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是无菌术?无菌术的内容包括那些?
答: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灭菌法(sterilization):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消毒法(disinfection):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及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
浓度失调
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但胃肠消失液的大量丢失、可造成体液及成分的明显改变。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
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2 什么是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Na+ 135-150mmol/L)
答: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 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感染、烧伤等。
3什么是低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大创面慢性渗液;③应用排钠利尿剂时,未注意补充钠盐;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水过多。
4什么是低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
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钾从肾排出过多,如应用排钾的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③补液病人没有补钾或补钾不足;④钾从肾外途径丧失,如呕吐、肠瘘等;⑤钾向细胞内转移,如碱中毒、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时。
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致代谢性碱中毒,这是由于一方面k+由细胞内移出,与Na+,H+的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降低;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a+,H+的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因此病人发生碱中毒,但尿液呈酸性,故称反常性酸性尿。
5 低钾血症时,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浓度的,输液中含钾量低于40mmol/L;②输液速度的,输入钾量小于20 mmol/h ;③休克病人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待尿量大于40 ml/h后,再静脉补钾。
6什么是高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
常见病因:①进入体内的钾过多,如服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应用保钾利尿药等;③钾从细胞内移出,如溶血、酸中毒等。
7 高钾血症时如何治疗?
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降低血钾浓度。主要措施有: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如输注碳酸氢钠溶液、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溶液等;②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③透析疗法
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等。
8 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等;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如休克、心搏骤停、糖尿病等;③肾功能不全。
9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胃液丧失过多,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如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大量输注库存血等;③缺钾;④利尿剂的作用。
10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
11 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⑤循环超负荷;⑥疾病传播;⑦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⑧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⑨免疫抑制;⑩大量输血的影响,如低体温、碱中毒、高血钾、凝血异常等。
12 输血可传播哪些疾病? 答:①肝炎;②艾滋病(AIDS);③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型;④梅毒;⑤疟疾;⑥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
13 何谓自身输血?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又称自体输血,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
常用方法:①回收式自体输血;②预存式自体输血;③稀释式自体输血。
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不包括停滞于毛细血管床以及储存在肝脾等血窦中的血量。其维持与三个因素有关:充足的血容量、足够的心排血量和适宜的外周血管压力。
休克(Shock);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映,是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①PLC<80 ×10^9/L ②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 ③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 ④3P ⑤破碎红细胞>2%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是一种循环血量减少性休克,各种因素造成全血或血液成分之一部分发生急速丧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CVP 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与腔静脉交界处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相符。是反映循环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
休克代偿期: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减少早期有相应的代偿能力,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交感一肾上腺轴兴奋。
休克抑制期:病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 VO2):用带有分光光度血氧计的改良式肺动脉导管,获得血标本进行混合静脉S- VO2,判断体内氧供与氧消耗的比例。
氧供依赖性氧耗:VO2随DO2而相应提高,反映DO2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应提高CO,直至VO2不再随DO2升高而增加为止。
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二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而致的休克。
冷休克:低排高阻 G-血管收缩 脉压<30mmHg 尿量<25ml/h 苍白发绀湿冷 神志淡漠
暖休克:高排低阻 G+血管扩张 脉压>30mmHg 尿量>25ml/h 温暖干燥潮红 神志清醒
休克指数: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和轻重。指数0.5多表示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心脏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称心脏指数,正常值为2.5-3.5L/(min*m2)
心脏骤停:心脏因急性一过性的原因突然终止搏血而致的循环和呼吸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 。
14 休克分哪几类?
答:①低血容量性休克;②感染性休克;③心源性休克;④神经性休克;⑤过敏性休克。
15 休克的一般监测指标有哪些?
答:①精神状态,是脑组织血液灌流和全身循环状况的反映;②皮肤温度、色泽,是体表灌流情况的标志;③血压;④脉率;⑤尿量,是反映肾血液灌注情况的有用指标。
16 休克的特殊监测指标有哪些?
答:①中心静脉压;②肺毛细血管楔压;③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④动脉血气分析;⑤动脉血乳酸测定;⑥DIC的监测。
17 CVP的正常值是多少?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CVP的正常值是0.49—0.98kPa(5—10cmH2O)。
临床意义:①当CVP<0.49 kPa时,表示血容量不足;②当CVP>1.47 kPa时,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11
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③当CVP>1.96 kPa时,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1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急促>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19 感染性休克常继发于哪些疾病?
