是为了了解在信息社会,大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现状和影响因素,从中了解大学生的新闻关注特点,为正确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新闻观、良好的心态和理性认识能力奠定基础。
一、调查的核心问题及主要调查结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阅读新闻的现状,我们以中国计量学院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对大学生群体新闻阅读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其发放
基于文献研究和初步调查,问卷设计采取两个部分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由基本信息填写和选择填空共7个问题组成,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政治面貌和人生规划等;第二部分由18个问题构成,针对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途径、内容及对待新闻的行为及看法进行调查。
问卷中1~6、13~22为单项选择问题,每道题目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选项的数目不定,但利用层次差异将选项大体控制在4~5个以达到对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恰当描述。7~12题多选,这样更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关注新闻的基本现状。其中1~4题主要是针对调查大学生家庭背景、政治面貌及大学生人生规划等的调查,5~6题从利用阅读频数和时长考察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总体情况,7~10题是关于大学生了解新闻的渠道、内容的相关问题,11~12题针对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促进因素及阻碍因素进行调查,13~16分别就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程度,大学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情况等对大学生对待新闻的态度及处理方式进行调查,第17~20题是反映大学对当前媒体的看法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最后第21~22题是对大学生对新闻总体认识进行了解,调查大学生在新闻关注方面的需求。
实际发放问卷120份,其中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为116份,有效回收率达98.3%。为综合体现大学生阅读的现状,我们以偏文偏理的两个学院为代表,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以各占25%的比例发放问卷,同时在发放问卷时力求男女比例均衡。实际回收问卷情况见样本信息表。
样本信息表
(二)访谈
此次调查共选取访谈对象20个,其中兼顾文理,从大一到大四对应每个年级各随机抽选2~3人进行访谈,访谈的问题除问卷的基本问题外主要涉及对社会媒体、校园媒体、校园新闻宣传活动的看法建议,以及对学校开设形势与课的态度和建议,最后将访谈所得结果归纳总结以获得真实的材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
基于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处理与分析,加上深入学生群体的访谈,我们整合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当前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时间较短频率较低。
在生活中,所有人都会阅读新闻,但阅读频率和时间各有差异。综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频率为“一天一次”是比较理想的。部分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频率低于一天一次,对新闻的关注较少。40%的大学生每次阅读新闻在一小时左右或以上,60%的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时间低于半小时,体现出大学生在新闻关注方面的差异。(见表1)
表 1: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新闻时间
2.网络成为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接触新闻使用的媒介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和互联网。为体现出大学生了解新闻途径的差异,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量化赋权。(见表2)
表 2:各层次的赋权值表
网络是大学生阅读新闻的主要媒介,而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获取新闻的同学较少,9.51%的大学生将他人言论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36.84%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新闻,59.48%的大学生阅读新闻主要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并对大学生了解新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生,应该注重学生网络新闻意识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和受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电视在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途径中比重有所增加,表明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介仍有较强的影响力。(见表3)
表 3:大学生了解新闻的途径以及相关传播媒介
3.大学生关注新闻的类别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关注新闻的类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倾向,了解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类别并加以引导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阅读时政新闻投入最多,仅有17.24%和11.21%的大学生关注体育和文化科技类新闻。(见表4)
表 4:大学生关注和交流的主要的新闻类别
新闻传播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交流使这种引导作用进一步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讨论新闻话题趋于多元化,时政、娱乐和社会类是大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娱乐新闻等消遣性阅读在大学生中明显增加,超过时政、财经类和科技文化类新闻的阅读,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很大影响。
