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侯
舞蹈世界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都陆续开
设了舞蹈学专业或舞蹈表演专业。其原因,一是物
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
求,基层单位需要一些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专业人才;二
是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各高校的音乐院
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求更为全面,涉及专业性的教育学
科更为广泛,舞蹈教育也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
这十几年走下来,高师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渐
走入了教育的瓶颈,就业率高的优势也在逐渐丧失。学
校办学目标的不明确,培养的舞蹈表演人才只是徒有
其表,无法与专业表演人才上台竞争,导致毕业生就业
的尴尬。学生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技能培养和一专多
能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薄弱,难以承担综合性艺术课
程的教学,导致社会对其所持音乐教师资格证的质疑。
舞蹈学或舞蹈表演专业已成为绝大部分高师音乐院校
中的
“尴尬专业
”,学生面临就业两难的局面已经是不
争的事实。作为一名舞蹈专业教师,笔者为此深感忧
虑。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学生就业尴尬局面的原因,主
要还是在于学校的培养定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在思
考和研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同时,必须转换教育观
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重新调整教学内容,
科学而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
复合型舞蹈专门人才,跟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一、当前高师舞蹈学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师资需
求之间的差异。
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学本科的学制为四年,其目
标是培养高水平的舞蹈专业人才,能够胜任中小学舞
蹈教学与研究,能在少年宫、电视台等单位从事舞蹈教
学、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
从培养目标来看,其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舞蹈
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
“舞蹈艺术
高级专业人才
”。但实际就业情况是,大多数用人单位
都希望能聘用到一专多能的可以胜任普及型艺
106
敏
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从我校今年的用人单位来函看:各
中小学校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具备一门专业技能课的
教学能力,能组织校园文娱活动,会合唱指挥;产业类
单位则要求能歌善舞,能策划组织员工文娱活动,会合
唱排练、指挥、主持等。由此可见,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
际的就业需求相矛盾,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知识结
构较为全面,能唱能跳,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业务水平
要拔尖,能编能导,舞台讲台都能站得稳的复合型人
才
。而且,有的单位如学校、幼儿园等,在人事制度上受
编制的局限,希望毕业生能包揽音乐舞蹈教学。由此,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逐渐为用人单位所青睐。这体
现出了新世纪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教育要顺应时
代,高师舞蹈教育就必须向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笔者所在城市周边近百所中小学,艺术基
础教育多由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他们舞蹈方
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仅是在求学期间简单接触,
未曾系统地学习过舞蹈教学法。仅就这一点来看,舞蹈
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市场容量与需求量还是有很大的
空间。从历年的招聘学校来函看,多数单位也都提出了
具备中、小学生舞蹈编导教学能力的应聘条件。尽管就
业环境如此眷顾舞蹈专业的学生,但是舞蹈专业毕业
生的就业率却在逐年下滑,此为何因?在我院
2009届
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我们了解到,尽管舞蹈教育人才
奇缺,但各单位的用人要求不局限于舞蹈教学,中小学
的艺术教育是比较随机展开的,通常伴随着学生的成
长,不同年级需实施不同的教育,因此对专业老师的综
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而舞蹈专业的学生大都只抓舞蹈
专业的课程学习,忽视其它如音乐理论的学习,学过钢
琴声乐的只是极个别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不会识谱。
基于这种现状,用人单位只能根据中小学艺术基础教
育的特点,向既学过声乐钢琴又学过一些少儿舞蹈编
导知识的
“非科班
”毕业生抛出了绣球,所以才出现舞
蹈专业人才在中小学教育的缺失。这种状况给我们敲
\f
舞蹈世界舞蹈世界
响了警钟,仅仅因为专业的单一而使优秀的毕业生滞
留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调整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
本科教育的思路?答案是肯定的,作为非专业院校的普
通舞蹈教育应该视培养一专多能的普及型舞蹈教育师
资为己任。
二、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构建
“以能力为中心
”的教
学模式。
要致力于转换教学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舞蹈
教育人才
“多元化
”的培养模式。高师舞蹈专业必须放
开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化的格局,顺应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所提出的高素质要求,以舞蹈学科
专业能力培养为轴心,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拓宽学
生的知识结构,构建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注重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师舞蹈专业毕业生,其就业多以中小学及幼儿
园为主,作为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在单位除正常教学
外,还将担任学校各种文娱活动及单位所在系统的比
赛或联谊晚会的表演主力军。无疑,出色地完成这
些课
外活动是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就
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多参加舞台实践。在实践中
积累表演经验,积累舞蹈音乐、动作素材,同时在舞台
调度、舞美灯光,和服饰选择上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
些都是在练功房中学不到的知识,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和教师的引导使其成为显性的素质,只有这样,将来就
业后才会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安排舞蹈专业课程时,笔者主张在三、四
年级增加舞蹈编排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在舞蹈编排课
程的教学中,不仅要系统地学习舞蹈编排的理论,更要
注重实践,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介入舞蹈编排中去。比如
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节目编排,教师在一旁进行协作
和指导,这种编排实践是舞蹈编排课程最有效的学习
方法。所以,我们在重新思考学生的培养方向时,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艺术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的培养。
作为师范类舞蹈专业毕业生,就业进入教学岗位
后,不但要从事舞蹈教学、编排等工作,还要兼带部分
音乐课教学。特别是在办学规模较小的街办小学,可能
会出现一名老师兼顾全校学生艺术课程教学的现象。
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
育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的艺
术修养,以适应艺术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因此,高师院
校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成
为优秀的、合格的师资人才。而一名优秀的、合格的舞
蹈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也是表现在多方面的。
1、教学能力体现在讲授舞蹈知识时学生易于接
受、理解。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浅显易懂地表述动作要
领,用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需要
从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加以考虑。众所周知,知识的
传授只有得到心理学知识的辅助才能获得更好的效
果,因此,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课堂教学
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结合到舞蹈教学中,就是
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喜好,观察学生的课堂情
绪,制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学生的求学欲望被调动
起来、内在的潜力被合理激发,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2、教学能力体现在舞蹈专业的教学实践中。2007
年
9月
1日,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正式推广《第一套全
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校园舞蹈文化逐渐进入大众的
视野。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课程当仁不
让。各中小学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也是煞费苦心,每周
安排一定的课时,选拔一
些身体条件适宜舞蹈训练的
学生开展兴趣培训活动。其间,舞蹈教师的专业教学能
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学习的主动性,吸收新思想、不断出新,不做权威维
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要起到桥梁的连接作用,将
舞蹈活动融入到中小学舞蹈课堂中,为学生搭建起自
己的舞台。
3、教学能力体现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上。前面提到
有些教学单位受条件所限,往往是一名教师将所有艺
术课程
“包干
”,音乐课上要求能弹琴能歌唱,美术课上
要求会简笔画,还要能组织学校的文娱活动。如此看
来,优秀的、合格的舞蹈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舞蹈专业
能力,还要有相关的音乐技能、美术理论的基础,只有
具备相关艺术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基层艺术教育的要
求。
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多方面能力入手,
既要做到专精,又要尽自己的最大接受力向艺术领域
更好地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成为有价
值的“复合型
”教育人才。
结语
作为师范类专业的艺术教育应当扬长避短,充分
发挥
“师范
”的优势,结合本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该专
业的发展特点,思考和研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社会
供需关系,从考虑学生就业问题的角度入手,努力在提
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下较大的功夫,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各自的特色与侧重点的相关艺
术课程。面对新时期社会提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高师
舞蹈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已成为当前艺术教育改革发展
的一项具体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
毕业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
使英雄皆有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尹雨
107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