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了解浮雕的概念、分类和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的餐巾纸作为材料,将其加工成纸条浮雕。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纸条、泥塑造点、线、面,并进行纸条浮雕的创作。
教学难点:
能用点、线、面。恰当地表现实物,并能运用不同的布局合理构图。 教学用具:
餐巾纸条、KT板、色卡纸、双面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导入课题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画,画面中有什么内容呢?(学生回答略) 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这些物体从画里面走出来?看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2、完全走出来的充满立体感的作品叫雕塑,正在走出来只有一部分雕塑形象凸显于平面之上的我们把这种表现形式称作为浮雕。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知,提高素养
1、师:浮雕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很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很多材质都可以用来塑造浮雕,这些材质赋予了浮雕独特的美感。(出示不同材质的浮雕)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抽象的线条浮雕,它们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餐巾纸怎么做的?
3、一根餐巾纸条就如同一条线,它除了可以塑造不同的线条之外,它还可以塑造块面吗?
我这里有一个块面,那还可不可以塑造一些点呢?怎么做?(学生回答)
三、交流互动,应用创新
1、大家都知道,点线面是我们绘画中最基本的绘画语言,用它们可以表现哪些东西呢?
2、在这几组事物中,你最喜欢哪一组?
3、你认为可以用点线面表现它们中的哪些事物?
选一组你最喜欢的,表现出来(播放音乐,出示场景文字)
(学生尝试,教师辅导)
四、分析对比
1、(展示学生作品)你认为哪一副让你很快就看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
2、你为什么很快就能看出来?(因为作者的点线面运用得很恰当)看来,如果我们的绘画语言用得恰当,就会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3、师:现在;老师也用纸条表现了一副作品,请大家看在点线面的表现上有何问题? A这幅图表现了两个同学在阳光下跳绳,这幅画只用了什么,用到了点线面中的哪些元素,(点线)
B你认为就这两种元素来表现这幅画,画面有轻重的感觉吗?只有什么感觉?轻(板书) C那可以怎么修改、改进(生:加入块面)(师:在什么地方加入块面)这样,画面就具有了轻重缓急和节奏感(板书)
4、那么这一副浮雕用到了点线面,画面也有一定的轻重但和前一幅画比较起来,哪一幅的构图显得更饱满一些?为什么?(生:后面一副图人物小,散)
5、师:对,大小,疏密也能影响到一幅画的整体感,在我们黑板上的同学作品和下边同学的作品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那么这些同学就要注意这些方面去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画面。
五、发散思维,解读浮雕
1、浮雕不仅可以叙述大自然里发生的事,校园内发生的事。浮雕还在叙述着一些什么事情呢,一起来看看——法律条文
这些场面用浮雕来表现(出示图片)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
你认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答略)
师: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直观地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这就是浮雕独特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师:浮雕《马赛曲》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带翼女神为中心,她右手执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着她指引的方向冲去。这是法国大时期法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奋勇抵抗奥军的英勇事迹
3、师:这是昭陵六骏图,六匹骏马是唐太宗李世明生前最喜欢的六匹战马。六马形象有的巍然屹立,有的延膊缓步,有的奋蹄疾驰,都画得凝重有力,颇具石刻风味。笔致劲健,敷色淳厚,使人追想唐人画马的雄壮风格和六马骋驰战场的雄姿。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4、这是虎门硝烟----(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用浮雕的形式书写了我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残害奋勇抵抗的民族气节。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师小结:这些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通过浮雕再现,更真实,更鲜活,离我们更近,让我们可以触摸的历史,也拉近了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距离。
八、作业设计
文学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