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8年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六单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文档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05:13
文档

2018年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六单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文档资料

古诗文默写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填空一般说来,
推荐度:
导读古诗文默写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填空一般说来,
古诗文默写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填空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4.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子衿》)

6.               ,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式微》)

7.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8.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0.                 ,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11.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2.                ,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6.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                  ,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1.满面灰尘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22.是马也,                  ,         ,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23.大道之行也,              。                ,           。(《礼记·大道之行也》)

24.          ,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虽有嘉肴》)

2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虽有嘉肴》)

2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礼记·虽有嘉肴》)

27.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

28.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9.蒹葭萋萋,         。         ,          。(《诗经·秦风·蒹葭》)

3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3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周南·关雎》)

32.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33.闭之,则右刻“         ,          ”,左刻“          ,          ”。(魏学洢《核舟记》)

34.潭西南而望,             ,            。(柳宗元《小石潭记》)

35.              ,蒙络摇缀,           。(柳宗元《小石潭记》)

36.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37.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38.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39.天之苍苍,           ?                        ?(《庄子·北冥有鱼》)

40.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                ?”(《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理解性默写

《回延安》贺敬之

(1)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树梢树枝树根跟,亲山亲水有亲人 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描绘了延安新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或桃花源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2)作者描写桃花源内自然景象(或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内生活情景(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描写桃花源人们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语句:自然景象加生活情景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的第一反应是  见渔人   , 乃大惊     。说明桃花渔人与世隔绝已久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5)课文第二段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人们进行描写的①(心情角度)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穿着角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活动角度)其

中往来种作

(6)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挑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8)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   

 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有:①桃花源中生活安宁            ②能安居乐业   ③和睦相处         。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说了秦末以来的历史 。

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本文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围绕这一线索,作者谢了哪几件事①逢桃林②访桃源 ③寻桃源 。

(1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初极狭  

(14)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也  

(15)作者在本文寄托了怎样社会理想?(或描写世外桃源的用意)当时条件下能否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们的要求,具一定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如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或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6)课文中“皆如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  游鱼细石      ,   直视无碍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情趣。

(7)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8) 本文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空竹,水声,小潭 ,潭边青树、翠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  “ 其境过清    ”埋下伏笔。第一段“伐竹取道”与上文“ 隔篁竹  ”呼应,又为下文“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本文第二段写潭水有 清 ,澄的特点,用到 侧面描写  ,好处是 

 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景物描写潭水;无一字在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  ,游鱼   ,用到 特写镜头写法。作者写鱼采用              手法,先写鱼“  佁然  ”即静止不动的样子,潭底石头上清晰映着鱼的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又写“  俶尔远逝    ”一些鱼一会游到这,一会游到那,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9)文中既表现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还有无所依 。

(10)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和“ 潭西南而望 ”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心乐之) 。       

(12) 本文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13) 本文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

(14) 本文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

《诗经二首》

(1) 《关雎》中君子产生追求淑女愿望(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球 。

(2) 《关雎》中君子想像求得淑女后欢乐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 《关雎》中以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辗转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或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

(4) 《关雎》中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苦苦思念(或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抒发求之不得忧思)的短句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抒情主人公以 想像来化解求之而不得的矛盾。

(5)《关雎》中的男子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引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6)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蒹葭》

(1)《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2) 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灵感之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方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蒹葭》中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本文与浓浓秋意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3) 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4) 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宛在水;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课外诗词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2)“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 ”,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或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不要哀伤,道出几千年人们心声,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千古名句是: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望洞庭湖之任蜀州》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或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其中“  蒸  ”表现云蒸雾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 撼  ”笔力千钧,使人仿佛看到巨澜飞动的场景。   

(7)《望洞庭湖之任蜀州》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道出全诗主旨(或作者婉转向张九龄表达自己希望被在想张九龄引荐做官愿望)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达作者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1)在《北冥有鱼》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1)文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固曰:教学相长也。

(2)《大道之行也》

可以为现在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2)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即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4)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民主选举,即 选贤举能。      

(5)“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6)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7)“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固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马说》韩愈

⑴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

⑶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或千里马被埋没的表现)①策之不以其道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③ 鸣之不能通其意              

⑷《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5)对食马考进行强烈讽刺是: 执策而临之 ,  曰   :“ 天下无马 !”

(6)《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不知马也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7)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  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  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呼唤。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或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9)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      

(12)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4)诗中期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5)诗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卖炭翁》白居易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5.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上牛头充炭直。                                              

课外古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曲径通幽处 ”“ 万籁此都寂 ”。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音。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音。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送友人》李白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送友人》中,诗人用比喻、对偶的手法,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陆游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同样是面对落花,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龚自珍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文档

2018年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六单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文档资料

古诗文默写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填空一般说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