答: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
20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答:首先是病因治疗,原则是在休克未纠正以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则应着重治疗感染。
21 在外科MODS的发病基础有哪些?
答:①各种外科感染引起的脓毒症;②严重的创伤、烧伤或大手术致失血、缺水;③各种原因的休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④各种原因导致肢体、大面积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⑤合并脏器坏死或感染的急腹症;⑥输血、输液、药物或机械通气;⑦患某些疾病的病人更易发生MODS,如心脏、肝、肾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
22 如何预防MODS的发生?
答: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重点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③防治感染;④改善全身情况和免疫调理治疗;⑤保护肠粘膜的屏障作用;⑥及早治疗首先发生功能障碍 的器官。
23 ARF少尿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⑪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①水中毒;②高钾血症;③高镁血症;④高磷血症;⑤低钠血症;⑥低氯血症;⑦酸中毒。
⑫蛋白质代谢产物积聚。
⑬全身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等。
24 ARDS的发病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直接损伤,包括误吸综合征、溺水、吸入毒气和烟雾、肺挫伤、肺炎及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②间接损伤,包括各类休克、脓毒症、急性胰腺炎、大量输库存血、脂肪栓塞及体外循环。③以全身性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衰竭时发生率最高。
25 什么是应激性溃疡?常发生于那些情况?
答: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烧伤、休克和其他严重的全身病变如心肌梗死等的一种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病变过程可出现粘膜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常发生于以下疾病:①中、重度烧伤;②颅脑损伤、颅内手术或脑病变;③其他严重创伤、大手术、战伤等;④重度休克、严重感染、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等。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并引起严重全身性症状。
脓血症(sepsis):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隙的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全身各处的组织或器官内发生转移性脓肿。7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体温,呼吸,循环有明显改变
菌血症(bacteremia):是少量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内,迅速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不引起或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全身反映。
毒血症:是由于致病菌、严重损伤或感染后组织破坏分解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所引起剧烈的全身反映。
26 按照手术期限,可将手术分为哪几种?
答:分为①急症手术;②限期手术;③择期手术。
27 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可分为那两类?
答:分为两类:①耐受力良好。指外科疾病对全身的影响较少,或有一定影响,但易纠正;病人的全身情况较好,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其功能处于代偿状态。②耐受力不良。指外科疾病已经对全身造成明显影响;病人的全身情况欠佳,或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功能濒于或已有失代偿的表现。
28 糖尿病病人术后如何确定胰岛素的用量?
答:术后,根据每4—6小时尿糖测定结果,确定胰岛素用量。尿糖﹢﹢﹢﹢,用12U;尿糖﹢﹢﹢,用8U;尿糖﹢﹢,用4U;尿糖﹢,不用胰岛素。如果尿液酮体阳性,胰岛素用量应增加4U。
29 手术切口分那几类?
答:①清洁切口(Ⅰ类切口);②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③污染切口(Ⅲ类切口)。
30 切口愈合情况分哪几级?
答:①甲级愈合,指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
31 术后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 ;②切口缝合技术有缺陷,如缝线打结不紧,组织对合不全等;③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的动作,如剧烈咳嗽,或严重腹胀。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围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高度重视围术期的处理,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肠外营养(PN,parenteral nutrition,intravenous nutrition):从肠外补充病人需要的部分营养,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均系小分子营养素组成。
完全肠外营养(TPN):病人所需的全部能量与氮量从胃肠外供给,同时也含有供给病人全部营养素之意,可以采用腔静脉或周围静脉的途径。
肠内营养EN: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和氮量从胃肠内供给。
条件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中的一些在体内的合成率很低,当机体需要量增加时则需体外补充,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
32 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①人体测量,包括测体重变化、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周径测定;②三甲基组氨酸测定;③内脏蛋白测定,包括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前白蛋白浓度测定;④淋巴细胞计数;⑤氮平衡试验。
33 从外科角度看肠外营养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从外科角度,营养不良者的术前应用、消化道瘘、急性重症胰腺炎、短肠综 合征、严重感染与脓毒症、大面积烧伤、肝肾衰竭等,都是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34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技术性并发症;②代谢性并发症,分为三方面:补充不足、糖代谢异常,以及肠外营养本身所致;③感染性并发症。
35肠外营养的监测指标有哪些?