4.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本次调查以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性别、年级、专业、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政治面貌及大学目标与阅读新闻的时间类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1)女生偏向关注娱乐新闻,关注新闻总时间较少。
男生阅读新闻的时间一般较女生长。就阅读类别而言,女生在对娱乐类新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男生,对其余各类新闻的关注度均比男生低,但相差不大。
图1:男女生阅读新闻的类别
(2)学生党员阅读新闻时间最长,共青团员阅读时间最短。
在阅读新闻时间长短方面,学生党员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为1.19小时,此外三者无太大差别。是共青团员阅读新闻的时间最短,仅有0.4小时,说明大部分共青团员对新闻的关注度不够。(见表5)就关注新闻的类别而言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员及预备党员之间也无太大差别,党员则在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方面较为突出。
(3)大二学生阅读新闻时间最长,大一学生阅读时间最短。
大学生大一时由于初入大学,被丰富的社会活动所吸引,阅读新闻时间最短,大二时最长,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对新闻阅读有更多的需求,阅读时间较大一、大三时有所增加,这与文献【5】中所论述的阅读时间随年级递减的情况并不相符,反映出新闻阅读不同于其他类阅读所独有的特征。
(4)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阅读新闻时间最长。
生活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对其关注新闻的情况也有较大影响。农村的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度最高,一般城市次之,乡镇大学生由于少有良好的阅读新闻的习惯,对新闻的关注度最低。(见表5)
(5)家庭较困难的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时间最长,较富裕的大学生阅读时间最短。
在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分析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比较富裕的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度明显偏高。(见表5)究其原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大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大学生对新闻有更多的诉求。
(6)考研或自主创业的同学阅读新闻的时间最长。
大学生在不同目标下对新闻的阅读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决定考研或自主创业的同学出于考研和创业对新闻的需求,阅读新闻的时间分别为1.1小时和1.12小时,明显长于其他目标的同学。(见表5)
表 5:大学生不同层次关注新闻时间的差异
(7)文科生与理工科生阅读类别存在差异。
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在时政、娱乐、文化科技方面无太大差别,但对于财经方面的关注度,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和知识面不同的原因,文科生阅读时间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但对社会类新闻的关注低于理工科大学生。(见表6)
表 6:平均阅读时间在不同目标情况下的差异
综上,大学生关注新闻的程度因其所属的层次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在某些方面并不十分突出但有各有特点,学校可以依据这些特点和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大学生阅读新闻提供帮助。
5.大学生关注新闻的影响因素。
扩展知识面是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目的,娱乐消遣是促进大学生关注新闻的第二因素。普通大众关注的新闻多为时政类新闻,大学生更关注娱乐类新闻。
基于大学了解新闻的基本途径和类别,进一步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
41.38%的学生认为“学校消息闭塞”是制约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首要原因,因为学习压力大、学校社团活动占用大量时间导致的“缺少时间”。部分同学认为阻碍其关注新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兴趣或认为关注新闻没意义。(见表7)经访谈,这里的“学校消息闭塞”主要是指学校没有有效地利用电视、新闻专栏、校园广播等传播新闻的媒介建立合理的新闻平台。相对于学校有组织的新闻平台,大学生对于网络新闻信任度不高,从而导致大学生不愿关注新闻。
表 7:影响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因素
6.大学生对待新闻的思考不足、盲目性较大、网络互动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在新闻阅读时同样具有其他种类阅读的特点——阅读方式“快餐化”。阅读的“快餐化”体现为对待新闻的浏览时阅读缺乏思考,只有20.69%的大学生在阅读新闻时进行思考,大部分大学生在阅读时会偶尔思考,反映出大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欠佳,使得作为大学生知识摄入点的新闻形同虚设。对于新闻的评论,几乎没有大学生经常参与评论,偶尔评论的占较大比例,大部分同学很少评论或不评论。可见,大学生在网络互动中表现并不积极。(见表8)
由于在校大学生较少接触到电视,对广播报纸没有较大兴趣,大学生在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的了解时倾向于报刊和网络。在进一步了解新闻的最常用途径的调查,大部分同学选择网络,部分同学通过报纸杂志来加深了解,极少部分的同学通过看电视或听广播进一步了解新闻。
表 8:大学生对新闻的思考情况和互动情况
7.大学生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偏低。
从表9中我们看出,大学生阅读并关注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较少接触到电视报纸等新闻,而由于网络新闻来源的特点,导致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常常会有不同的报导,进而使得大学生对新闻的信任程度降低。对相同的事件不同的报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由记者对事件本身的认识的差异造成的;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是部分媒体出自于某些原因故意掩盖事实所造成的;认为是某些媒体煽情报道的或其他原因的也各占到10%左右。此外,大学生对新闻的透明度的满意度大多处于较低水平。(见表9)
