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_诗义_与_诗艺_的并进_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05:09
文档

_诗义_与_诗艺_的并进_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

杜甫研究学刊二oo八年第二期总第96期/诗义0与/诗艺0的并进)))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陈善巧1摘要2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905),因编修5神宗实录6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被贬蜀中,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有增无减。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而杜甫两川及夔州诗歌
推荐度:
导读杜甫研究学刊二oo八年第二期总第96期/诗义0与/诗艺0的并进)))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陈善巧1摘要2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905),因编修5神宗实录6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被贬蜀中,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有增无减。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而杜甫两川及夔州诗歌
杜甫研究学刊二o o 八年第二期 总第96期

/诗义0与/诗艺0的并进

)))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

陈善巧

1摘要2

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905),因编修5神宗实录6失实的罪名,

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被贬蜀中,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有增无减。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而杜甫两川及夔州诗歌,特别是夔州后诗歌所代表的最高的创作水准,所达到的炉火纯青、/从心所欲,不逾矩0的艺术极地更是让黄庭坚推崇备至,顶礼膜拜。

1关键词2

黄庭坚 杜甫 推崇

作者:

陈善巧,四川天一学院基础部教师,文学硕士 610100。

任何一位成功的文学家都必然善于学习前代的优秀文学遗产,黄庭坚当然也不

例外。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是在广泛汲取前代艺术法则的基础上取得的,历代优秀诗人都是其取法的对象,如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阴铿、何逊、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韩愈等人,其中更是以杜甫为最。陈师道在5答秦观书6中就曾指出:/豫章

之学博矣,而得法于少陵。0¹

张戒说:/鲁直自言学子美。0º

钱钟书先生也说:/自唐以来,钦佩杜甫的人很多,而大吹大擂地向他学习的恐怕以黄庭坚为最

早。0

»

其实,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有其时

代和家庭渊源。杜甫声名,肇盛于中唐元和(806)820),而极盛于北宋时期。不同于中唐人学杜多执其一端的自发行为,受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思潮的影响,杜甫忠君爱国的高尚人格精神、诗歌作品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了宋人的价值选择,成为宋人追求的理想,因而尊杜成为宋人的一种社会风尚、集体行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和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都推崇杜甫。另据5后山诗话6载:/唐人不学杜诗,唯唐彦谦与今黄亚夫庶、谢师厚景初学之。鲁直,黄之子,谢之婿也。其于二父,犹子

美之于审言也。0¼

可知黄庭坚从学二父而上溯学诗于杜甫。

61

黄庭坚被贬蜀中后,对杜甫的推崇有增无减。绍圣四年,黄庭坚贬居黔州期间,督导子相读书甚勤,并延两小儿在斋中,与相共课之,夜与子相及两小儿说老杜诗,其5与七兄司理书6云:/相虽淳良,终未好书。此司理谭存之,忠州人。两儿皆勤读书,一已十七岁,一与相同岁,延在斋中,令共学,差成伦绪。日为之讲一大经一小经,夜与说老杜诗。冀年岁稍见功耳。0À这里可见杜诗在黄庭坚心中达到了与/经0同等的地位。他在蜀中所作5与王观复书三首6(其一)云: /观杜子美到到夔州后诗,,,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0其二云:/但熟观杜子美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0他在5刻杜子美巴蜀诗序6中又写道:/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0在5大雅堂记6又说:/丹稜杨素翁,英伟人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0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黄庭坚在蜀中对杜甫两川及夔州诗,尤其是到夔州后诗歌的格外推崇。他之所以对这部分诗作情有独钟,是因为其一,黄庭坚谪居黔州、戎州,与杜甫流寓川蜀经历相似,有/同是天涯沦落人0的共鸣,因而从心理上对这一部分诗作产生认同,而且杜甫入蜀后的诗歌,特别是晚年夔州时期更多叹老嗟卑、思乡怀古之作,不同于前期大量反映安史之乱现实的作品,呈现出收视返听、静观内省的特点,符合此时黄庭坚的心境。其二,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此期诗歌确实代表了他艺术的最高水准,为杜甫自己以及后人所充分肯定。杜诗已在法度、规矩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自如运用,从/有法0进入/无法0,直至炉火纯青、/从心所欲,不逾矩0的艺术境界,这正好符合了当时黄庭坚诗歌追求的主张。可以说,黄庭坚蜀中对杜甫

62的推崇,从更高的意义上是对杜甫后期炉火纯青的诗艺的推崇。

从杜甫流寓蜀中的曲折经历及其蜀中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结合自己被贬入蜀的遭遇及此时的心境,黄庭坚对杜甫两川诗及夔州诗歌倍感真切,更容易有心理上的认同。

