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5:56:45
文档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一8.【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
推荐度:
导读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一8.【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

8. 【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9. 【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解】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一帘:一扇窗帘,代指房间,屋子。点明地点。病枕:非枕病,人病卧床之意。

五更钟:五更时分(天将明)的钟声。暗指夜不成寐。身痛难眠,心痛难眠。

晓云空:破晓时分,云影全无,空寂一片。喻空无的寥落。

卷残红:风吹凋零的花瓣,肃杀凄清之貌。无情春色:即春光无情。

去矣几时逢:离开之后何时再相逢。伤春惜春之情。“春”暗含兴旺兴盛之意,可喻指国家兴旺,因此此句暗露诗人心迹。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因此,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一定要注意诗歌意象的多元解读】

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前情伤春伤国,落泪便在情理之中,“苦”字无非加重了情感的深沉程度。

楚宫吴苑:楚宫吴苑非实指,代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

草茸茸:又短又软又密的草。暗指荒废已久。

恋芳丛,绕游蜂:倒装。游蜂恋慕香花,飞绕其间。这“恋芳丛”的“游蜂”,隐含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之意;一个“绕”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料想转过年来,我会从花屏里看到这芳丛游蜂。此时还可见其生气,来年只有花屏。此句看似充满希望,实则无尽悲凉。时过境迁之感,复国无望之痛溢于笔端。

人自伤心花自笑:“花自笑”是拟人,表现其自在悠然之态;整句反衬,以花之悠然反衬人之伤心,突显悲痛之情。

凭燕子,舞东风:任凭燕子在东风中飞舞。此句用典。典出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时过境迁,旧日风光难再的无奈与感慨。

鉴赏: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

起句的描述,即为忧伤的气氛所笼罩。词人卧病枕上,夜夜倾听五更钟声。今病起晨望,则见晓色中风卷落红,扫地以尽。春天在词人卧病时悄悄地过去了,这对“病起”的词人来说,不不啻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里的“病”字,不仅指体内的病痛,而且更是词人心灵创痛的真切流露。紧接着,词人不禁向苍茫大地发问:“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春色无情,衬托的正是词人对故国的多情。作为一名爱国志士,陈子龙曾向南明献计献策,四方奔走,结果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感念及此,词人不觉泪下,“留不住,苦匆匆”。一个“苦”字,包涵了词人从希望到失望、多少痛苦难言的情感。

下半阕词人的笔触落在了“楚宫吴苑”上。“楚宫吴苑’,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这里虽然已是花落春去,杂草丛生。而游蜂仍留恋芳丛,飞绕其间。这 “恋芳丛”的“游蜂”,隐包括作者在内的爱国志士;一个“绕”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正流露出词人对复国充满了信念,虽然目睹楚宫吴苑的景象不禁为之伤心,然而对于胜利的向往,又使他从心中发出了“花自笑”的遐想。花落还会重开;这“自笑”之花是来年重开之花,“自笑”之时是来年重开之日。正是满怀着这种热望,词人才不遗余力地奔走在艰难的复国之路上。末句中的“东风”即“卷残红”之风,暗指清军,所以要借燕子之口,去诅咒其侵略、破坏的暴行。

8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分):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1分),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1分)。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2分)。

9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2分)。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分)

子夜歌·三更月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释:①子夜歌:即《忆秦娥》。《子夜歌》本南朝民歌,《乐府诗集》列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其声哀苦。该词情绪与之相类,兼有“三更月”之句,故袭用其题。

②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梁代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

③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日夜悲号于深林中,口为流血,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见《尔雅·翼·释鸟》)。

④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王孙别后,音信断绝,令人想起春日桑叶初生时分的陌上离别。何许,何处。《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李白《忆秦娥·箫声咽》:“咸阳古道音尘绝。”柔桑,嫩桑。《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爰求柔桑。”

⑤陇头流水,替人呜咽:陇头,即陇山,在今陕、甘交界处。《辛氏三秦记》载,时有俗歌曰:“陇头流水,其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此处借之抒发离别之痛。

译文:深夜的月光照着庭中的梨花如同冬日的白雪,相思的情怀有说不尽的凄然就像是杜鹊啼血。远去的游子为什么没有了音信,当时在柔桑夹道的小路上我忍住了哭声和你道别。只有那陇头的流水仿佛知道我的心意,发出潺潺的声响像是在替我哭泣。

赏析:《子夜歌·三更月》是宋代贺铸的作品,词的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从而表现一位女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怨情和苦闷。词中很善于借助外物来渲染环境、气氛,杜鹃、流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全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风格凄婉,神韵悠长。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如果说上片中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痛苦之情,作者是借助于十分委婉隐曲的手法,以写景的方式暗示的话,下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心理已采用直接剖析的手法。按王孙,深闺少妇所思念之人也。他音讯断绝,无处寻觅,时间已经很长了。可怜的少妇,只能一夜一夜地在月下徘徊,往日别时情景,幕幕跃入眼帘:分别之时,也是一个春天,柔嫩的桑叶刚刚吐出,枝叶稀疏掩映着的田间小路上,一对难舍难分的情人,强忍着悲痛,吞声而别。“何许”状写闺中少妇对情人那种深刻而长久的忆念之情。“吞声”两字,更将一对情人分离之时欲哭不愿,以免引起对方更大悲痛的那种互相体贴顾惜神情的描摹得颇为真切动人。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这首词前片重在写景,情由景出,后片重在写情,化情入景。结构上景、情、景依次为用,显得颇浑融完整。又句短韵密,韵脚以短促有力的入声字为主,声迫气促,易于表现一种深浓强烈之情,与全词所抒发的极度悲怆之情十分相合,不失为一篇声情摇曳的上乘之作。