表 9:大学生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及透明度的认识
8.大学生对新闻的教育作用有充分认识。
77%的大学生认为阅读新闻有利于或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在大学生的对关注新闻的诉求方面,49.14%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大学生阅读新闻非常有必要,反映出大学生对关注新闻的渴望,也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关注新闻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校园新闻传播媒介远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的需求。(见表10)
表 10:大学生对新闻价值的认识及需求
二、调查结果的启示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度不够高,主要存在大学生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较低、“学校环境相对闭塞”及大学生本身对新闻的处理方式欠佳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和大学生本身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现状。
1.应当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
当前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网络新闻从业者素质、倡导业界自我规范,打造网络新闻品牌、强化新闻伦理建设,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水平,从法律约束、行业规范和道德建设等方面,提高网络新闻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使得新闻的速度、数量、便捷性、形式和服务等优势进一步凸显,从而提高网络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2.大学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关注新闻。
随着中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介环境日益复杂,各种信息大量充斥,媒介信息良莠混杂。大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尚未成型和不够完善的认知与辨别能力,使他们极易受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大学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闻环境,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
就大学目前所形成的新闻传播体系几乎均存在时效性问题,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新闻阅读的需求。校报、报栏、图书馆的报纸杂志要尽可能地缩短更新周期,尤其是报栏和图书馆的报纸杂志。
对于广播和校园网络要规范化,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需求。另外对学校生活区寝室楼下的报刊栏进行充实并进行及时的更新,坚决避免“徒有其栏,空空如也”的现象。
以大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关注为内容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当做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还可依托图书馆经常性地开办引导大学生对新闻正确阅读的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阅读活动,组织相应的社团,并以社团的活动不断地改善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情况。
3.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关注新闻,提高新闻素养。
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新闻在自身成才成长中的作用,把新闻阅读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大学生可以在每天紧张的学习之余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介快捷地了解新闻。这样既不耽误学习,又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大学生应把新闻传媒作为其了解信息、认识社会、丰富知识的重要工具加以合理利用,同时面对纷杂的信息,要仔细思考、认真审视。同时,大学生应当学会识别新闻信息,能够防止虚假、错误新闻信息的干扰。
大学生在阅读新闻信息的时候,要善于从微小的新闻中发现其隐含的意义和价值,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学习迅速联系起来,使新闻“为我所用”,提高新闻素养。
大学生要增强在阅读新闻时的主动性、明确目的性,避免无意识的、盲目的、消极的阅读行为,合理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控制自身接触新闻的类别时间,积极地利用新闻资源,戒除无谓消极的“了解生活资讯”“娱乐”和“消磨时间”的行为,恰当地安排自己的娱乐消遣内容以免耽误正常的学业。
由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绪、正义感和同情心,有些新闻在批评社会成弊和丑陋的时候,部分评论在某种程度上渲染了过多个人感情和非理性色彩,容易影响大学生对新闻的正确态度,产生非理性的社会仇视心理,如果对非理性情绪型引导不力或出现引导失误,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大学生在对这类新闻的处理上要理性思考,如何对这类新闻进行判别也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沛篁.新闻传媒是一部教科书—当代大学生与新闻传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2]凯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趋势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2).
[3]薛菲,张曼玲.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01).
[4]江姗姗,袁曦临,王琳琳.当代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实证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J].情报探索,2010,(10).
[5]李安琪.大学生阅读与年级递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情报探索,2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