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5:58:38
文档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考纲解读1.考点所属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能力层级      理解  B3.题型设置      主观题4.常见题型      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设置题数      2小题6.题目赋分      10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2018年全国卷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翻译:(1)诸葛诞凭借寿春
推荐度:
导读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考纲解读1.考点所属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能力层级      理解  B3.题型设置      主观题4.常见题型      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设置题数      2小题6.题目赋分      10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2018年全国卷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翻译:(1)诸葛诞凭借寿春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

考纲解读

1.考点所属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能力层级      理解  B

3.题型设置      主观题

4.常见题型      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设置题数      2小题

6.题目赋分      10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

2018年全国卷1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翻译: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得分点:

(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

(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2018年全国卷2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翻译: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得分点:

(1)“祠”、“荐”各一分。“荐”也可解释为进献。句意,“民思其德”一分,“为立祠安阳亭西”一分,“每食辄弦歌而荐之”一分。

(2)“断狱”、“及”各一分。句意,“不过数十”一分,“威风猛于涣”一分,“文理”一分。句意基本准确即可。“威风猛于涣”“威风”不要求译为“声威”;“文理”要求翻译,不译扣句意一分,译为“文章条理、条理……”均可。

 

2018年全国卷3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翻译:

(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得分点:

(1)务:从事,致力。去:去除。苛:苛刻,苛严。虑:担心。岂:哪里,表反问。

(2)愚人村野:村野的愚人,没有见识的人。蔽罪:定罪。蔽:决断,引申为判决案件。“辜”后省略宾语“陛下”。

 

采分点主要涉及八个方面:

1.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

 

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元日》)

 

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精要点拨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它们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通假字。:

一、音相同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们宴》)(“蚤”通“早”。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

三.韵母相同

如: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

①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5.重要虚词。

辅助作用,指代作用,连接作用,附加作用,修饰作用。它是什么词性?表示什么关系?表示什么语气?

6.特殊句式

7.固定结构 

8.单音节词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然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义词,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词,如“妻子”“指示”,古代指“妻”和“子”,“指”和“示”两层意思。对于古今异义词,师生们注意得较多,而古汉语中真正的双音节词大都被忽略了,这影响了学生的古汉语学习。

 

古汉语双音节词少,可要知道一些。如“无(亡)何”一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双音节词,硬把它分开来,变成“无”和“何”,解释成“没有什么”,这就错了,实际上,该词的意思是“不久”。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学习。古汉语双音节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专有名语大都是双音节词。古代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是专有名词,这些词大都是双音节词。如“德佑”“丞相”“枢密”“缙绅”“大夫”“学士”等等。对于这类词翻译没有什么障碍,只要抄下来即可。

 

谦、敬词有些是双音节词。《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里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请以烦执事”,“执事”不能解释为“执行事务的人”,而是对对方的敬称,“您”的意思。

 

连绵词都是双音节词。连绵词由双声、叠韵词组成,双声(声母相同)词如,“抗辞慷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慷慨”,“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参差”;叠韵(韵母相同)词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中的“须臾”,“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中的“窈窕”。双音、叠韵词古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一些典故用的是双音节词。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贪泉”“涸辙”;“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中的“陨首”“结草”。

 

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一种意识:踩点得分意识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条标准:信、达、雅

四个步骤:读、审、切、连

五个注意:五种难句的翻译

六种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一种意识:踩点得分意识。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阅卷的采分点。

思路: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就会徒劳无功。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阅卷的采分点。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皇帝死)。(《出师表》)

2.此诚危急存亡(亡:灭亡)之秋也。(《出师表》)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不同)。 (《出师表》)

4.昼夜勤作息(作:劳作),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5.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入:侵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6.有孙母未去,出入(出:出门)无完裙。(《石壕吏》)

7.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长:岁数大)?”(《鸿门宴》)

8.便可白公姥(姥:婆婆),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9.我有亲父母(母:母亲),逼迫兼弟兄(兄:兄长)。(《孔雀东南飞》)

