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李清照、顾太清这两个毫无关联的女词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生活经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二人在词学领域里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使得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了与其他作家不一样的风格与内蕴。本文将从二人的身世命运的相似与词作内容的相似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李清照;顾太清;诗;词
1. 相似的命运
李清照具备与一般家庭出生的孩子不一样的孤高的气质与开放的思维方式。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1] 。靖康之变中赵明诚的离世给李清照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李清照将漂泊离乱的景象与内心孤苦无依的感情融入词的创作中,她的词作内容自此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顾太清一生承受了太多苦难。正如她后来在回忆中所说:“事事思量竟有因,半生尝尽苦酸辛。”(《定风波·恶梦》)与丈夫奕绘的相遇是太清生活的转捩点,但奕绘四十岁那年投湖自尽,太清开始了她漫长的孀居生活。她的词作内容也由此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2. 二人作品内容的相似处
由于人生经历的相似,二人将对生活的真实的感悟、体验行诸笔端,幻化为词句,呈现在我们面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悼亡之作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性格相合,二人吟咏酬唱不绝。《古今女史》卷一引江之淮语道:“自古夫妇擅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因此在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写下了多篇怀念亡夫的作品,深情款款,感伤之极。《金碌石序》中“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2] 的记述,可以让我们了解作者当时的悲痛感情。如《武陵春》、《御街行》等。以《御街行》为例:“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潇洒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首悼亡词同时也是一首咏梅词,但并没有像一般的咏梅词那样描写梅的颜色、味道、姿态或是赞美梅的品性,作者借梅花表达对亡人的慰藉之情与无限怀念,感情内敛,深沉,作者还借萧史、弄玉的典故来表达人去楼空的感慨,显得典雅、凝重。除了词之外,李清照还写了悼亡诗来寄托对亡人思念,如《偶成》,“十五年前花月底,相逢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李清照因眼前景物而睹物伤怀,回忆起当年与丈夫相亲相爱、吟咏唱和的美好经历,字里行间充溢着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感。如今人已逝,情还在,内心无法言说的辛酸只能借助诗歌表达出来,凄美哀婉,真挚动人。
顾太清与丈夫奕绘是在排除各种阻力并且长期恋爱的基础上成婚的。对此奕绘在词中曾有所感慨“旷劫因缘成眷属”。说明他们婚前的确遭受过很难熬的一段日子,因此他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婚后二人过着相亲相爱、情趣相投、吟诗填词、鸾凤和鸣的幸福生活。奕绘离去后,太清与子女被婆家逐出家邸,太清是这样记述的:“奉堂上命,携四幼小儿女移居邸外,无所栖迟,卖金钗,购住宅一区”。被赶出候太清和孩子只能靠变卖首饰来解决生活基本问题,可知太清的处境相当艰难。世道人情的冷暖、对身世的自哀自怜连同对亡夫的思念都融入了作品中,故这些悼亡之作中感情之深沉浓郁也是其他作品所难比拟的。太清有过“伤心怕对闲花柳,泪洒东风不欲生”的绝望,“九泉寄语须相待,独坐挑灯泪满巾”的悲凉,“当年旧句难忘却,可也灵魂忆我耶?的愁苦。丈夫的仙去,婆家的不容,让太清尝到了生活的不公与苦痛,诗中流露出的是对羽化成仙的向往,脱离现实生活这片苦海的渴望。太清始终在寻找精神的寄托与归宿,借道家的出尘思想来化解自己内心的凄苦。正如在《庚子生日哭先夫子》所描述的:“观化暂能忘俗累,餐书或可疗清贫”。
2.忧国忧民之作
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之交动荡不安的时代,金兵铁蹄南下践踏中原地区,南宋朝廷主张议和,奉行不抵抗,百姓为了免遭金兵屠戮,纷纷南迁。途中颠沛流离,映入李清照眼帘的是凶残的金兵、熊熊的战火,遍地的尸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残酷的现实带给李清照极大震动。李清照满腔悲愤写下了豪气满怀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豪迈之作,即使男子也不免要逊色几分。诚如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所评价的那样:“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作者借对项羽不愿苟活之行为的赞扬来表达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无所作为作强烈的嘲讽。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也表明自己主张抗敌、反对投降的坚定立场。词作《南歌子》结尾所云:“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今晚的天气好像从前,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从前的旧衣服,但是今晚的情怀却难与旧时相比。作品抒发了李清照对故地的怀念之情与对时事的感伤,虽写的是一己之感,但却代表了南渡百姓急欲回归家园的心情。
顾太清虽出身没落贵族,但她幼时随父到各地游幕的经历让她对民间疾苦有很深的体验。太清关心民瘼。《江城子》词一首,说:“一夜甘霖,普济万千家。今岁麦秋有望,民之乐,乐无涯。”浴佛日那天下的大雨缓解了久旱的危机,太清想到大雨可缓解旱灾,百姓的秋收有望,欣喜之情,表露无遗。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的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痛苦。这一切太清在作品里均有反映。如《意难忘·哭云林妹》中:“相把袂,语悲伤。说离乱兵荒。叹年来,惊惊恐恐,无限凄惶。” [3]就是描述东南沿海地区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状况,人民遭受殖民荼毒,苦不堪言,作者的闺中密友即是万千受害者中的一个,作者也在词中表达了自己的对身处战乱中的人们的同情。此外在诗作《咸丰庚申重九有感。湘佩书来,借居避乱,数日未到。又传闻健锐营被夷匪烧毁,霞仙不知下落,命人寻访,数日未得消息,是以廿八字记之》中又抒发了“欲插茱萸人不见,满城兵火过重阳”的愤怒,欲哭无泪;对家妹霞仙的失而复归则表现出了“虎口余生喜尚存”的惊喜。在《鹧鸪天·傀儡》一词中,太清以木偶傀儡的遭人摆布比喻封建官僚的腐朽、仗势欺人。“傀儡当场任所为,讹传故事惑痴儿”。讽刺他们是一群无用的衣冠禽兽,“下场高挂成何用,刻木牵丝此一时。”只会狐假虎威、作威作福。“驾赤豹,从文狸,衣冠楚楚假威仪。” [5]太清心怀苍生,悲天悯人,这首犀利的词作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与揭露,无疑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发人深思。
李清照与顾太清,她们一个是“婉约词之宗”,一个是“满族第一”,二人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况周颐《蕙风词话》:“曩阅某词话云:本朝今人词,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直窥北宋堂奥”。[4]无论是二人的人格魅力还是作品的风格,都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如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无愧于后人对她们的赞誉。
【参考文献】
[1] 王灼.碧鸡漫志,第2卷.唐圭章编.词话丛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6:88.
[2]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214.
[3] 张璋.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况周颐.惠风词话续编(卷2).北京:人民文学出出版社,1960: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