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南省娄底市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5:58:56
文档

湖南省娄底市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干
推荐度:
导读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干
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干燥氧气    B.测定溶液pH    C.量取9.0mL液体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2.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
AFe 粉(Cu)

CuSO4 溶液

BNaCl (沙子)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Na2SO4 溶液( Na2CO3)

过量稀盐酸
D除去KCl溶液中少量CuCl2

滴加NaOH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过滤

A.A    B.B    C.C    D.D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O2(H2O)﹣用生石灰    B.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

C.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    D.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

4.壹元钱的硬币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就这些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观察    C.假设    D.做结论

5.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C.铁用于制作模具    D.厕所清洁剂用于清除马桶污渍

6.如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

B.硫、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D.硫、氧两种元素可以形成两种氧化物

7.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铁锈    B.氢氧化镁    C.液氧    D.过氧化氢

8.生物体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一个甘氨酸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C.甘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

D.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4:5

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0.2019年,化学元素周期表迎来它的150周岁生日,为了给它“庆生”联合国宜布2019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对研制元素周期表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道尔顿    C.门捷列夫    D.阿伏加德罗

1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品红扩散    C.酚酞变红    D.干冰升华

1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实或做法微观解释
A.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体温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受热时,分子本身变大
C.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加热后,使水中Ca2+、Mg2+含量降低

D.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构成两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金属是我们生产过程中应用广泛的材料,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是 _____(“铜”或“铁”),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是_____,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_____性质。

(2)医用酒精中酒精占 75%是_____比(“质量”或“体积”);

(3)炉具去污剂中所含主要物质是_____(“盐酸”或“氢氧化钠”);

(4)在常见去污剂中,依据乳化原理去油污的是_____(“汽油”或“洗涤剂”);

(5)常用于食品干燥的生石灰的化学式为_____,冰箱除臭可用的一种碳单质是_____。

1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1)两种反应物的共同之处是:每个分子都___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写一个符合这一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生成物的方框内还应补充的粒子及数目是______.

A.一个   B.两个    C.一个    D.两个

15.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⑵t2℃时,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可采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⑶t3℃时,将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蒸发10g水,然后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关系是甲________________乙(填“>”、“<”或“=”)。

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t3℃时,配制300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100g

C 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多

D 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甲=丙>乙

16.分析以下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表示A物质的分子,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表示B物质的分子,B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该反应前后涉及到的化合物共有__________种。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以下是实验室常见的一些化学仪器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B中标有数字①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如图C所示,用排水法收集满O2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完成有关氧气性质实验。D——G是探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F操作中,为了使该木炭与氧气完全反应,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G操作中为了检验木炭燃烧的生成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8.结合图中仪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是_________,组装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时,除选择仪器A和B外,还需要选择的仪器有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阿司匹林(C9H8O4)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疼痛如头痛、牙痛等。请回答:阿司匹林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最简整数比)若将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阿司匹林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阿司匹林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g。

参(含答案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答案解析】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用于干燥氧气;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0mL液体,应使用1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2、B

【答案解析】

序号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或方法
AFe 粉(Cu)

CuSO4 溶液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是除去铜,而是生成了铜,故A错误;

BNaCl (沙子)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沙子不溶于水,故B正确;

CNa2SO4 溶液( Na2CO3)

过量稀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C错误;

D除去KCl溶液中少量CuCl2

滴加NaOH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至不再生成沉淀,过滤,增添了氯化钠,故D错误。

点睛∶除杂原则⑴杂质尽量除净,⑵在除去一种杂质的同时不应增添新的杂质,⑶在除去杂质的同时,非杂物质不应过多消耗,但质量可以增加。

3、B

【答案解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气不与生石灰反应,碳酸钠受热不分解,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较小,降温结晶可使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钾结晶析出,但不能使氯化钠溶液与钾分离,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CO3易溶于水,而CaCO3粉末难溶于水,加水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B。

4、C

【答案解析】

A、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实验,故A不正确;

B、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观察,故B不正确;

C、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故C正确;

D、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假设,而不是做结论,故D不正确。故选C。

5、C

【答案解析】

A. 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是化学性质;    

B. 生石灰用作干燥剂,利用了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C. 铁用于制作模具利用了铁的延展性,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

D. 厕所清洁剂用于清除马桶污渍,利用了酸类物质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性质。

故选C。

6、B

【答案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可知:硫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6,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B、硫、氧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由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不符合题意;

