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阶段:立项
一、初选
1、信息收集
(1)持续跟踪公司战略领域产品的国外内发展趋势信息;
(2)定期提供符合标准和数量要求的产品线索与信息(月度或季度);
2、对初选产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估:
(1)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2)研发能力(例如:现有人员知识水平能否完成产品研究和开发)
(3)生产能力(例如:公司未来是否有足够现金流支持生产)
(4)药品行业市场发展方向(例如:研发产品是否符合未来市场需求);
等等
3、由管理层及专业人员组成初选项目讨论会并对初选项目进行表决;
4、项目挑选委员会的构成(例如:专业、资格、经验、职责等);
5、对初选项目的评选机制(例如:有项目委员会进行投票表决及记录);
二、立项
1、通过初选的项目需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立项报告;
2、立项后,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及评估:
(1)技术方面
-工艺、剂型、规格等具体研发方向;
-研发工艺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等等;
(2)生产方面
-生产过程中的外包、合作等市场信息;
-厂房、设备、仪器等配套设施筹备;
(3)投资预算方面
-研发、生产、销售的最低和最高投资额度预算;
-产品未来市场需求及资金流入预测;
-项目未来现金流预测;
3、设立止损机制,根据项目确立止损额度;
4、立项项目团队的建立(例如:设立项目研发经理、项目生产经理和项目市
场经理等)
三、决策立项
1、立项项目的决策机制(例如:引入外部专家参与决策);
2、技术合同的引入与签订需经过专业研发人员、法律人员及管理层的讨论与复核;
3、建立项目跟踪及考核体系;
第二阶段:研发
一、初步研发
1、研制方案的编制与反复讨论;
2、研制方案的决策与审批;
3、研制进程的定期汇报与沟通;
4、研制达到指标后的总结与记录;
5、研发费用支出的台账记录;
6、不定期对研发费用与支出进行稽核制度;
二、研发工艺向生产技术转移
1、研制成果的资料存储保密制度;
2、法律措施对研发人员掌握机密资料的保密性约束;
3、生产技术方案的设立与审批;
4、研发工艺转为生产技术时信息保密性;
5、生产试运行机制;
三、样本生产研究
1、样本生产检测机制;
2、生产样本的库存管理和定期跟踪;
3、新品定价方案的讨论和审批;
四、临床研究
1、临床方案的设立、意见收集和审批制度;
2、临床方案的跟踪及反馈制度;
3、临床样品制备、包装、检验和生产记录;
4、临场样品的现场核查制度;
五、工艺验证及报产会
1、工艺验证程序;
2、报产方案提交、申请及审批程序;
3、配套生产设施采购的申请与审批;
六、报产与注册
1、生产设备、场所现场监督和核查制度;
2、注册报批流程监控;3、报产样品的制备、检验监控流程;
4、药品注册的现场核查程序及制度;
第三阶段:生产
1、标准文件与工艺转交生产的规程;
2、项目转产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3、项目文件移交程序及监控制度;
4、定期跟踪生产进度落实情况;
5、生产进度定期汇报制度;
第四阶段:销售
一、品类推广
1、销售人员新品种培训机制;
2、产品市场策略的提交与审批;
3、新品种销售费用预算审批及监控;
4、销售费用稽查和考核制度;
二、售后跟踪服务
1、建立产品市场信息反馈及沟通机制;
2、产品问题跟踪及解决团队建立;
3、定期向管理层提交市场反馈情况报告;
4、设立不良反应监控机制;
第五阶段:项目管理
一、项目日常管理
1、建立项目管理制度;
2、定期召开项目例会,沟通项目进度情况、未来工作安排;
3、定期出具公司整体项目进展情况报告、整体项目简报;
4、设立项目的日常监控及考核制度(例如:整体结果);
5、建立项目审计流程,针对关键环节(例如:研发、临床、注册、生产、销
售)开展成果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进行效益评估;
二、公司层面项目风险管理
1、设立项目风险评估会;
2、现有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对项目进行决策,是继续、中止、暂停或者加
大投入,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3、研发、生产、市场三方建立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4、项目进行到风险控制点时(例如:研发、临床、注册、生产、销售),组织项目组中三方项目经理进行各自对应模块的风险评估,各模块的风险评估报告须经集团分管领导认可
5、汇总整理风险评估报告并统一提交管理层
6、定期召开公司层面风险评估会
7、对公司层面重大研发项目的投资过程监控、投资结果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