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2.墨子思想中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愿望的内容是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俭
3.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主张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 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5.近代时期,沿海地区是列强侵略重点。下列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宁波、淡水、天津、杭州 B.宁波、杭州、淡水、天津
C.杭州、宁波、淡水、天津 D.宁波、天津、淡水、杭州
6.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的直接原因是
A.为增加清的财政收入 B.为增加洋务派的财富
C.为兴办一批民用工业 D.解决军工资金.燃料.运输等困难
7.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派 D.同盟会和党
8.阐述变法图存、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郑观应
9.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威胁到顽固派势力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C.撤并机构,裁汰冗员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0.“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与改变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等团体的建立 B.派与保皇派论战
C 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诞生 D 中国同盟会成立
11.孙中山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第一位伟人。这主要孙中山
A.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B.领导辛亥,推翻了清朝统治
C.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为中国献出了毕生精力
12.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
A.遵义会议召开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3.抗战时期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的出现直接反映了
A.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 B.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D.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14.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善于改革 B.崇尚节俭 C.乐于奉献 D.勇于创新
15.麦哲伦等人进行环球航行时,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①大西洋 ②印度洋 ③太平洋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16.近代美洲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是
A.美国 B.海地 C.古巴 D.墨西哥
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资产阶级和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B.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C.工业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D.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18.美国战争以后,建立了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它的显著特点是
A.实行联邦制 B.议会分为参众两院 C.总统掌握行政权 D.三权分立
19.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为民族运动开辟了道路
20.罗斯福新政主要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美元贬值 B.规定工资标准
C.规定工作日时数 D.兴办公共工程
21.“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22.引发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美国经济势力的急速膨胀
C.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D.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 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54.8%,而农业由于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被占用,总产值后来核实只比上年增长2.4%。……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困难。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
——胡绳《中国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党是如何解决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意义?(6分)
(2)材料二分析了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诸多因素,请加以概括(不得照抄原文)。中国党是怎样解决的?结果如何?(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2分)
(4)根据新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历程,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2分)
27.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对“盛世”的渴望和向往,中国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特征。(3分)
(2)以“贞观之治”为例,说明唐太宗在协调士族与庶族势力、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是如何体现“和谐”理念的。(3分)
(3)“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其中唐太宗的个人品格和作用不可忽视,试举例说明。(4分)你认为唐太宗作为时代的君主,最可宝贵的品质是什么?(2分)
28.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即19世纪90年代的甲午战争和20世纪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侵华战争是日本一贯所奉行的哪一侵略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两次侵略战争中均发生了日军屠城暴行,请分别列举典型事件。(2分)
(3)两次侵华战争不同的结局,对中国省的命运、民族意识和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我们今天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有何现实意义?(2分)
2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的年代》一书中写道:“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
言。 ……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铁路’、‘自由’和‘保守’、‘民族’、‘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和(经济)‘危机’、‘罢工’和‘贫困’等等。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新造的词汇,或为适应这个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单词。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将无法估量17—1848年间‘双元’的深远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7—1848年间“双元”分别指的是发生在哪两个国家的什么?分别在哪两个领域中进行的?(4分)
(2)从上述材料中选取有关词汇,并以此为依据简要分析“双元”所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双元”的深远意义。(2分)
1、C 2、B 3、A 4、B 5、A 6、D 7、C 8、B 9、C 10、D 11、B 12、A 13、B 14、C 15、B 16、A 17、C 18、D 19、C 20、D 21、C 22、D 23、D
24.(1)矛盾: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1分)土地改革运动。(1分) 变化: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分) 意义: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分) (2)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中的原料需求;农民购买力低,工业品市场狭小。(3分),解决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 结果:确立了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1分) (3)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村生产力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分)(4)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二者应协调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2分)
27.(1)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秩序稳定。(其它言之有理亦可,3分) (2)完完科举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开明的民族。(如回答史实,也可给分)(3分)(3)吸收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倡节俭,革新政治等。(答出4点断可,4分)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2分)
28.(1)。(2分) 为垄断资本获取原料和市场。(2分) (2)旅顺大,南京大。(2分) (3)甲午中日战争:被日本割占,遭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1分)推动民主进程。(2分)抗日战争:光复;(1分)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分)为民主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2分)
29. 英国工业和法国大。(2分)经济(工业)和政治。(2分) (2)工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工厂成为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铁路:铁路的修筑,使人类的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科学家、工程师: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或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业家.工人阶级、无产者、罢工、贫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形成。自由: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计8分)(3)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或答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即可,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