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底,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蜀中。此时蜀中因远离安史叛乱的战场,相对比较稳定。但却因此地处边陲,吐蕃的侵扰、军阀的叛乱也时有发生,故也并非乐土。杜甫初到成都,暂寓草堂寺,在亲友的帮助下营草堂而居,靠故人和亲友的接济,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维持温饱,但自严武还朝,杜甫又开始了在蜀中的奔走流离,先后辗转于阆州、绵州、汉州与梓州之间。严武死后,他为了生计,又不得不携家离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于永泰二年(766)到达夔州,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整个蜀中及夔州时期,虽有短暂安宁,但因时局的动荡,生活的困窘,诗人更多的是奔波辗转,漂泊无定。黄庭坚之所以特别称道杜甫晚年的诗作,正和他特别欣赏韩愈贬谪潮州之后的文章一样,是因为他们都有相似的坎坷经历,以至于感同身受。

杜甫流寓蜀中时,年近五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0Á的少年意气已渐渐消磨。特别是寓居夔州时更是年老体衰,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反映到诗作中,故多叹老嗟病的生命感慨,如/病0、/暮年0、/衰翁0等字眼在诗中反复出现,多达五十余次。如/苍涛万古峡,肺气久衰翁0(5秋峡6),/绝域三冬暮,浮生一病身0(5奉送十七舅下邵桂6)等诗句,就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加上久寓他乡,北归无望,思乡忆亲的情怀便愈发浓厚,故诗多故乡之思,常对秋风、江梅而生客愁。和杜甫寓居蜀中一样,黄庭坚被贬蜀中也是衰颓迟暮、贫病交侵的晚年,其仕途的坎坷,生活的困窘,人生的失意,以及谪居异乡、投荒万里的情绪都能在流寓蜀中的杜甫身上找到影子,得到慰藉,不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0的感慨,因而他对杜甫入蜀后诗作就更容易引发共鸣。

杜甫两川及夔州诗,特别是夔州诗作,很少象安史之乱时期那样直接叙述时事,而是更多地转向抒情,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思。此时杜甫虽对时事依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更多的却是对国事现状的忧患和对唐王朝兴衰的深刻反思,因而大量创作了咏怀、吊古之作,如5诸将五首6、5咏怀古迹五首6、5秋兴八首6等等;同时,诗人饱经乱离,痛定思痛,故收视返听,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逐渐转向内心世界,更多对往昔的反省与回忆,如5壮游6、5昔游6、5遣怀6等。此外,描写日常生活、平凡事物、自然景物、风土人情的诗作也大大增加。受宋代/思虑深沉0的时代风气影响,结合自身的遭遇,黄庭坚更加倾慕杜甫夔州后诗歌对历史、人生的回顾以及诗中所体现出的诗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和静观内省的抒情方式。正如周裕锴先生指出的:/江西诗派学杜,正是接受了杜甫夔州后诗抒写个人感情和日常生活的创作态度,而不是学-三吏.、-三别.、5北征6那样的叙事诗或政治抒情诗,除了忧国忧民外,更欣赏杜夔州后诗的自我内省的创作精神和政治抒情诗以及体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变态百出的艺术形

63式。0Â

黄庭坚高度推崇杜甫两川及夔州诗作,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杜甫入蜀后,特别是寓居夔州后,诗歌艺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准。杜甫曾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0(5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6)、/老去诗篇浑漫与0(5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6),可见,杜甫对自己晚年诗歌艺术的/自得0与/肯定0。北宋末南宋初,陈善认为杜甫到夔州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弹丸矣。0 l v 宋人苏泂有:/百年禀忠孝,句法老益练。君看夔州作,大冶金百炼0。 l w南宋王十朋:/子美稷卨志,空报竟无用。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0 l x元人方回在5程斗山吟稿序6一文中说:/老杜上元元年庚子年四十八至成都,大历元年丙午年五十四至夔州。山谷论老杜诗必断自夔州以后。试取其庚子至乙巳(760)765)六年之诗观之,秦陇剑门,行旅跋涉,浣花草堂,居处啸咏,所以然之故,如绣如画。又取其丙午至辛亥(766-771)六年诗观之,则绣与画之迹俱泯。赤甲、白盐之间,以至巴陕、洞庭、湘潭,莫不顿挫悲壮,剥浮落华。今之诗人尝深考及此。0 l y认为杜甫两川及夔州后诗歌经历着由/如绣如画0到/绣与画之迹俱泯0、/剥浮落华0的境地。此外,清黄子云说:/少陵早年所作,瑕疵亦不少,,,