8.全曲能够突出“重九”特点的意象: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营造了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

(意象答对2个得1分,总共3分,意境2分。)

9.①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②因秋景冷清油然而生的内心孤独;③年华老去,无知己相伴的愁苦。(6分,每点2分)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译文: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鉴赏:沉醉东风·重九作者元代诗人卢挚,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古代文人于此时此景,每生悲凉之感。卢挚的这首小令,表现的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见艺术功力。

8.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9. (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

赏析:“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理,确是匠心独运。因为在此诗中要让读者具体感受的,并不是这女子的外貌,而是她的内心,她的思想感情。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这如雨的泪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到这里,诗人也就达到他预期的艺术效果了。

五、六两句,有几种异文。如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才调集》卷六注:“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等,可能都出于李白的原稿,几种异文与通行本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征夫的去向,明确在边地的流沙。仔细吟味,通行本优于各种异文,没有“窗外人”更显秦川女的孤独寂寞;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可见在此诗的修改上,李白是经过推敲的。沈德潜评这首诗说:“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短短六句诗,起手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人物有确定的环境、身分和身世,而且绘影绘声,如见其人;最后点明主题,却又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诗人不仅不替她和盘托出,作长篇的哭诉,而且还为了增强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从上述几种异文的对比中,便可明白这点。

8.(4分)【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9.(7分)【“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西江月·梅花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2]。

素面翻嫌粉涴[3],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2]  [3] 

译文: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8.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淡红色的野花比作酒后脸上泛着淡淡红晕的少女,(1分)将水面泛起的涟漪比作少女脸上的浅浅笑涡,(1分)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春夏之交的傍晚,泥溪路边野花娇美动人、溪面静中有动的景象,(1分,说对其中一个就给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1分,喜爱或愉悦有其一即可)

9.①诗人因为贪看泥溪美景,一路不时在树荫下停驻欣赏,误了赶路;(2分)②因为夕阳西下,天色昏暗,(2分)③因为乡村人家已经在做晚饭,飘出了让人觉得比珍馐佳肴还美味的饼的香气,让人顿觉饥肠辘辘,(2分)因此屡次询问轿夫还剩下多少路程。

洪咨夔《泥溪》赏析

泥溪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宋人写诗爱用典,此风至杨万里为之一变,直接取法自然,创制了清新活泼的”诚斋体"。洪咨夔的泥溪诗语言平易、格调清新,颇有诚斋之风。

    诗从途中落笔,首句从路写起:一条沙路沿着江边蜿蜒,忽隐忽现。诗人在轿中向外眺望,轿在行走,外界的景物也随之移动。诗人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景象,"曲"字似乎随意拈来,却细贴物情。

    次句点明时间已近黄昏,也说明诗人已赶了天路,与后面"疑昏屡问程“相呼应。"塞"字想得奇,用得活。化虚为实。与"明"相反相成。本来塞满了是黑暗的,但塞进阳光就更明亮了。

    对此斜阳江曲之景,诗人的兴致勃勃。左顾右盼路边丛丛野花,静水上偶尔荡起的一丝波纹,于是奇思妙想联翩而至,那夕阳映照下的野花不正像姑娘酒后脸上淡淡的红晕吗?而那涟漪又多么像浅浅的笑靥!诗人敏锐地捕捉住野花和平水的特征,又通过形象美好的比喻,把这些呈现到人的眼前。以美人脸色喻花色,并不新鲜,但以"轻“"浅"略加点染,便形神兼备,极有韵致。晚花与"斜阳"关合,一片嫣红,楚楚动人。"轻“写波纹之细,著一"笑"字,更仿佛姑娘们轻轻的笑语在随波荡漾。"轻""浅"二字,是诗人在大自然中真切的体验,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可见诗人内心的轻松愉快。

    后四句于叙事中写景抒情。"时""屡“点出轿在行进中。"喜荫"表明诗人对树荫的流连。"疑昏"又透露出诗人急于赶路的心情。"喜荫"而”休驾",”疑昏“而"问程",诗人的表情神态尽在其中。当苍茫的暮色中,升起了几缕炊烟,飘来一丝丝炊饼的香味时,诗人不禁感叹:这饼的味道可真要胜过珍馐玉馔了。(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八珍自然是美味,诗人却说饼胜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合理,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心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小诗的题材平凡,手法质朴,但由于作者从自然出发,从生活的真实感受出发,不拘泥于典故辞藻,所以天真自然,诗味浓郁。