D、硫、氧两种元素可以形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答案解析】

A、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混合物,氧化物必须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氢氧化镁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碱,故B错误;

C、液氧有一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单质,故C错误;

D、过氧化氢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点睛】

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8、B

【答案解析】

由分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甘氨酸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其化学式为:C2H5O2N。

【题目详解】

A.甘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5+16×2+14=75,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所以甘氨酸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

B.由分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甘氨酸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共10个原子,故正确;

C.甘氨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D.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5,故错误;

故选:B。

【答案点睛】

学会仔细读取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并根据模型能直观地看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构成,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C

【答案解析】

A、水中不含氧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故选C。

10、C

【答案解析】

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B、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正确。

D、阿伏伽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C

【答案解析】

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品红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酚酞变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干冰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2、B

【答案解析】

A、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

B、体温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由于受热时,汞原子间间隔增大,原子本身不变,故B错误;

C、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是由于加热后,使水中Ca2+、Mg2+含量降低,故C正确;

D、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于构成两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铜    铁    导电(或“导电性”)    体积(或“体积分数”)    氢氧化钠    洗涤剂    CaO    活性炭(或木炭)    

【答案解析】

(1)根据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金属的产量以及金属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2)根据医用酒精的组成来分析;

(3)根据碱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5)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活性炭的吸附性来分析。

【题目详解】

(1)人类较早使用的金属是铜;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质;故填:铜;铁;导电(或“导电性”);

(2)医用酒精中酒精占75%是体积比(或“体积分数”);故填:体积(或“体积分数”);

(3)氢氧化钠是一种碱,能与油污反应,所以炉具去污剂中所含主要物质是氢氧化钠;故填:氢氧化钠;

(4)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对油污起到了乳化作用;故填:洗涤剂;

(5)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活性炭(或木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用于冰箱除臭;故填:CaO;活性炭(或木炭)。

14、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    化合反应    2H2+O2 2H2O    C    

【答案解析】

(1)两种反应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所构成;反应前有分子构成不同的两种分子,反应生成一种分子,即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符合这一化学反应特点的反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水,方程式为2H2+O2 2H2O。

(2)反应物的3个分子含有两种原子的6个原子,而在生成物的一个分子中只含有两种原子的3个原子,还缺两种原子的3个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C中可以提供两种原子的3个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符合要求。

故选C。

15、t1℃时,甲和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    升高温度    <    BD    

【答案解析】

(1)由图可知,P点是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为t1℃时的交点,其含义是t1℃时,甲和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故填t1℃时,甲和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

(2)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减小溶解度的途径来实现,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故填升高温度。

(3)由图可知,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此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则甲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少一点,蒸发10g水,然后降温到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所以所得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小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填<。

(4)A  由图可知,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的相同,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题目中未指明两种溶液的状态,无法判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选项错误;

B  t3℃时,甲的溶解度未50g,即50g甲溶解到100g水中能写出150g饱和溶液,所以配制300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100g,选项正确;

C  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析出晶体,得到的晶体质量除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方式有关,还与溶液的质量有关,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由于两种溶液的质量关系不确定,所以甲析出的晶体不一定比乙多,选项错误;

D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为乙>甲=丙,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甲=丙>乙,选项正确,故填BD。

16、NO    3∶8    3    1∶1    

【答案解析】

(1)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表示A物质的分子,则A物质的化学式为NO。

(2)表示B物质的分子,因此化学式是CO2,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3∶8。

(3)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所以该反应前后涉及到的化合物共有3种。

(4)根据图示,该反应为:2NO+2CO=2CO2+N2,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1∶1。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锥形瓶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2KMnO4K2MnO4 +MnO2+O2↑    先把导气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    将木炭从瓶口到瓶底缓慢伸入    Ca(OH)2 +CO2=CaCO3↓ +H2O    

【答案解析】

(1)标有数字①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

(2)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放棉花。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收集满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在熄灭酒精灯。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为了使该木炭与氧气完全反应,将木炭从瓶口到瓶底缓慢伸入,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木炭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 +CO2=CaCO3↓ +H2O。

18、锥形瓶    大理石和稀盐酸    CDG、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答案解析】

(1)仪器A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时,除选择仪器A和B外,还要从图中选择的仪器有CD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故填: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CDG;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27:2:16    5000    

【答案解析】

(1)阿司匹林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8):(16×4)=27:2:16,故填:27:2:16;

(2)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可得

1000g×6%=(1000g+x)×1%,x=5000g,故填:5000。

文档

湖南省娄底市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