盖公于是时学力犹未醇,至入蜀后,方臻圣域。0 l z仇兆鳌5杜诗详注6引用李长祥语曰:/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0 l{,引周珽语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擒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盛矣。0 l|诚如莫砺锋先生在5杜甫评传6中说:/杜诗真正跃入-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老成境界是在杜甫入蜀后,尤其是在他到夔州以后0, l}充分肯定了杜甫晚期诗歌相对于前期诗歌而言,在艺术境界上的发展与超越,认为/前期杜诗遒丽、精工、法度森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后期杜诗恣肆、朴野、挥洒如意,已臻于老成的境界。前者与当时整个诗坛的风会比较一致,后者则更多地体现者杜甫艺术成就的独到之处。0 l~因此,/黄庭坚学杜的侧重点在于大力提倡学杜夔州后的作品,0 m u是因为/杜甫晚年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规范美走向变化美0。 m v

杜甫入蜀后的诗歌创作/不烦绳削而自合0、/元斧凿痕0主要体现在他在夔州所创作的古律上面。黄庭坚在5与王观复书6(其二)中云:/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0杜甫到夔州后的古律诗,特别是七律,真正达到了/诗律细0与/浑漫与0的辩证统一。王嗣奭评曰:/七言律之变至此而极妙,亦至此而神,此老夔州以后诗,七言律无一篇不妙,真山谷所云:-不烦绳削而自合.者。0 m w对此,叶嘉莹女士在5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6 m x一文也有详细的论述,她将杜甫七律分成四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即天宝之乱以前的七律处于模拟的阶段,技巧方面只是对偶工丽,句法平顺,丝毫没有什么开创与改进之处;第二阶段为收京以后返回长安,此期七律技巧与意境同时演进,从尝试模仿到纯熟完美,而第三阶段即入蜀定居草堂则是从纯熟完美转变到老练疏放,最后一

个阶段即杜甫入夔以后的一个时期,这时杜甫对格律的运用,已完全达到从心所欲的化境的地步,一是从心所欲表现于格律之内的腾挪跳跃,如七律正格,5秋兴6八首、5诸将6五首等,二是表现于格律之外的横放杰出,如七律变体,5白帝城最高楼6、5黄草6等诗歌,对杜甫入蜀及其夔州七律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总之,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而杜甫两川及夔州诗歌,特别是夔州后诗歌所代表的最高的创作水准,所达到的炉火纯青,/从心所欲,不逾矩0的艺术极地更是让黄庭坚推崇备至,顶礼膜拜,进而完善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注释:

¹陈师道5答秦观书6,5后山居士文集6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º张戒5岁寒堂诗话6,见丁福保辑5历代诗话续编6(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

»钱钟书5宋诗选注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¼陈师道5后山诗话6,见何文焕辑5历代诗话6(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版。½黄庭坚5与洪驹父书三首6,5山谷文集6卷十九,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

¾惠洪5冷斋夜话6,陈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7月版。¿潘淳5潘子真诗话6,见郭绍虞辑5宋诗话辑佚6(上),北京:中华书局。

À黄庭坚5与七兄司理书6,5山谷别集6卷十七,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

Á杜甫5壮游6,仇兆整注5杜诗详注6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本文所引杜诗,均依据此书,下同。

Â周裕锴5江西诗派风格论6载5文学遗产6, 1987年第2期。

l v陈善5扪虱新话6上集卷一,见王云五等编5丛书集成初编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l w苏泂5夜读杜诗四十韵6,5泠然斋诗集6卷一,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

l x王十朋5梅溪集6后集卷十四,文渊阁5四库全书6本。

l y方回5桐江集6卷一,阮元集宛委别藏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l z黄子云5野鸿诗的6,见王夫之等撰5清诗话6(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版。

l{ l|仇兆鳌注5杜诗详注6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l} l~ m u莫砺锋5杜甫评传6,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m v周裕锴5宋代诗学通论6,成都:巴蜀书社, 1997年1月版。

m w王嗣奭5杜臆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m x叶嘉莹5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6见5杜甫秋兴八首集说6,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责任编辑彭燕

65

文档

_诗义_与_诗艺_的并进_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

杜甫研究学刊二oo八年第二期总第96期/诗义0与/诗艺0的并进)))论在蜀中时期的黄庭坚与杜甫陈善巧1摘要2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905),因编修5神宗实录6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被贬蜀中,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有增无减。生活背景的相似、生命体验的接近、人生经验的共鸣,这些因素形成了黄庭坚对杜甫入蜀后诗歌创作推崇的现实生活支点,而杜甫两川及夔州诗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