10.【参】(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8.(5分)

本诗的秋风营造的是一种悲凉和冷清的意境(1分),写出边关环境的凄冷与将士心境的忧伤寂寞(1分)。《观沧海》的秋风是为了点明当时的季节、环境(1分),写出了秋的萧疏、天地的辽阔,营造出雄壮的意境(1分),以此来衬托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的胸襟(1分)。

9.(6分) 

①内心的孤苦与寂寞。借孤城笛声的飘渺、边关的冷清寂静的环境,写出处境的孤苦与寂寞。②思乡的惆怅。飘渺的笛声、断续的霜砧、清冷的月亮与秋风,唤起了久戍边关的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每点3分,其中答对情感1分,分析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按点给分。)

10.(6分)

(1)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3)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8. ①“醉”字是诗眼。(准确点出“醉”字得1分)

    ②“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花色红颜如醉”之意(或 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1分)

    ③“醉”用拟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2分,答出手法和作用各1分)

    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写出诗人“陶醉与闲适”的情感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9. (1)首联写出了春日里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1分)

    (2)颔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2分)

    (3)颈联进一步写出在官场中不得意的际遇,本性愚拙,不谙官场交际,因此与人交情疏浅,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1分)

    (4)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2分)

10.答案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清”既指环境的清,又指心境的清。(2分)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借清凉的月影、溪声写出了环境之清静;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于枕上感受月影、溪声,表现了清闲的心境。(2分)颈联动静结合,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是静景,溪水潺潺是动景,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夏夜的清静。(2分)

9、(1)表现了诗人对清静、悠闲的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通过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飞舞,蜘蛛织网,风吹帘动,溪声嘈嘈,表现乡村清幽的生活环境和诗人清闲的心境(3分)。(2)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念头。(2分)

(三)6分

10(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每小题2分,共6分,有错、漏,则该句不给分。)

8.(5分)【示例一:“静”(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2分)示例二:“愁”(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衣落尽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1分)(答“静”用了比拟手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1分。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高给5分。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给分。)】

9.(6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气流,汉家的宫殿高高耸立在秋空里,(1分)天上残星几点,雁群横斜着飞过关塞,我独自倚靠高楼横吹长笛,(1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一派忧愁的景色,(1分)营造了一种凄清孤愁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1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用“凄”、“冷”、“清”、“残”、“孤”、“静”、“愁”等词来自由组合成短语进行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每空1分)【(1)无可无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每处1分)】

十一

8.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答烘托环境、心情也可)

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答到比喻亦可酌情给分)(手法1分,分析2分;答对1点3分,两点5分)

9.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每点2分,春景、寓意各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0.(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每答出一个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十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参】①手法不同:柳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②诉说的内容不同:柳永是向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轼是向朋友和亲人倾诉羁旅之“梦”。

(手法3分、内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思路】首先要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其次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比较角度。

9. (6分)【参】①词人酒醒之后,眼前景色朦胧:月色微微,云彩轻轻。②此时词人意识朦胧:记得饮酒高歌,怎么又到船上了呢?③词作营造的意境朦胧:回望烟雾迷蒙的京口,仿佛梦之初醒,巧妙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每个要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理解与概括。

【词作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3)名篇名句默写(6分)

【参】

10.(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空1分,共6分)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结合情景识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解题思路】结合题目提示的情景,认真作答,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或顺序颠倒的情况,如有则该空不给分。

十三

【答案】8.【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诗句结构作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 案】这两句写了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1分)为抒发思友、思乡之情做了铺垫,(1分)并把这种感性凸显出来。(2分)对友人和家乡的深刻感情是主体人物出城、遥望的原因和动机,(2分)这种感情使主体活动富含意蕴。(2分)

【解析】鉴赏诗歌诗句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思考。结构上从承上启下等考虑,内容上从点明主题、抒发作者情感等方面思考。本题题干已经点明“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考生可先理解句意,再根据“还故乡”确定“思乡”的情感,然后看看头两句与“思乡”的关系即可。

9.【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 案】表现了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之情(或:表现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不能与友人同回故乡的惆怅之情)。(2分)友人已去,不可追及;(2分)现实种种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2分)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实现。(2分)本小题最多得6分。

【解析】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所蕴涵的情感,如“江南”“故人”“河水”“黄鹄”“故乡”等意象,作者的思友、思乡感情则很容易解读。

【答案】【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 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每处1分)

【解析】先根据题干创设的情境调动记忆,再确定所填诗句,注意不要错字、漏字。

十四

8.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9.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每点2分,共6分。)

10、(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每句1分,共6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十五

8.《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2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9. 认可。诗人描写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开口欢笑,并折下菊花插满头,更要用酩酊大醉来梧酬答这良辰佳节,但同时又意识到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从“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语言情调上的爽利豪宕,但“难逢开口笑”“登临恨落晖”等语句又流露出抱负不展的郁结情怀。【评分标准:概括诗歌内容,2分;语言特色分析,2分;诗人情感分析,2分。】

(三)

10. (1)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文档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

高中古诗词鉴赏练习参一8.【答案】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