10.我有亲父兄(兄:哥哥),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11.其日牛马(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2.女子(女:女儿)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13.奉使往来(往:前往),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

14.即具以北虚实(实:实情)告东西二阃。(《指南录后序》)

15.死生(死:死亡),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49.所向天空阔,真堪托死生(生:活着)。(《房兵曹胡马行》)

16.怀怒未发,休祲(祲:凶险之气)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1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遥远)。(《桃花源记》)

18.冀缓急(急:紧急情况)而可救助。(《谭嗣同》)

19.沛公则置车骑(骑:随从人员),脱身独骑。(《鸿门宴》)

20.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首:首级)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21.世之有饥穰(饥:灾荒),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22.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目:眼睛)之观。(《芙蕖》)

23.以先国家(国:社稷)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4.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害:灾难祸害)。(《指南录后序》)

25.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深:深度)。(《石钟山记》)

26.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果园),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27.成败(成:成功)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28.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寒:挨冻受饿)饥饱。(《与元微之书》)

29.江山如画,一时多少(多:许多)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30.能谤讥于市朝(市:市场),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1.多人不能不生得失(失:差错弊端),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32.寻常巷陌(巷:街巷),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3.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竑如钟鼓(钟:大钟)不绝。(《石钟山记》)

34.今以钟罄(钟:大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35.契阔(契:投合)谈宴,心念旧恩。(《短歌行》)

36.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去)。(《五柳先生传》)

37.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谢:衰败)。(《治平篇》)

38.去来(去:离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

39.无羽毛以御寒暑(寒:寒冷)。(《列子·杨朱》)

40.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虚:空荡无人)。(《无双传》)

41.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逆:背逆),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梅福传》)

42.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车:马车)。(《礼记·玉藻》)

43.人臣执事,何长短(长:长处功劳)而自言乎?(《汉书·张汤传》)

44.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害:祸害)。(《汉书·刑法志》)

45.举翅万余里,行止(行:行动)自成行。(《却东西门行》)

46.书疏(书:书信)数知闻,莫令信使断。(《那呵滩》))

47.夫始终(终:最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吊魏武帝文》))

48.沐猴而冠带(冠:猴子穿衣戴帽),智小而谋强。(《薤露行》)

50.今恩足以及禽兽(兽:野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虚词的作用

连接帮助陪衬修饰什么词?什么关系?什么语气?

句子关系有九类。

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我们不要空话,而要行动。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承接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转折复句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条件复句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解说复句

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目的复句

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的翻译的种类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意译: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例:衡下车,治威严。

直译:张衡走下车子,就树立威信。 

(下车:到任)

意译: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要达到的目的看,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不便用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三条标准:信、达、雅

信: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准确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表意明确,语言流畅,语气不走样,不能有语病。通顺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国中间闻

雅:

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个步骤:读、审、切、连

1.读:通读全文,领会大意。重点疏通要求翻译语段的上下文。

2.审:审清文言文中重要的词语或语法现象,用笔将这些现象一一圈出来,以引起注意。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

3.切:以词为单位切开,然后用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翻译。

提醒:在古代汉语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也是就是一个字即一个词,现代汉语往往是以双音节词为主,两个字即一个词。

例如:目:眼睛  木:树木  明:明亮           日:太阳

例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教授道理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五个注意:注意五类难句的翻译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文:和氏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给大王看。

③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为动用法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

译文: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修辞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比喻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委婉指长辈去世  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5.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固定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省略句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④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文: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注意固定句式

①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③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译文: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六种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保留法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名、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如: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元封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删减法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部分文言虚词以及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衬字,无实际意义。翻译时,应删去不译。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具体情况:

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起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必须译出的情况

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义的,应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夫”是句首语气发语词,起提起下文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复词,其中“息”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

选出下列应该删去的字:

⑴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损失。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3)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件。

(4)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的深度。

 

替换法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以相如的功劳大,拜为上卿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通假后的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如: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佐”翻译为“辅佐”。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年”。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 ”

“翁”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字字落实留删换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文言文中几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如:

豫州今欲何至?

