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08:37
文档

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

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往往被视为落实启发性原则的最佳选择。确实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巧妙地进行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因如此,提问几乎成为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许多老师也能倾于精心设置问题。然而,问题提出后,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得到预期的答案这一环节,却是少加考虑。很多时候,这就使课堂这种提问流于形式,只限于过过场,失去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推荐度:
导读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往往被视为落实启发性原则的最佳选择。确实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巧妙地进行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因如此,提问几乎成为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许多老师也能倾于精心设置问题。然而,问题提出后,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得到预期的答案这一环节,却是少加考虑。很多时候,这就使课堂这种提问流于形式,只限于过过场,失去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往往被视为落实启发性原则的最佳选择。确实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巧妙地进行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因如此,提问几乎成为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许多老师也能倾于精心设置问题。然而,问题提出后,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得到预期的答案这一环节,却是少加考虑。很多时候,这就使课堂这种提问流于形式,只限于过过场,失去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精心设计提问,就是要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对所学内容作灵活的掌握,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学生自求自得之,则是课堂提问是否有成效的关键。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生以方法,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过程。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这一过程呢?下面就本文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最好的一种气氛当然是一问即能得到热烈的回应。然而,我认为教师不应就此止步,而是要多问个为什么,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一点在课堂自由讨论中特别要注意,要多耍几下“回马”,才不会令少数偷懒的学生放弃思考。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判答案,然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分清谁对谁错。

而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最不愿意,也最怕遇到的情况是问题提出后,全班不是缄口不言就是答非所问。我把这种情况大致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思考问题而没有想通的状况。在这种时候,教师就要拿出自己主导启迪的本领,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自得。对此,本人经常选用两种方式来进行引导:其一,巧借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领悟文意、陶冶情操。文章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刘勰曾这样说:“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可,披文者而观情。”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情感体验来观赏范文,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更深刻地理解文意。在提问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体验来引发其联想,由己及人感悟文章之美,从而使问题释然而解。例如: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归纳中心思想。经过进一节课的学习,对于该文的内容学生都有明确的把握,而文章在写景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如果对此教师仅以教参的话语请力亲为归纳,那么“著文者”之情与“观文者”之情很难产生共鸣,学生充其量只能任务式的接受这份情,而不可能领悟,更不可能会有情之陶冶。故此,我提出两个问题予以启发:假如是一个你讨厌的人,你会不会津津乐道其优点?假如是一个你不喜欢的地方,你会不会去注意,去观察,去欣赏它的景色?以此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联想到作者之所以描绘如此亲切、舒服的大兴安岭是缘于一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二,旁敲侧击,抛砖引玉。课堂上所及的一些知识,学生本已掌握,只是一时不能由彼及此,学以致用,对于这种情况,最后是用一个较通俗的比方来进行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心领神会,顺着指引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使其系统化。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花生有什么好处?许多学生都能一一从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方面来说,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回答并不完整,这时,我再问:我们如何来衡量一个人的美?这一来,学生就明确了,那就是要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来写,而写花生也是写人,除了写它的实用性,还写了内在的美。就这样,如此一块“砖”引来了这块“玉”,从而使学生懂得做人要注意外在美与内在美,作一个华而不实的人。这样学该文就更深刻了。

情况的另一类是想说而说不出的状况。而对一个问题,似乎明白,却又不知如何来表达,只能处于意会却不能言传的状况,这可算得上一种“语言痛苦”了。教师在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一个连一个地提问,或者按捺不住自己代了劳,身边教师更不能大怨孺子不可教,而应该沉住气,采用适应的激励,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自己则耐心地加以引导。或是抓住知识;或联系学过的课文,适当指点;或是提出几组答案由学生选择并要求解释为什么;或是步步为营,顺藤摸瓜,根据学生的回答,由远及近,慢慢引向所期望的答案。譬如:在讲授《蛇与庄稼》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读后分析“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回答是“ 蛇能使庄稼得到好收成”只虽沾边但不完全准确。于是我层层推进提问:洪水过后给庄稼带来了什么后果?蛇怎样了?田鼠呢?田鼠和庄稼有什么关系?蛇和田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答案也就在水到渠成中明确了?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提问以至提问过程的引导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过程,其中有教学内容的差异,更有师生的情感活动贯穿其文,所以,如何有效地实施引导,启动学生思维,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所及,仅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不成熟的几点尝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唯有因本事的不同,因学生的不同,因教学内容、目的的不同而灵活操作提问中的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文档

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

试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引导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往往被视为落实启发性原则的最佳选择。确实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巧妙地进行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因如此,提问几乎成为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许多老师也能倾于精心设置问题。然而,问题提出后,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得到预期的答案这一环节,却是少加考虑。很多时候,这就使课堂这种提问流于形式,只限于过过场,失去了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