答:①全身情况;②血清电解质、血糖及血气分析;③肝肾功能测定;④营养指标。
36肠内营养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①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②胃肠功能不良者;③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伴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37肠内营养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误吸;②腹胀、腹泻;
38外科感染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为哪几类?
答:①非特异性感染,也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②特异性感染。
39外科感染按病变进展过程分为哪几类?
答:①急性感染;②慢性感染;③亚急性感染。
40非特异性感染时,病变的演变结果有哪些?
答:①炎症好转;②局部化脓;③炎症扩展;④转为慢性炎症。
41 脓毒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主要表现:①骤起寒战,继以高热可达40~41℃,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腹胀,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神志淡漠或烦躁、谵妄和昏迷;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④肝脾可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或皮下出血瘀斑等。
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或降低,出现中毒颗粒;②可有酸中毒、氮质血症、溶血等,代谢失衡和肝、肾受损征象;③寒战发热时抽血进行细菌培养,较易发现细菌。
42 全身性感染的综合治疗措施有哪些?
答:①原发病灶的处理;②抗菌药物的应用;③支持疗法;④对症治疗。
43 破伤风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答:①化脓性脑膜炎;②狂犬病;③其他:如颞下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44 预防破伤风有哪些措施?
答:①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②通过人工免疫,产生较稳定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有自动和被动两种方法。
45 全身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哪几类?
答:①革兰染色阴性杆菌;②革兰染色阳性球菌;③无芽胞厌氧菌;④真菌。
46 创伤的全身反应有哪些?
答:①神经内分泌系统变化;②代谢变化;③免疫系统变化。
47 创伤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感染;②休克;③脂肪栓塞综合征;④应激性溃疡;⑤凝血功能障碍;⑥器官功能障碍。
48 创伤后组织修复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答:①局部炎症反应阶段;②细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组织生成阶段;③组织塑形阶段。
49 不利于创伤修复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感染;②异物存留、损伤范围大、坏死组织过多;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④采取的措施不当,如局部制动不足、包扎或缝合过紧等;⑤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大量使用细胞增生抑制剂、免疫功能低下及全身性严重并发症。
50 创伤愈合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一期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的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②二期愈合: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不同程度地影响结构和功能。 51 创伤急救时优先抢救的急症有哪些?
答:优先抢救的急症主要包括:①心跳、呼吸骤停;②窒息;③大出血;④张力性气胸;⑤休克等。 52 创伤急救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抢救积极,镇定不慌乱,工作有序;②现场有多个伤员,组织人力协作。不可忽视沉默的伤员,因为它的伤情可能甚为严重;③防止抢救中再次损伤,如移动伤员时制动不够,使骨折端损伤原未受伤的血管神经;④防止医源性损害,如输液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输不相容的血液引起溶血等。 53 开放性创伤的伤口分哪几类?
答:①清洁伤口;②污染伤口;③感染伤口。 54 按烧伤深度划分,烧伤分哪几度?
答: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55 根据烧伤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分哪几期? 答:①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②感染期;③修复期。 56 中国烧伤新九区分法?(歌诀)
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二十一,双臀占五会阴一,小腿十三双足七。(女性双臀双足各5%)
移植术(transplantation):指将某一个有活力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即移植物(graft)用手术或其他的方法移
植到自体或另一个体(异体)的体表上或体内某一部位。不包括那些能用在体内或固定在体表,不含有人或动物的组织或细胞的物质,如应用假体、人工合成物质或人造器官。
异体同种移植:供、受者属同一种属,但遗传基因不相同的个体间的移植。
同质移植术:供者与受者虽非同一个个体,但二者遗传基因型完全相同。如同卵双生间的异体移植。
结构移植:又称支架移植,是指移植物已失去活力或有意识地予以处理灭活后,再予移植。目的是利用移植物(如冻干血管、骨、筋膜)提供的机械结构,保留其外形,使来自受者的同类细胞得以生长存活。
细胞移植:是指移植大量游离的某种具有活力的细胞,采用输注到受者的血管,体腔和组织器官内的方法。
超急排斥反应:指移植术后24小时,甚至几分钟、几小时发生的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指发生在移植器官功能恢复以后,往往在术后几日、几周内或术后一年内多次重复出现的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1)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2)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环孢菌素和藤霉素等;(3)抗代谢物,如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等;(4)多克隆和单克隆抗淋巴细胞抗体,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OKT3等;(5)烷化剂类,如环磷酰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