调整为“豫州今欲至何?”

“至何”翻译为“到什么地方去”。

求人可使报秦者。

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之人。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有什么满足的?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④“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合说分译。

例: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文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合说分译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翻译下列句子:

3.秦时明月汉时关 。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译: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补充法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如: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补: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补:审视之,(之)短小,黑赤色,(成)顿(觉)非前物。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补: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在省略句中,判断并补充省略的成分:省略介词、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之)(鼓)(你)(于)

①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竖子,不足与谋。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

 

贯通法

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译出。

(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借喻:喻指边疆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

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借代:代指做官的人

译: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借代:代酒,可译为“酒力”

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三)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用典:指侮辱性的施舍

译:品行正直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委婉:发动战争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委婉:指地位尊贵人物的死

译: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四)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

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上厕所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给皇上上书,请求皇上允许自己告老还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文从句顺调补贯

  总结

文言语句重直译,

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

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

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

领会语气重流利。

 

 

高考近距离接触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对划线句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授予你,不可以错失。

B、现在上天把(居庸关)授给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C、现在上天授予我们(居庸关),不可以(再)失去。

得分点:“今”“天”“授”“予”,有古今异义意识,单音节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落实“以”字,就能补出省略成分,从而得到“句意”分。

请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通“肱”,手臂)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参考译文】

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查宫室, 很 受   亲近  信任。

 (留)(换)(换) (补) (换)(换、换、换、换) (换)(换)(换)(换)

请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参考译文】

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  因为  诸葛亮  年纪轻,(刘备)把   他   当作一般书生  看待。

(留)   (换)(换)(留)(换) (补) (换)  (补)(换) (补)(换) (换) (换)

练一练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的哪些方法。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祥。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太祖    马鞍    在   库,   而    为   鼠  所  啮。

太祖(的)马鞍放在仓库里,但是被老鼠咬破了。

(留) (留)      (换)  (换)            (换)

今    单衣   见         啮,     是以             忧戚。

现在  单衣  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很忧愁。

(换) (留)   (补) (换) (调) (补)   (换)

  况     鞍     县  (于)  柱          乎?

更何况  马鞍   悬挂   在    柱子上呢?

(换)  (留) (换)(补)  (换)     (换)

思考: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分)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2分)

③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4分)

“为…所…”,被…怎么样,1分;啮,咬,咬破,1分

“见”1分,表被动;“是以”宾语前置1分;

“侧”1分,身边;“啮” 被动,1分;“县”,1分,通假字“悬”;句意通顺1分。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一般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的哪一方法。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福建高考试题) 

范氏 富,   盍       已             乎

范家 富贵,为什么不停止(这门婚事)呢?

(留)(换)(换)   (换)  (补) (换)

献子          执而  纺于 庭    之 槐

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 槐树上。

(留)(换、补)(删)(换)    (换)(换)

欲     而  得   之,   又   何请      焉

想要的 而  得到 它了, 还  请求什么   呢?

(换)(留)(换)(换)(换)(调、换)(换)

思考: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三句作翻译题?有什么命题规律?

(1)范氏富,盍已乎       “盍”的理解,“已”的理解,疑问语气

(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执”的理解,“执”后的省略,“纺”的理解

(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欲”的活用,倒装的“何请”,反问语气。

命题一般选择关键词、关键句。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盍”1分,何不,为什么不;“已”1分,停止。

“执”1分,捉住;省略句“执之”1分;“纺”1分,绑。

“欲”1分,想要的;宾语前置1分,请求什么;句意1分。

读读下面文段,翻译画横线的句子,指出用了“六字法”的哪一方法。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翻译:日月的光芒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顺行它们的品性于是万物都得以生长。

赋分点:判断句   烛  行  遂  焉

文档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参照标准考纲解读1.考点所属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能力层级      理解  B3.题型设置      主观题4.常见题型      将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设置题数      2小题6.题目赋分      10分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2018年全国卷1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翻译:(1)诸葛诞凭借寿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